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基础\宽口径\大纵深”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企业竞争的日趋激烈,用人单位要求员工“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针对这种现状,为了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新形式,本文提出“重基础、宽口径、大纵深”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理论,并在我院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活动,成效明显。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 大纵深人才培养观的提出
“大纵深”一句源于军事作战理论,在我国较早实践大纵深作战理论的是西汉军事天才霍去病,他摒弃当时流行的大兵团前沿一线展开正面决战的作战样式,一生四次率铁骑大纵深奔袭千里,直捣匈奴核心区域,使敌防不胜防,均大获全胜,共歼敌11万、降服4万,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敏锐的军事天才深刻地认识到:以前的那种主张大兵团寻求与敌主力正面决战的作战样式很容易陷入战壕之间的对峙,而战壕战在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情况下却不能取得较好的战果。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在上世纪20年代率
先提出了现代作战条件下的“大纵深”作战理论。这种理论在二战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最近发生的几次重大战争中广为采用,“大纵深”战略以全天候、全地域、全空间的形式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取得了令人瞠目的丰硕战果,成为现代条件下的普遍作战样式和常态战争形式。
经济竞争、科技竞争和人才竞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其内在规律在某些方面也与军事斗争有相同或者相似之处。当今,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企业竞争的日趋白热化,很多用人单位要求自己的员工在需要的时候,随时保持“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优秀素质和突出能力。在我国,由于受教育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能享受硕士和博士教育的人只是少数,大多数奋战在工程和科研一线的是本科生。本科教育的典型培养模式是“厚基础、宽口径”,它在强调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尽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各个学科广泛交叉,专业界限越来越模糊,这也是所谓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的好处在于:学生的思维宽广,就业时受专业限制较少,很好地满足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基本需求。同时,这种模式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是:这种模式仅仅强调了学生掌握知识面的宽度,而没有对掌握知识的深度提出要求。一方面,一个本科毕业生就业后,看起来什么都懂一点,其实什么都不会做,大多数人要再经过3~5年的再培养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另
一方面,这种人才培养的恶果还导致很多研究或者工程工作浮在面上、无法深入,更难取得源创性成果。一个没有掌握某些专门而精深理论和技能毕业生,面对高度白热化的竞争和高难度的项目,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很难实现“战而胜之”的目标。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这一新形式,我们提出了“重基础、宽口径、大纵深”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理论,不仅要求本专业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而且还特别要求每个学生在某一专业领域掌握比较精深的知识和技能,以期实现“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战略目标。
为了适应这一新型培养模式的需求,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 大纵深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2.1 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
大纵深培养模式不是对传统的“强基础、宽口径”培养模式的排斥和否定,它首先立足于传统目标,是对传统培养目标的进一步深化和延伸,在“宽广”的基础上,加重“高精深”的培养比重,
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能力,通俗地说就是建立“大专业、小方向”培养体系。要实现“重基础、宽口径、大纵深”的培养模式,就必须首先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使之适应新型的培养目标。在深入探讨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
1)坚持强调和重视基础课程的教学,进一步明确“外语、数学和物理学”是本门学科的基石作用,坚持四年外语教学不放弃。
2)坚持就业的导向作用,打破原有的专业课程结构框架,根据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拓宽专业口径,改革专业教学的课程与实践环节。
3)精心制订各课程的实施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将单科独进、理论实践分离的教学安排,改变成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理论实践交叉融合的教学安排,实现专业课程的综合化和模块化。
4)在专业理论教学中,强化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培养,突出必备专业知识的培养。
5)增加实验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大型实验周,将课程中的相关教学环节相对集中,做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突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
力。
6)突出专业的信号与信息处理、嵌入式系统与应用和计算机应用与控制等3个专门化培养方向,为大纵深教育开辟道路、奠定基础。
2.2 培养方案的修改
“大纵深”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的重点是专业平台课程的构建。通过调研,我们组织本专业有关教授和一线的骨干教师通过以“大纵深”创新人才培养为目的的教学思想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基于“大纵深”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整合,绝非简单的专业合并,而是从专业整合和新的课程体系构建中把专业平台课程的建设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结合自身学科特点,进行了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在课程重组的过程中本着体系优化、内容精新的原则,对原有的专业课程进行了大幅度的整合、重组,经过对国内著名高校调研后制定了新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
