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638/jki.1671-7988.2018.11.022
某乘用车18阶次噪声整改优化
岳涛,汪小朋,陈乐强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NVH性能开发部,安徽合肥230009)
摘要:文章基于某乘用车实车18阶次噪声问题进行整改分析,采用CAE技术对右悬置支架进行了性能优化,解决了车内的共鸣音问题。
关键词:悬置支架;噪声;CAE
中图分类号:U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988(2018)11-70-03
The 18th order interior noise of B-CAR optimization
Yue Tao, Wang Xiaopeng, Chen Leqiang
(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Co., LTD NVH design department, Anhui Hefei 230009 )
Abstract:This paper was written based on B-CAR interior noise optimization, CAE-technology was used to find suitable right engine bracket design case , and finally the interior noise was improved.
Keywords: engine bracket; noise; CAE
CLC NO.: U462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671-7988(2018)11-70-03
引言
悬置支架是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和车身连接的“桥梁”,需要在各种工况下的支撑、固定动力总成,支架一旦断裂,则会造成较大的损失,动力总成、驱动轴,车身等重要部件都会受到破坏,维修成本及其昂贵。所以悬置支架的设计极其重要,需要确保设计的支架具有足够的强度,避免后期实车出现支架断裂的现象。
与此同时,动力总成的振动会通过悬置衬套,悬置支架传递到车身上,如果悬置支架过于薄弱,刚度太小,那么会影响到悬置系统的隔振效果,造成传递到车内的振动偏大,引起车内较大的振动和噪声问题。给乘客带来很大的不舒适感觉。
NVH对业界来说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本文基于某乘用车实车18阶次噪声问题进行整改分析,采用CAE 技术对右悬置支架进行了性能优化,解决了车内的共鸣音问题。
1 有限元分析技术及使用软件简介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值分析理论的发展,CAE技术在现代汽车产品设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几乎贯穿了汽车设计的全过程,它是计算机技术和工程分析技术相结合形成的新兴技术。
MSC.Nastran是由MSC.Software公司推出的一个大型结构有限元分析软件,主要的分析功能有:静力学分析、屈曲分析、动力学分析、热分析、空气动力学弹性及颤振分析、流固耦合分析、多级超单元分析、高级对称分析等,本文主用运用Nastran对车身静刚度进行分析。
2 实车问题来源
某款B级别轿车进入了小批量生产阶段,对实车性能进行摸底发现,车内存在明显的轰鸣音,具体故障描述如下:在定置(踩离合)或低速缓加减油门工况(1500-3000rpm)下,车内存在较明显的18阶次噪音声。滤波回放表明该18
作者简介:岳涛(1987-),男,就职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NVH分析,负责多款车型NVH设计开发工作。
岳涛等:某乘用车18阶次噪声整改优化
阶次噪音声为发动机转速的18阶次噪声。
图1 噪声频谱分析
2.1 故障原因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在编号为F70号样车上进行原因分析排查,如下所示:
(1)F70号车油底壳铅覆盖测试(壳体辐射噪声屏蔽):此18阶次噪音声仍存在;
(2)F70号车皮带轮拆除测试(断开发电机+空调压缩机+水泵):此18阶次噪音声仍存在;
(3)F70号车发动机附件振动测试(进气歧管、发电机、起动机):有18阶次振动峰值存在;
(4)F70号车断开右液压悬置测试(排查结构传递路径):此共鸣音基本消除。
图2 样车问题分析排查
从初步分析排查结果来看,此18阶次噪声是通过发动机-右悬置-车身这样的传递路径传递到车内的,对深入的原因进一步分析发现此18阶次的振源为发动机的正时系统,传递路径如下所示:
图3 车内18阶次噪声原因分析
虽然最终发现造成此问题的“祸首”是发动机正时系统,但是发动机整改成本过于巨大,所以本次整改针对传递路径,从悬置系统上进行方案优化,悬置衬套刚度刚经过调教,悬置系统具备良好的隔振效果,刚度已经比较低,不能再往下调整,往上调整又会破坏悬置隔振效果,所以只能从悬置支架上进行优化整改。
2.2 悬置支架优化整改
经过调查发现,目前悬置支架为铸铝件,材料为A380,从现有工艺和成本来看,材料可以更换为QT450
的铸铁件,以提高悬置支架的性能,具体方案如下所示:
图4 悬置支架优化整改方案
根据企业规范,对支架的强度、模态、动刚度等方面性能进行校核,如下所示:
(1)强度分析比较:
图5 悬置支架强度分析比较
从结果上看,支架强度得到很大的改善。
(2)悬置支架模态分析比较:
图6 悬置支架模态分析
从结果上看,因为质量增加,悬置支架模态略有下降。
(3)悬置支架动刚度分析比较:(下转第83页)
肖雪飞等:车身主断面惯性矩分析及优化
学学报.
