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第34卷第1期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bei Industrial Polytechnic
Feb. ,2021
Vol.34 No. 1
傅中正
(重庆理工大学车辆工程学院,重庆,400054)
摘要:利用数值模拟研究方法,研究了多几何攻角尾翼的工作状况。通过稳态模拟分析,得 到汽车气动阻力、负升力、压力分布、涡流及车身周围流场变化。结果表明,气流由车顶流至车 尾,会产生下洗流。由于下洗流的存在,导致尾翼中部的实际工作攻角要大于设计使用攻角,造 成气流分离,产生阻力、减小升力。本文提出了 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采用多几何攻角的尾翼来 适应汽车尾部的复杂流场。本研究为汽车空气动力学附加套件的设计与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 认识,并为汽车的尾翼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数值模拟;汽车空气动力学;多攻角尾翼
中图分类号:U4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153(2021)01-0077-05
0研究介绍
汽车空气动力特性是汽车的重要特性之一,直 接影响汽车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操纵稳定性、舒 适性和安全性为了保证安全性和燃油经济性,现代汽车对高速行驶时汽车的气动阻力和升力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汽车行驶过程中保证阻力 较小的前提下,增大负升力,保证汽车的高速稳定 性。加装尾翼是提高汽车高速稳定性一种简单有 效的方法,但是会增大汽车的阻力。对于加装尾翼 的轿车外流场分析,国内研究起步较晚,并且以分 析简单扰流板模型为主。国外对特殊造型的尾翼 研究,大部分以竞赛汽车为主。传统的汽车空 气动力学研究是建立在汽车风洞试验基础上。在 汽车造型设计过程中,为了改善汽车空气动力学性 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财力、物力、人力进行汽 车风洞试验[5,6]。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流 体力学(CFD)的快速发展,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汽 车空气动力学数值模拟在汽车空气动力学研究中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Mira模型为基 础,对加装固定攻角尾翼的阶背式轿车和加装多几 何攻角尾翼的阶背式轿车周围的流场进行三维数 值模拟,计算车身周围的流场、阻力系数和升力系 数。研究加装普通尾翼以及加装多几何攻角尾翼对气动力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安装多几何 攻角尾翼的Mira模型,比安装普通尾翼的Mira模 型减少了阻力,增大了负升力。
1模型和网格
1.1模型
本次模拟旨在研究汽车在加装尾翼时汽车的 空气动力特性,采用国内外常用的阶背式Mira模 型。计算域长L= 37 485 mm、宽W=ll 375 mm、高 H= 7 015 mm,如图 1 所7K:
图1模型和计算域
尾翼翼型采用低速时具有较大升阻比的翼型 ~八0人6412,其弦长为20〇11«11。建立三种不同的尾 翼的翼型方案,RW1、RW2与RW3。其安装位置都 在尾箱末端上方300 mm处。RW1为突变式多几 何攻角尾翼,采用端板把尾翼分为三段,两端攻角 为-9°,两端总展长为800 mm,中间攻角为+ 1°,展 长为1 000 mm;RW2为渐变式多几何攻角尾翼,两 端攻角为-9°,两端总展长为800 mm,在尾翼中间 部分攻角从-9°渐变为+ 1°,展长为1000 mm。RW3为固定攻角尾翼,其攻角为-9°,总展长为1
收稿曰期:2021-01-02
作者简介:傅中正(1995-),男,重庆理工大学车辆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汽车空气动力学。
—77 —
汽车尾翼傅中正:汽车多攻角尾翼的空气动力特性研究
800 mmD 尾翼RW 1、RW 2与RW 3两端均设置了尾
翼端板,来防止尾翼翼尖气流上翻,降低尾翼的升
阻比,如图2所示。
(a )尾翼RW1 (b )尾翼RW2 (c )尾翼RW3
图2(a) (b) (c )三种不同形式的尾翼
1.2网格策略
模型的网格划分采用了网格加密技术。在汽
车周围的小计算域内用尺寸较小的六面体网格,以
便更好地处理尾翼、端板等细小面。在外面的大计
算域内采用尺寸较大的六面体网格,来减少整体网
格数量。汽车周围与尾翼处拉伸5层边界层网格
以更好地捕捉边界层内的气体流动状况。每一个
