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中的合理:解读《十八岁出门远行》
作者:阮春梅
来源:《文学教育》 2020年第1期
    阮春梅
      内容摘要:当我发现以往那种就事论事的写作态度只能导致表面的真实以后,我就必须去寻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寻的结果使我不再忠诚所描绘事物的形态,我开始用一种虚伪的形式。这种形式背离了现状世界提供给我的秩序与逻辑,然而却使我自由地接近了真实。其中“表面的真实”可以理解为“事件表现形态的真实”,而“使我自由地接近了真实”中的“真实”可以理解为“人性的真实和社会秩序的真实”。因此,《十八岁出门远行》中描述的事件表面似乎很荒诞,然深入到社会学和心理学层面可以到其“合理性”的依据。
      关键词:荒诞 合理 社会鄙视链 集体潜意识
汽车抛锚
      初读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学生们一脸惊愕与不解;纷纷表示“看不懂”“太荒诞”甚至“恐惧”,谈及本文主题思想更是茫然。
      “荒诞”即不合情理的人和事,而所谓“情理”即大多数人认同的社会秩序和逻辑。本文的情节确实有诸多不合情理之处:1.我为搭便车,热情地递烟给司机,可司机接受了我的烟,却粗暴地叫我“”;当我凶他时,他却友好地请我吃苹果并邀我上了车,分享他的恋爱故事,俨然结成兄弟般情谊。2.当汽车抛锚,司机不但不着急,倒认真做起广播体操。3.当村民们抢劫司机车上的苹果,司机一点不着急。4.而一心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我,因阻拦村民的行为被打得鼻子挂彩,司机不仅不同情反而“哈哈大笑”。5.当我坐在地上爬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只有目光可以游走,然司机居然将我的被包(装载着旅行用的物质保障和精神食粮)抢走。6.司机居然坐那帮抢劫者的拖拉机走的。这情节与我们认同的普遍价值观大相径庭:1.善良不一定得到善待;2.碰到问题或挫折,不着急也是一种办法;3.同行不一定同患难;4.不扶弱却助强。从表面看,我们不能用现实生活的逻辑来理解作品。
      然余华在《虚伪的作品》中这样讲述:当我发现以往那种就事论事的写作态度只能导致表面的真实以后,我就必须去寻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寻的结果使我不再忠诚所描绘事物的形态,我开始用一种虚伪的形式。这种形式背离了现状世界提供给我的秩序与逻辑,然而却使我自由地接近了真实。其中“表面的真实”可以理解为“事件表现形态的真实”,而“使我自由地接近了真实”中的“真实”可以理解为“人性的真实和社会秩序的真实”。因此,本文描述的事件表面似乎很荒诞,然深入到社会学和心理学层面可以到其“合理性”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