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宇集团1967年由金宇中创建,初创时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70年代侧重发展化学工业,80年代后向汽车、电子和重工业领域投资,并参与国外资源的开发。经营范围包括外贸、造船、重型装备、汽车、电子、通讯、建筑、化工、金融等,有系列公司29个,国外分公司30多个。大宇集团曾经为仅次于现代集团的韩国第二大企业,世界20家大企业之一,资产达650亿美元。在一代人的心目中,金宇中及其大宇集团是韩国的象征。
然而,让大宇帝国倒塌的,也是金宇中的冒险。从1993年起,大宇集团举债在110个国家雇用了32万名雇员,将摊子铺到了几乎所有产品行业,甚至种植利润很低的酿酒的葡萄。然而,就在金宇中的世界经营之梦全面展开却还未收益时,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了,大宇的债务危机随之全面爆发。1999年,负债800亿美元的大宇宣布破产。金宇中则在某一天毫无征兆地出走国外。一个辉煌的企业帝国就这样灰飞烟灭。直到2005年,他才结束6年逃亡生涯,回国自首以换取心灵的安宁。
然而超速发展的背后,大宇背负了高额的债务。在1999年,经营不善、资不抵债的大宇集团不得不走上破产清算的一步。2000年12月,大宇汽车亦宣告破产。
当前,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规模效益成为不少企业追求的目标,为此而展开的兼并、购买潮,一浪高过一浪。而在目前我国的造纸行业调整中,这一现象亦十分明显。
其实,规模效益并非效益规模。我们不妨考察一下两种模式,一种是规模效益模式,即日韩模式,以规模
扩张为特,跨行业、跨地区、跨国家地兼并办厂,只要做大盘子,“拣到篮里便是菜”;一种是效益规模模式,即欧美模式,谨慎从事,不搞无条件扩容,不打无把握之仗,扩大规模与增加效益并举。两种模式孰优孰劣,恐一言难尽。但那些一年七、八百亿美元销售额名列全球500强上游,有“无所不产”之称的日韩大企业在亚洲金融风波中经营多不理想,象有名的大宇集团更是走到了破产的地步;而欧美那些不搞盲目扩张的跨国公司,则任凭风浪起,效益稳中升,愿因何在?因为欧美企业的规模以效益定论,遵循扩张三原则:一是尽量在本行业扩张;二是有较高投资回报率;三是有做当地市场前三名的把握。看来,没有市场、没有效益的规模扩张是可悲的,分散的五指怎能打得赢握紧的拳头?
规模效益与效益规模,表面上看仅是词语搭配的先后不同,但实际上内容迥然各异。首先,规模效益以规模为前提,以扩张为手法,以上规模来扩市场,促效益;而效益规模则以效益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
,追求的是较高的投入产出率。其次,规模效益信奉“大”即“强”,以为有规模必有竞争力,有规模必有利润,有规模必有市场,故而把“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作为生生不息的经营要诀;而效益规模则信奉大有大的优势,中有中的长处,小有小的亮点,认为规模大小应由市场说了算而非数字叠加,认为市场竞争力主要来自产品的质量和雄厚的技术开发能力,而非单纯的规模扩张。再次,规模效益重视做“加法”,追求1+1>2的效应,而事实上无数个企业相加,有的能够形成科研、人才、市场的合力,有的则越加越笨拙,越加越迟钝,越加越失去市场,正所谓“强扭的瓜不甜”;效益规模则偏爱做“乘法”始终把一定的投资回报率乘以资本总额,达标则干、不达标则弃,注重市场扩张,讲的是市场的“乘积意识”,积少成多,
中升汽车
集腋成裘。
