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分析的⼗个步骤
1、概念明确----
2、需求分析⽬的------
3、如何识别需求---
4、判断需求真伪----
5、分析[ ⽤户故事评估框架、马斯洛框架、营销框架定位]---
6、评判价值----
7、砍需求能⼒---
8、分类----
9、排优先级----10、提升需求分析能⼒
⼀、什么是产品需求?
1、想要 vs 需要 vs 需求
“想要”(Want)是⽤户外在表达出来的,⽽“诉求”(Need)是⽤户内在的⼼理预期。产品需求满⾜的是⽤户的内在诉求,这是根本。
想要(Want)是外在的、具体的、有指向性的解决⽅案。
需要(Need),或者如我们前⾯说到的“诉求”,是内在的、原始的最终动机。
需求(Demand)是满⾜内在需要的同时,在可控成本内实现外在想要的解决⽅案。
⼆、需求分析的⽬的
需求分析,本质是动机的分析,⽬的在于预测⽤户未来的⾏为。需求分析阶段的产出 物,需要回答⽤户
要什么、为什么要,还要回答以后什么情况下还可能要类似的东西、这种情
况有什么特点、如何⼈为的制造这种情况、
需求重要,是因为它是⽤户⾏为的动机;需求是分层的,说出来的⼀个样,实际是另⼀个样。
⽤户需求分析,是为了通过分析动机,准确预测⽤户的⾏为。不同的需求,代表 了不同的动机,注定会产⽣不同的⾏为,应当看做不同类型的⽤户。
在需求分析中考虑竞争性,是为了⽐竞争对⼿预测得更准确,这是我们在后⾯要说的。
【知识点】需求= 购买欲望 + 购买⼒ = 需要 + ⽬标产品 + 购买⼒
三、如何识别需求?
分析完需求,那我们如何去发掘新需求呢?这⾥就涉及如何识别需求。 识别需求可以从三个⽅⾯去考虑,分别是视⾓、效率、体验。
1、视⾓
先说视⾓。作为产品经理,我们要具备多样化的视⾓来审视需求和产品,分为⽤户视⾓和产品视⾓。
⽐如:开头我们提到的关于朋友圈可见范围的例⼦,相⽐于之前三天可见和半年可见,增加了⼀个⽉可见范围。
在这个设计⾥,⽤户往往会站在⾃我的⾓度说,“不想让别⼈看我的朋友圈”,这是⽤户视⾓。⽽产品视⾓是考虑体和整体,是“让⽤户更⼩压⼒去发朋友”。这种视⾓差异,最终的⽅案也会有差别。
⽤户视⾓满⾜的是“想要”(Want),产品视⾓实现的是“需要”(Need)。
2. 效率
另⼀个识别需求的维度就是效率。在最优效率的前提下,满⾜尽可能多的⽤户需求。
我们还是⽤⼀个例⼦来说明,⽤过赞赏功能的⼈都知道,如果⾃⼰赞赏过作者,那⾃⼰的头 像就会始终排在最前⾯。
如果⾃⼰没有赞赏过,那每次进⼊⽂章,且赞赏⼈数超过 24 ⼈后,底部的赞赏头像都不是固定顺序展⽰的。
3. 体验
最后⼀个识别需求的维度就是体验,关于体验,做产品的同学就⽐较熟悉了。体现在信息架构设计、流程设计、交互设计还有⽂案设计等⽅⾯。
体验也是⼀个很虚的指标,很难量化,每个⼈的认知和感受都会因为习惯、⽂化、个⼈倾向产⽣差别。任何细节的体验设计,都会给⽤户传递⼀个认知,⽽我们要明⽩的是,独⽴个体的认知差异是很⼤的。
⽐如:对于“快车”这个概念,刚出来的时候,⼤众是⽆认知的,只能到对标,⽐如出租车和专车,⽽快车是介乎于两者之间的⼀种服务。
如何更好的设计快车体验呢,其实⽤价格⽐专车低、⽐出租车⼲净舒服、且车多三个认知来传递给⽤户,就能让⽤户快速接受并理解。
四、接收需求判断真伪
真需求要满⾜三个条件
1. 该⽤户属于⽬标⽤户
2. 需求必须符合产品定位
3. 需求能够实现
五、如何分析需求
1、采⽤⽤户故事的⽅式进⾏分析
需求是结合⽤户表达的外在欲望、内在的核⼼诉求以及可⽤成本的综合评估。
我们为谁⽤什么⽅法解决了⼀个什么问题?
基于这个定论,我整理了⼀句话,可以作为需求分析的⼀个评估框架——我们为谁⽤什么⽅法解决了⼀个什么问题?