2.3 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整合后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在于提炼和整合各专业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平台课程。在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结合“大纵深”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学院自身学科的特点,删除了一些内容陈旧的课程、增设了一些必要的课程、并将一些原来的专业基础、专业课程通过凝炼基础部分,整合为专业平台课程。同时课程根据选定适用的教材,制定新的教学大纲,明确每门课程的任务、目的、要求。
2.4 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综合能力的要求,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对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进行分解,逐项落实到实践性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并明确每一环节应达到的目标,建立模块化教学体系。
2)完善教学实验大纲与考核体系,根据《实验大纲》进行实践教学,以小项目实验报告考核或环节考核组成的考核体系,有效地控制实习过程,使学生实践环节有序化,标准化。
3)进一步实现教师与实验教学一体化教学:对于教师,不再进行理论教师与实习教师做明显
的分工;对主干课程的授课,打破理论课、实验课的界限,在实验室或大型实验周进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4)深化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在专业课程设计中,打破传统的任课教师代什么课作什么实验的专业设计的模式,制定相应的课程设计大纲,加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例如,课程设计多提供一些综合性的题目,要求学生撰写课程设计报告,学生可分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来查资料,进行协作讨论研究,最后完成报告撰写。通过这种训练提高了学生阅读检索文献的能力以及协作学习能力。
2.5 实训基地建设规划
实习基地建设是专业建设的突破口,也是专业建设的物质基础。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第一步是先“有”,以满足专业开出的需要;第二步是满足实习大纲要求;第三步是多样性,以提高学生的适应性;第四是先进性。通过努力,力争建成设施完善、配套,并具有的一定的先进性及示范性的实验、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方面建设任务很重,目前主要合作单位是安徽省广播电视发射总台、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江淮汽车集团、中国电子集团38所、荣事达集团、美菱集团、洛阳牡丹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等,目前我系还在积极与更多的外地企事业单位积极联系,争取再建立1~2个学生实习基地,并针对目前国内普遍存在的“实习难”问题积极努力申办校内实习基地,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践时数,提高能力。
2.6 “大纵深”专业选修课程的构建
“大纵深”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必须有深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基础较宽的专业,通过三年的基础课和专业平台课的学习与实践,学生具备了本专业宽厚的基础知识和技术基础知识。为使学生毕业后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技能,能够很快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要,实现“大纵深”的教育目标,本专业提出了“大四进科学研究课题组”这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四学生从第七学期起,结合本学科方向和为后续的毕业设计,重点安排2~3门专业选修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取向和毕业设计训练所需要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这些课程的学习。在毕业设计环节中,指导教师要注重科研成果对本科生的促进作用,将自己所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级各类攻关项目、横向合作项目中的部分工
作内容,作为毕业设计题目,指导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使毕业生在我校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得到了走向工作岗位之前的实战练兵,使学生广泛受益。得到实战训练的同学普遍反映:跟着这些老师做毕业设计,不但巩固和全面复习、利用了大学期间所学的基础知识,而且接触到了本专业前沿的研究工作,获得了从事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工作的先期锻炼,对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利用所学知识、发挥专业特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某学科的专门技能,而且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能力和通过自学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将来实现“战之能胜”奠定基础。
2.7 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改革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组织管理上要求所有教师都必须开发、制作电子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发设计切实有效的教学用具,鼓励有条件的教师进行双语教学。到目前为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开设的全部课程,全程或部分利用了多媒体授课方式,教学效果、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课堂讨论、专题研讨的教学方法,这种互动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加强实践教学的
改革,通过教师自研实验设备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在研制实验设备时,让学生参与其中并得到训练。到目前为止,本专业老师研制“通信电子电路实验开发装置”和“基于DSP的图像处理实验箱”各50套,一共含20多个电路模块和程序模块,参与项目研制的本科生达40余人,效果很好,教学实验手段得到加强。
>安徽江淮汽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