制浆造纸行业是比较讲求规模效益的行业,这主要是由其技术密集型的特点所决定,规模效益主要表现为单位成本降低和技术开发能力增强。但这两点要得以实现,企业必须有市场竞争力和效益。目前,我国制浆造纸行业正处在改革调整之中,扩大规模是一般的做法。但在当前WTO规则下这种简单的模式能否给企业带来所企望的效益和利润,还待时间检验,对于那些正在扩张和准备扩张的造纸企业,想要达到所企望的目标必须弄清规模效益和效益规模之间的内函,以保证有效益的扩张。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好决断,搞清了规模效益与效益规模的内函及相互关系,造纸企业就该摒弃好高骛远,好大喜功的扩张心理,与其用心思搞那些没有市场、低利润的扩大,不如脚踏实地做一做依据市场、效益、投资回报率确定规模的文章。当合则合、当分则分、当大则大、当小则小。
规模诚可贵、效益价更高! (一)企业的多角化经营可能导致财务危机
证券投资组合理论是多角化经营的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金融资产的风险有两种:一是不可分散的风险或称系统风险,即存在于每个证券中,不能通过证券组合来分散掉的风险;二是可分散的风险或称非系统风险,即存在于单个证券中,可以通过证券组合来分散掉的风险。投资者可以通过持有一个证券组合来分散非系统风险,证券间相关系数越低,分散风险的效果越好,随着组合内证券数量的增多,分散效果越明显,当证券数量达到一定时,基本可完全分散掉非系统风险。这一原理应用到企业生产经营活
动时,即为企业的多角化经营。然而,证券组合投资具有其特定的条件,如果不加分析地盲目应用,不但不能达到规避风险的作用,反而加剧了企业的
财务危机。证券组合理论的投资对象是金融资产,金融资产投资具有可分割性、流动性和相容性等特点,因此在进行金融资产投资时,不必考虑投资的规模、投资的时间约束以及投资项目的多少等因素,只要考虑各金融资产的相关性、风险、报酬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并依据风险——报酬的选择即可实现金融资产投资的优化选择。而多角化经营的投资对象是实物资产,其投资具有整体性、不可逆性、时间约束性和互斥性等特点。所以在多角化经营时,不能简单地进行不相关产业的多方位投资,而是要考虑到各项目的投资规模、资金占用情况及资金约束条件下各项目的比较选优问题。否则,简单误用证券组合理论必将导致企业投资于无关项目、无序多占资金、投入大于产出等等现象,最终导致企业资金缺乏,周转不灵,出现财务危机。众所周知的巨人集团的兴衰就是最好的证明。
(二)利用财务杠杆过度负债也是导致财务危机的重要原因。
企业如果一味地追求获取财务杠杆利益,便会加大企业的负债筹资。负债的增加使公司的财务风险增大,债权人无法按期得到利息的风险也相应增大。债权人将要求公司对增加的负债提供风险溢酬,这就导致企业定期支出的利息等固定费用增加,同时企业投资者也因企业风险的增大而要求更高的报酬率,作为对可能产生风险的一种补偿,这就会使企业发行股票、债券和借款筹资的筹资成本大大提高。韩国
大宇集团的解散,就是财务杠杆消极作用影响的真实体现。大宇集团在政府政策和银行信贷的支持下,走的是一条“举债经营”之路。试图通过大规模举债,达到大规模扩张的目的,最后实现“市场占有率至上”的目标。当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大宇集团已经显现出经营上的困难,其销售额和利润均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此时,如果大宇集团不再大量发行债券进行“借贷式经营”,而是向韩国其他四大集团一样进行自律性结构调整——重点改善财务结构,努力减轻债务负担,恐怕大宇集团今天仍是韩国的五大集团之一。然而,大宇却认为,只要提高开工率,增加销售额和出口就能躲过这场金融危机,于是,一意孤行地继续大量发行债券,进行“借贷式经营”。由于经营不善,加上资金周转困难,韩国政府于1999年7月26日下令债券银行接手对大宇集团进行结构调整,加快了这个负债累累集团的解散速度。由此可见,大宇集团举债经营所产生的财务杠杆效益是消极的,不仅难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反而因巨大的偿付压力使企业陷入无法解脱的财务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