计算案例都生成550万左右的网格,经过平滑处理
后,网格质量良好。考虑到Y +对数值模拟结果的
影响,Y +值最好要小于50[〃],本次模拟Y +值在20
左右,表明网格划分合理。
1.3基于实验和仿真的网格策略验证
对于汽车空气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一般应用
高雷诺数低速不可压模型,并取与风洞类似的数值
模拟边界条件[8]。采用基于有限体积法的Navier -
Stokes 方程的商业软件求解。本研究采用Fluent
软件进行计算。为了更好地捕捉汽车尾部大尺度
的涡,湍流模型选用ReliZ ablek -e[9]。根据研究需
要其余边界条件设置为速度人口( 35m /s ),压力出
口,滑移壁面边界。经过计算机的求解,就能得出
加装尾翼之后整车的升力系数与阻力系数,汽车周
围流场,尾翼周围流场等相关参数,并由这些计算
结果得出固定攻角尾翼与多几何攻角尾翼的气动
特性。
在吉林大学汽车风洞实验室,试验测得阶背式
Mira 模型的气动阻力系数Cd = 0. 3029w 。对阶背
式Mira 模型,世界上其他风洞试验得到比较统一
的阻力系数为0.3[11]。在做本次对比模拟实验之
前,用相同的网格方案,相同的边界条件的设定,计
算得出Mira 模型的Cd = 0.295\通过与吉林大学
风洞试验室测得的实验值,和与其他风洞的实验值
C d = 0. 3相比较,其误差均在2. 5%之内,表明该网
格方案与数值模拟实验的精度均满足要求。
2计算结果及分析
加装固定攻角尾翼的Mim 模型和加装多几何
攻角尾翼的Mim 模型数值模拟结果见表1。
表1安装不同尾翼的Mim 模型的气动力系数系数RW1RW2RW3阻力系数0. 30520.29910.3261升力系数-0.2119-0.2201-0.2006安装多几何攻角尾翼RW 2时,阻力系数最小, 负升力系数最大。其升阻比是三个尾翼中最大的。 安装RW 2尾翼的汽车在燃油经济性与高速稳定性 上面的表现是三者当中最好的。安装多几何攻角 尾翼RW 1时,阻力系数稍大于安装尾翼RW 2的阻 力系数,增大了 2. 1%,负升力系数也稍小于安装尾 翼RW 2的阻力系数,减少了 3.7%。尾翼RW 1与 尾翼RW 2的性能参数上的差距较小。安装固定攻 角尾翼RW 3时,阻力系数最大,比尾翼RW 2增大 了 9.0%;负升力系数最小,减小了 8. 9%,其升阻 比是三个尾翼中最小的。安装RW 3尾翼的汽车的 燃油经济性是三者里最差的,高速稳定性也是三者 当中最差的。(C )尾翼RW3图3安装不同尾翼时车身表面压力分布 图3为汽车表面压力分
布。安装尾翼RW 1与 安装尾翼RW 2的压力分布图类似,而安装固定攻 角尾翼RW 3的压力分布不同。安装了尾翼RW 1 与尾翼RW 2的汽车尾部低压区集中在尾箱后缘中 部。由图3(c )可以看出,安装了尾翼RW 3的汽车
—
78 —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第34卷第1期尾部低压区在尾箱后缘上平均分布,并且呈现尾箱
后缘两边压力较低,中间压力较高。这说明多几何
攻角尾翼在其中段的正攻角部分,对于车顶流经车
尾的下洗气流有疏通作用,可以让气流更顺利地流
过车尾,气流流速加快使车身表面压力降低。而固
定攻角的尾翼对这股下洗气流产生了阻碍作用,所
以其尾部后缘中部的低压区要高于车尾两端的低
压区。
(C )尾翼RW3
图4安装不同尾翼时y = 0截面的速度云图
图4为汽车中央对称面的速度云图。安装尾
翼RW 1与安装尾翼RW 2的汽车中央对称面的速
度云图类似,但不同于安装固定攻角尾翼RW 3。
由图4(c )可知,固定尾翼RW 3在下洗气流的影响
下,实际工作时的攻角远大于设计使用攻角-9°,
NACA 6412翼型发生气流分离,尾翼造成的拖拽涡
与汽车的尾流区的拖拽涡相互叠加,使尾部的湍流
区域增大,而尾涡带来了更多的能量耗散,使之阻
力急剧增大。而多几何攻角尾翼在汽车尾部考虑
到了下洗气流的影响,通过攻角的改变,使尾翼在
下洗气流的影响下还能正常工作。在多几何攻角
尾翼的引导下,气流更快地从尾翼下表面与汽车尾
箱后缘通过,还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尾部拖拽涡的
大小,减小了阻力。
图5为汽车中央对称面的压力云图。运动空
气的粘性导致汽车前后产生压力差而形成的阻力,
约占汽车总阻力的60%左右,是气动阻力的主要部分[11>12]。对比图5(a )(b )与图5(c ),可发现,图5 (a )(b )尾部压力要高于图5(c )。在汽车加装多几 何攻角尾翼之后,其后部的低压区比加装固定攻角 尾翼的低压区有所减小,从而降低压差阻力。多几 何攻角尾翼在汽车尾箱上缘与尾翼下表面前缘,压 力比固定攻角尾翼低。说明了气流在多几何攻角 尾翼中段正攻角部分的引导下,可以更快的从尾翼 下表面与汽车尾箱后缘通过。(b )尾翼RW2(c )尾翼RW3图5安装不同尾翼时y = 0截面的压力云图 为了更详细地分析尾翼的工作状态,本次研究 在汽车尾翼上布置了 6条压力检测曲线,见图6。 在尾翼中部,以中线为参考线,以175mm 为间隔, 在攻角变化的范围内平均取3条线,对比突变式攻 角尾翼RW 1与渐变式尾翼RW 2的区别。在尾翼 两端部分,以lOOnun 为间隔,平均取3条线。通过 压力线来捕捉尾翼表面
