课题 | 课型 | 讲读课文 | 授课 时间 | 2课时 | ||||||
教学 目标 |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本课“慰、藉、卜”3个字,会写“慰、藉、卜、锐”等11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慰藉、蝙蝠、霸气十足、猫头鹰、海滩、闪烁”等词语。 2.抓住“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小朋友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3.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窗户”看世界的情趣。 | |||||||||
教学 重点 |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小朋友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 |||||||||
教学 难点 | 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身的感受。 | |||||||||
第一课时 | ||||||||||
教学 目标 |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本课“慰、藉、卜”3个字,会写“慰、藉、卜、锐”等11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慰藉、蝙蝠、霸气十足、猫头鹰、海滩、闪烁”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3.品味课文,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 |||||||||
教具 准备 | 课件 | |||||||||
教学设计 | 设计意图 | |||||||||
导入 |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每栋房子都离不开窗户,可是在近百年前的中国南方农村,习惯在屋顶上开个天窗,天窗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这篇课文《天窗》是著名作家茅盾写的,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板书:天窗) 2.师: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预设:学生可能会问“什么是天窗?”) 4.简介作者 茅盾(1896年-1981年),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茅盾同时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天窗》是茅盾先生写的关于童年生活的一篇小文章。 | 针对题目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与教材编排意图发生碰撞,理解编排目的的同时,学会质疑的方法,产生阅读的欲望。 了解作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受真情。 | ||||||||
新课 教学 |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茅盾先生笔下的天窗是什么样子的呢? 1.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 (1)给课文标出自然段。 (2)勾画出不认识的字,根据注音拼读,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个自然段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出示让学生认读。 4.出示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 慰藉 卜落 锐利 河滩 帐子 闪烁 蝙蝠 霸气 猫头鹰 认读形式灵活多样。 师生参与评价,重点强调生字“帐 烁 锐”为翘舌音; 前鼻音“滩、蝙”,后鼻音“鹰”等。 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学生练读。 5.指导书写 “蝙”左窄右宽,注意右边的“扁”,“户”的下面是一横,两竖。 “鹰”笔画较多,注意写的扁一些,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广”写宽大一些。 6.理解词语 (1)天窗:设在屋顶上用以通风和透光的窗子,常见于旧式建筑。 (2)锐利:多用来形容器物尖利、有锋芒,也可形容人的目光敏锐,有洞察力。 (3)霸气十足:很有气势,魄力。 (4)扫荡:荡平,彻底清除之意。 三、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文章写了哪几个内容?说说天窗在哪儿?为什么开天窗? 2.依据这样的条理给文章分为三段。 第一段(1-3自然段):天窗的由来。 第二段(4-7自然段):天窗带给我们的慰藉。 第三部分(8自然段):感谢发明天窗的人们。 3.完成填空: 《天窗》首先交代了(天窗的由来或为什么有了天窗),接着写了当(夏天阵雨来了)时或(晚上被逼上床“休息”)时,这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在地洞似的屋里的(唯一的慰藉),想到应该(感谢发明天窗的大人们) 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呢?哪个段落最能概括体现这种神奇?(最后一段) 四、学习结尾,学会质疑 1.出示文章最后一段,齐读。 2.你们是不是觉得这段话很难理解?有什么问题? 预设:“天窗”“有”“无”“虚”“实”为什么要加引号? 预设: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小朋友们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下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 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来感悟课文,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掌握课文,又有利于学生自身在读中品味和体验,留给了学生读书、感悟的余地。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会质疑,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为以后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 ||||||||
《天窗》(第二课时) | ||||||||||
教学 目标 | 1.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真谛。 2.理解语句“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 |||||||||
教具 准备 | 课件 | |||||||||
教学设计 | 设计意图 | |||||||||
导入 | (一)回顾旧知,复习引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天窗是怎么来的。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人们为什么发明了天窗? 2.导入: (1)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何他看到的都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 课文的最后,茅盾先生说,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因为——(生接读) (2)你怎么理解“无”“有”“虚”“实”? (3)简要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4)引入中心问题:小小的天窗是怎样让孩子们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的?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为什么是应该被感谢的?让我们走进课文4—7自然段。 | 本环节的设计,既是为了与上节课做好衔接,又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 ||||||||
