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纵向关系研究
德尔福汽车
【摘 要】本文在产业组织理论近年来关于纵向关系的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国外汽车产业发展的趋势,从市场圈定为动机的纵向一体化以及市场隔离产生的纵向分离两个视角分析我国的汽车产业结构,提出应根据不同的市场结构选择相应的整车与零部件厂商的组织关系,在此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汽车产业;市场结构;纵向一体化;纵向分离
1.引言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已经变成世界第二产销大国,但我国的汽车产业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制约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其中一点就是我国的汽车产业纵向一体化程度过高。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依然突出。自上个世纪末,国外的汽车企业巨头纷纷从产业链的某些环节分离出来,专注于自身核心业务的经营。国外汽车企业做出分拆的策略性行为对我国的汽车产业有何启示?本文将对中国汽车产业的纵向一体化现象进行分析研究,解释其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本文将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历史指出其存在的原因
以及合理性,与此同时结合国际上汽车产业发展的趋势说明我国汽车产业目前面临的阻碍问题以及解决方式。
2.纵向一体化和纵向分离相关文献评述
长久以来,经济学界对纵向合并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关于纵向关系对企业效率和社会福利的影响进行了集中的探讨。
对于纵向合并是有益还是有害的不能一概而论,传统的市场壁垒理论认为纵向合并阻止了竞争对手的进入,损害了竞争。这种理论受到了芝加哥学派的强烈抵制,认为这种理论是存在缺陷的,他们认为纵向合并的公司不能从排斥他的竞争对手中获得利益,因此纵向合并对竞争的影响应该是中性的,或者是保护竞争的bork(1978)指出“公司合并不会加强公司限制产出的市场力量,限制产出的能力取决于市场份额,横向合并能增加市场份额,纵向合并不可以”。到了最近阶段,一个新的思想学派,riordan和salop称之为后芝加哥学派,认为纵向合并的公司将会意识到当它的下游竞争对手承受着投入品的高成本时,自己可以通过避免投入品市场的高价格而从中获益,这样在市场均衡中就会形成市场壁垒,ordover,soloner,salop(1990)构建了一个在均衡时纵向一体化产生排外效果的模型回应了芝加哥学派的观
点,为市场圈定提供了理论基础。他们得出的结论为纵向一体化的企业通过不给下游竞争对手提供中间产品,使得另一个上游厂商垄断了该下游厂商的中间产品供应,从而提高了下游竞争对手的成本,最终造成了下游产品市场价格的提高来使自身获利。oss理论中一体化厂商有能力对于没有一体化的下游厂商做出价格承诺,这一点受到质疑。choi,sang-seungyi(2000)以及church,gandal(2000)进一步对该理论进行补充,纵向一体化的厂商通过生产只适合自己产品的专属投入品来对下游竞争对手产生排外效果从而解决了一体化厂商的承诺可信性的问题。yongminchen(2001)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一体化厂商和下游竞争厂商存在着效率效应和合谋效应,下游竞争厂商存在着接受一体化厂商提供的投入品的动机,一体化厂商通过提供高于成本的投入品给下游竞争对手达到降低下游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目的,当合谋效应超过消除双边加价的效率效应时,一体化厂商会从排挤上游竞争对手中获得更大好处。yongminchen,riordan(2007)在纵向一体化中加入了排外合约,证明了纵向一体化和排外合约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两者共同达到降低竞争的效果。纵向一体化所产生的市场圈定效应使得厂商有动机去进行上下游合并从而实现自身的利润最大化。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厂商也存在着纵向分离的动机,giacomo bonanno,john vickers(1988)构建的模型中,上游两个生产厂商,他们各自有一个零售商销售他们的产品,在价格战略互
补的假设下,上下游厂商的最优选择是纵向分离。macro pagnozzi,salvatore piccolo(2011)指出纵向分离的厂商通过减少零售商在最终产品市场的侵略性行为达到降低竞争和增加利润的目的。综合而言,上下游厂商采取纵向一体化或纵向分离需要根据具体的市场环境进行具体的分析。必须综合考虑多种效应,才能判定选择何种纵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