的压力变化,见图7。
—
79 —
傅中正:汽车多攻角尾翼的空气动力特性研究
(e)Side-650 (f)Side-750
图7汽车尾翼不同位置的压力分布曲线
图7为6处不同位置的压力分布曲线。由图6 可知,Middle系列位于尾翼中部,Side系列位于尾 翼侧部。由图7(a)(b)(c)的压力曲线可知,多几 何攻角尾翼RW1与尾翼RW2在尾翼中部、尾翼下 表面产生的负压要远大于固定攻角尾翼;在尾翼两 端部分,多几何攻角尾翼与固定攻角尾翼表面压力 基本相同。在尾翼中部,多几何攻角尾翼的攻角为 + 1°而固定攻角尾翼的攻角为-9°。在下洗气流的 作用下,固定攻角尾翼下表面产生气流分离,降低 了尾翼下表面的负压,减小了尾翼的效率。多几何 攻角尾翼在下洗气流区通过使用正攻角,来避免气 流分离,保证多几何攻角尾翼正常工作。突变式多 几何攻角尾翼RW1的气动性能略差于渐变式多几 何攻角尾翼RW2。由于下洗气流的下洗角度在不 同的纵向截面为渐变的,RW1的中段尾翼两端部分不会像RW2的中段尾翼两端部分会有较小的攻 角,来适应渐变的下洗气流。
并且多几何攻角尾翼 RW1在尾翼突变处存在两个端板来连接两段不同 攻角的两段尾翼,在端板上部会产生翼尖涡流,从 而增加了阻力。如图7(d)(e)(f)所示,Side系列 的尾翼压力分布曲线,尾翼RW1、尾翼RW2、尾翼 RW3三者的压力曲线基本重合。在尾翼侧端,此 时尾翼已经不受下洗气流的影响,对于固定攻角尾 翼RW3设定的-9°的攻角可以在保证气流不分离 的条件下产生足够的下压力。多几何攻角尾翼在 气流洁净区域,通过其-9°攻角的设定,有了和固定 攻角尾翼相同的表现。
3结论
气流从车身顶部流向车身尾部时,会产生下洗 气流。在下洗气流的影响下,安装在车身中部的尾
—
80 —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第34卷第1期
翼攻角与实际工作的攻角不同。下洗流的影响下 导致了尾翼中段提前失速,使尾翼减少了下压力的 同时,增加了阻力。减小了尾翼的负升阻比,降低 了尾翼效率。本文提出了多几何攻角尾翼这一种 全新的尾翼设计。多几何攻角尾翼由于其中段的 负攻角部分的存在,在中段的NACA6412翼型在下 洗气流的影响下仍然能够正常工作。产生足够的 负升力的同时遏制了气流分离,保证了中段尾翼的 工作效率。在多几何攻角尾翼中,RW2在空气动 力学性能上要略好于RW1。RW2的中段尾翼两端 部分会有较小的攻角,可以更好地适应渐变的下洗 气流的角度。
[参考文献]
[1 ] Lai C , Kohama Y , Obayashi S , et al.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s on the Influence of Vehicle Rear Diffuser Angle on Aerodynamic Drag and Wake Structure [ 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2016(2).
[2] David S , Wemer K , Nils W , et al. Unsteady Aerodynamic Properties of a Vehicle Model and their Effect on Driver and Vehicle under Side Wind Conditions [ J ] . SA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ssenger Cars -Mechanical Systems, 2011 , 4 (1) :108-119.
[3 ] Katz J , Garcia D , Sluder R . Aerodynamics of Race Car Liftoff [C]//Motorsports Engineering Conference & Exposition, 2004.
[4]傅中正.新型赛车空气动力学附加装置的气动特性研究[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2018.
[5]0kada Y , Nouzawa T , Nakamura T , et al. Flow Structures above the Trunk Deck of Sedan-Type Vehicle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High - Speed Vehicle Stability 1st Report:O n- Road and Wind-Tunnel Studies on Unsteady Flow Characteristics that Stabilize Vehicle Behavior[J]. SA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ssenger Cars -Mechanical Systems, 2009, 2(1):157 -167.