[7] 羊军,叶永亮,汪侃磊.车身轻量化系数的决定因素及其优化.汽车
技术.
[8] D. Mundo, R.Hadjit, S.Donders, M.Brughmans, P.Mas, W.Desmet.
Simplified modelling of joint sand beam-like structures for BIW optimization in a concept phase of the vehicle design process. Finite Elements in Analysis and Design 45(2009)456-462.
安徽江淮汽车[9] S. Donders, Y.Takahashi, R.Hadjit, T.VanLangenhove, M.Brughmans.
A reduced beam and joint concept modeling approach to optimize
global vehicle body dynamics. Finite Elements in Analysis and Design 45(2009)493-455.
[10] P. Vinot, S. Cogan, J. Piranda. Shape optimization of thin-walled
beam-like structures. Thin-Walled Structures 39 (2001) 611–630.
[11] R.Guyan. Reduction of stiffness and mass matrices. AIAAJournal3
(2)(1965)380–387.
[12] T. Yamamoto, S. Maruyama, H. Yamada, S. Nichiwaki, Feasibility
study of a new optimization technique for the vehicle body struc -ture in the initial phase of the design process, in: SAE Noise and Vibration Conference Proceedings, no. 2007-01-2344, St. Charles, IL, 2007.
[13] R. Hadjit, M. Sonoda, S. Donders, M. Brughmans, L. Hermans,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of vehicle body global dynamics using reduced model and concept modifications, in: Proceedings of the ICSV12 Conference, Lisbon, Portugal, July 11–14, 2005.
(上接第71页)
图7 悬置支架动刚度分析
从分析结果上看,原先支架(A380)动刚度分析结果偏低,改进方案刚度性能的到很大的提升。改进方
案有效果。
2.3 优化方案试验验证
对优化方案进行实车试验验证,如下图所示:
图8 方案实车试验验证
绿线为铝制支架振动大小,红线为钢制支架,更换钢制支架后,总声压级在1500-2500rpm有改善,下降最大4dBA;2500-2700rpm增大1dBA左右。2200-2600rpm转速区间,18阶噪声降低较多,6-10dBA左右;1500rpm有增大,其余转速区间相当,经过专家主观评测,发动机18阶次噪声有较大改进,可以接受。
3 结论
本文通过试验等手段,出了整车18阶次噪声的振源,结合成本等因素制定了整改方向,运用CAE方法对悬置支架性能进行了分析比较,并且在实车上进行了实验验证,最终整车的NVH问题得以解决。
从整改的过程可以看出,CAE技术在优化方案设计方面有很大的作用,可以快速设计出最优方案,缩短整改周期。
参考文献
[1] 郭乙木,万力,黄丹.有限元法与MSC.Nastran软件的工程应用[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 庞剑,谌刚,何华.汽车噪声与振动-理论与应用[M].北京:北京理工
大学出版社,2006:280-282.
[3] 沃德.海伦,斯蒂芬.垃门兹等.模态分析理论与试验[M]北京:北京
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