新课 教学 | (二)细读课文,重点感悟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出相关句子体会体会,再有感情地读读。(板书“唯一的慰藉”) 生默读课文,出相关句子,圈画出来,并做批注。 小组交流,代表展示: A.夏天阵雨时 1.指名读第4自然段,设身处地想一想:孩子们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用“△”标出最能表现孩子们心情的词语。(板书:夏天阵雨时) 预设:夏天阵雨来了,孩子非常高兴。 从哪些词语看出? 预设:从“喜欢、仰着脸”看出。 2.屋子,被关上了,天窗,却无法关上;身体,被锁住了,想象却无法锁上!透过这扇天窗,文中的孩子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请用横线和波浪线分别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3.第五自然段 我们合作,把孩子们看到的和想到的连起来读一读,注意老师的引读。 透过天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一起来填一填吧! 透过那小小的天窗,你会看到(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地跳),你会看到(带子似的闪电一瞥)。你会不由自主地想象到(这风,这雷,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扫荡”给了你怎样的感觉?(外面的风雨多么猛烈!) 为什么通过天窗感受到的风雨雷电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预设:因为屋里很安静,与外面的风雨交加比起来来,感到外面的可怕的威力,相比较而言,屋里就安稳的多了。 4.语言训练 汽车开天窗这风雨雷电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作者没有具体描写,想象一下,这会是怎样的一个画面? 5.夏天阵雨来了时,这一方小小的天窗抚慰了孩子们沮丧孤寂的心灵。因而,作者说—— 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何他看到的都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板书:“无”“有”“虚”“实”) B.晚上,被逼上床“休息”时(板书:被逼上床休息) 1.出示学习向导: (1)读课文第6自然段,想一想:当孩子们被大人们逼上床“休息”的时候,心情又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2)默读第7自然段,用横线勾画出孩子们透过天窗看到的是事物,用波浪线勾画出孩子们由看到的事物想象到的景象。 2.学生读书,思考,勾画。 3.品读交流 (1)天黑了,孩子们还留恋着月光下的草地游戏或河滩上的追逐戏闹,却被大人们逼着上床“休息”,这时候,心情是怎样的?(抓“忘不了”“偷偷”体会孩子们的无奈和不甘) (2)然而,躺在床上,孩子们的思绪却扯得很远很远。请根据你对第7自然段的理解,完成下面的语言训练: 孩子们透过天窗,看到的是(一颗星 ),想象到的是(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 );看到的是( ),想象到的是( );看到的是( ),想象到的是( );看到的是( ),想象到的是( )。 这里用的是“排比”的修辞手法。 了解排比: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手法。 (3)小结:孩子们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们将零星的、分散的星、云,稍纵即逝的一条黑影,通过奇妙的想象组成一体,构成一个美丽、神奇的夜的世界。天窗小小的空白,勾起孩子多少神奇的想象!(板书:小小的空白,神奇的想象) 4.师生合作朗读6、7自然段。 5.语言训练: 如果是你,也一定和作者一样有着丰富的想象!让我们走进那一间黑得像地洞似的屋子,仰望天窗那一方小小的阵雨的天空;当我们扫兴地躺在床上,面对那一方小小的夜空……我们的思绪又会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出一幅幅奇妙的画面吧! (1)我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朵云,想象到无数奇幻的云彩,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 (2)我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 ),也许是( ),也许是( )。 (3)我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颗星,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它们也许是( ),也许是( ),也许是( )。 6.晚上,躺在床上,孩子们的思想却没有“休息”。这一方小小的天窗让孩子们想象出了一个美丽而又广阔的世界。因而,作者说—— 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何他看到的都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 | 抓住中心问题,来理解课文这一环节,训练学生从文中搜集信息的能力。 训练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能力,并能展开想象,紧紧围绕中心句。 训练学生想象力、理解力和写话的能力。 | ||||||||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三)总结升华,探知真谛 1.展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比较句子: A.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得感谢的。 B.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该被感谢的。 (1)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后一句话较为具体。) (2)“天窗”加不加引号,表达的意思同不同? (天窗加上引号,有特殊意义) (3)文中加了引号的“天窗”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天窗已经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天窗是孩子们想象的窗口,也是孩子们心灵的窗口,只有揣着一颗向往美好的心,才能打开想象的窗,才能走向更多更广袤的美好世界。) (四)拓展练笔,训练读写 天窗虽小,却能开人心窍!茅盾先生为我们打开一扇人生的智慧之窗,又带给你怎样的想象空间呢?请你大胆地想象,完成小小练笔。 1.雨天或是雪天,透过玻璃窗看着外面的世界,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2.乘汽车、火车或是飞机时,看着窗外的世界,你想到了什么? 温馨提示:选择一个情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习第7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文段中请用上“也许……也许……也许……”的句式。 | 把阅读和生活结合起来,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 ||||||||
板书 内容 | 3天窗 小小的空白 夏天阵雨 “无” “有” 唯一的慰藉 神奇的世界 被逼上床 “虚” “实” | |||||||||
教学反思 | ||||||||||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成功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己与文本对话,谈感受与体会。他们一一发现了“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从数量、样子、给人的感觉几个角度描述;“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则是抓住了云的样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也许是灰的蝙蝠,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也许是霸气十足的猫头鹰”,则是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再去掉“也许”一词,“也许”的意味也被孩子们说得无可挑剔。孩子们不仅读出了文字的温度,还揣摩出了作者的技巧,“直接描述”“比喻”“排比”不费吹灰之力从孩子们的嘴里蹦跳出来,令人满是振奋。 二、小练笔训练,提高读写能力。 教师最后布置了一个小练笔:透过家里的玻璃窗或是汽车、火车、飞机的窗口,你看到了什么,由此想到了什么?学习第7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文段里用上“也许……也许……也许……”。好多孩子的文字里,体现了表达方式的变换,体现对一个事物的准确细腻的描述。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如下: 面对学生出的表现,教师不能及时地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有时候,明明知道学生表现很好,但却不到合适的话语进行评价。那些用惯了的“你真棒”“好极了”等,在我看来一遍足已,如果反复使用则会变的枯燥无味,失去了表扬的意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从指导者的角度出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认真学习课堂评价语言,争取恰如其分,及时到位地评价学生。 | ||||||||||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3《天窗》表格优质教案
本文发布于:2025-01-27 12:51: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实时天气 2025-01-27 12:28:40发布
北京
-
温度:-12℃~-2℃
西北风3-4级转
-
明天晴转多云
0 西北风
-
后天晴转多云
1 东风
-
大后天多云转阴
0 东北风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