在这句话⾥,“谁”指的就是我们的⽬标⽤户,我们需要明确⽤户画像;“问题”对应的是前⽂提到的需求,⽽“⽅法”就是我们基于需求提供的产品⽅案。
我们为谁⽤什么⽅法解决了⼀个什么问题?其实就是在反问我们⾃⼰,作为产品经理,你在为哪类⼈服务,他们的核⼼诉求是什么,你设计了⼀个什么产品⽅案去满⾜他们的需求。
⽤户分析,我们可以从⽤户⾝份和⽤户特征两个⾓度出发,⽤户是什么⼈,年龄、性别、地区等都是构建⽤户画像的基本素材。
⽬标⽤户有什么样的特征,⽐如职业特征、⽂化特征等,这些都能帮助我们进⼀步理解⽤户。
其次是需求场景,说⽩了,就是⽤户是在什么环境和状态下来使⽤我们的产品。
“场”是时间加空间,“景”是情景和互动。当⽤户停留在这个空间的时间⾥,情景互动触发并裹挟⽤户的意
见就是场景。
可以⽤⽐较通⽤的马斯洛需求理论对⽤户需求进⾏分析,评估满⾜的是哪个层级的
需求,或者是通过⽤户体验五层模型来划分需求层级。
⽤户价值是从体验和效率两⽅⾯来衡量的,⼀个需求能改善现有体验,那就能提升⽤户价值,能提⾼使⽤效率,也能提升⽤户价值。
如何衡量体验是否有提升呢,可以⽤新体验减去旧体验的⽅式,例如针对某个体验改进,简单粗暴的做法就是新旧体验相减得到的⽤户投诉率,如果为正,说明⽤户价值有提升。
⽽效率则可以通过⽤户完成某⼀任务的平均时长来衡量,例如在电商产品中,⽤新旧总平均成交转化时长的差值来衡量提单效率是否有提升。
商业价值就⽐较直观了,关乎于成本和利润,互联⽹传统的商业化⽅式包括了⼴告、游戏、会员等。⽬前也有很多做增值服务和第三⽅能⼒输出服务的,这都是商业化⼿段,同时也会对应到⼀些产品需求上。
2、马斯洛框架和营销层⽅式结合起来
做需求调研和分析,最尴尬的结局就是:⽤户以为⾃⼰说清楚了,我们以为⾃⼰听清楚了,结果两边就这样整差了。
在产品上线之前,甚⾄在进⼊产品设计阶段之前,我⼜怎么能知道我做的需求分析已经⾜够深了呢?
⾏业给出的⼀般⽅法是MVP(MinimumViable Product),利⽤MVP收集线上实际数据。 但MVP只能告诉你,你是错了还是对了,依然解决不了“为什么”以及“应该怎样”的问 题。况且MVP还有覆盖度的问题,怎么设计才能让MVP覆盖所有“应该”被测试的场景呢?
到了1959年以后,马斯洛认为“⼈本”的导向会产⽣“⾃由主义”倾向,从⽽产⽣⾃私、不负责任、不顾他⼈、⾃我放纵等⾃我中⼼倾向。于是,马斯洛于1969年发表了论⽂《Z理论 ——两种不同类型的⾃我实现者》,并依照“超⼈本⼼理学”(Trans-HumanisticPsychology)将需求层次理论拆解为三个次理论:X理论、Y理论和Z理论。
依次为:
Z理论
最⾼需求(超越性灵性需求)
Y理论
⾃我实现需求
尊重需求
社会需求
X理论
安全需求 ⽣理需求
营销学中的需求分层
在科特勒⽼师的《营销管理》(15th Global Edition)中,给出了这样⼀个案例:
表明了的需求:顾客需要⼀个便宜的汽车;
真正的需求:顾客需要⼀个养车⽐较便宜的汽车,⽽不是价格便宜的汽车;
未表明的需求:顾客希望零售商提供较好的服务;
愉快的需要:顾客希望零售商给装配车载GPS系统;
秘密的需要:顾客希望朋友们将TA看作是懂⾏的消费者;
有了前⾯两套框架,我们就守住了需求的来源和表达过程。但是两套框架的⽤法正好截然相 反:马⽼师的框架是“5:1”——从五个层次⾥选⼀个当前所在的层次;但营销学的需求理论 是“1:5”——拿到⼀个需求从五个⽅⾯来分解。
我们⽤卖苹果的例⼦还原⼀下需求分析的过程:
最便宜的汽车⽤户说:“我要买⼀个苹果”。此时千万不要直接就套上马⽼师的需求层次了,因为这根本就不是⼀个“根本性”的需要,⽽是⼀个结合了具体产品——苹果的具体需要。
这时应当⽤的是营销中的五个分类:
表明了的需要:我要⼀个苹果;
真正的需要:可能是解决饿肚⼦,可能是解决馋,更有甚者是解决低⾎糖的症状等
等;
未表明的需要:如果为了填饱肚⼦,就需要个⼤的;如果为了解馋,就需要味道好
的;如果为了解决低⾎糖,就需要⼀个更甜的;
愉快的需要:吃饱了、解馋了、头不晕了(低⾎糖的症状之⼀)当然开⼼,如果买⼀
送⼀、免费加⼯成苹果汁、还能额外加点糖,有可能就更好了;
秘密的需要:可能是⼯作繁忙,接下来还要赶往别处,实在没时间吃别的了;⼜或者
是最近吃胖了,需要⽤⽔果当饭吃;
六、评判需求价值
1. ⼴度:受众⼈以及受众⾯
2. 强度:⽤户对于需求的迫切程度
3. 频率:间隔时间及可持续性
七、砍需求能⼒
1. 对需求进⾏价值评估和量化
2. 关联性较强的需求进⾏整合
3. 排列优先级
所有对产品的价值判断,都基于对⾏业、市场的探知程度;对⼈性的认识和了解程度(发现没有,把握⼈性始终贯穿产品的各个层⾯)
⼋、对需求分类
九、对需求排优先级
能⽤是基本要求,能⽤的标准是产品功能完整、没有异常、逻辑闭环,如果功能或流程缺失,或者产品有bug,那是达不到能⽤的标准的。
易⽤对应⼀些锦上添花的需求,在满⾜能⽤的前提下,做流程优化和交互优化,使产品达到⽤户体验良好的状态。
爱⽤是让⽤户形成习惯和依赖,例如我们在朋友圈⾥发布了很多内容,随着内容增多,我们的离开成本就越⾼,并且每次都能收到朋友圈的正向反馈,这个闭环就能形 成习惯和依赖。
传播能⼒使产品具备价值可扩散的属性,满⾜⽤户需求并获得市场认可后,需要将价值外延以吸引更多的⽤户,这是建⽴在基础功能完备、体验优良,并且满⾜⽤户价值 的前提下。
⼗、如何提升需求分析能⼒?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