[6]赖晨光,王擎宇,傅中正.基于湍流模型与边界层网格策略的汽车外流场数值计算精度分析[C]//2017汽车 空气动力学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7.
[7 ] Chen-Guang L , Bo-Qi R , Chao M . Research of Effect of Y + on Precision of Aerodynamic Drag of Ground Transportation [J ].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Natural Science) , 2015.
[8]张英朝,张喆,李杰,等.基于空气动力学数值模拟的汽车造型设计[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S2): 260-263.
[9]刘训,赖晨光.基于Ahmed模型的外流场数值模拟[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10]张英朝.基于仿真与试验的汽车风洞修正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2010.
[11 ] GEOFFREY M. LE G, KEVIN P G. On the Use of Reference Models in Automotive Aerodynamics [ C ] . SAE Technical Paper 2004-01-1308, 2004.
[12]傅立敏.汽车设计与空气动力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Study on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of Automobile Rear Wing with Multi-attack-angle
FU Zhong-zheng
(College of Vehicle Engineering,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ongqing400054 ,China)
Abstract:By using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this paper studies the working condition of rear wing with multi-attack-ang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teady-state simulation, the figures can be obtained, namely aerodynamic resistance, pressure distribution ,negative lift, vortex, and flow field change around the vehicle body. The result shows that downwash flow is generated when airflow flows from the roof to the rear of the vehicle.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downwash flow, the actual working attack angle of middle part of the rear wing is larger than the designed attack angle, resulting in airflow separation, resistance and reduced negative lift. Besides, 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concept of desig
n, which uses the multi-attack-angle of the rear wing to adapt to the complex flow field at the rear of the vehicle. This study provides a new understanding for 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additional kit of aerodynamics ,and provide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of automobile rear wing.
K ey words:numerical simulation;automotive aerodynamics;multi-attack-angle rear wing
—81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