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学观念及解析:历史文明史观
一、文明的概念与划分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而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它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的。在人类文明史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曾产生过与之相适应的文明。
一般认为,“文明”按照纵向可以分为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等),横向可以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其划分标准是生产力。纵向的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都包含那个时代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物质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物质生活的进步,包括物质生产文明史、物质交流文明史、物质生活文明史等;
政治文明就是人们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包括政治
观念文明史、政治制度文明史、政治组织文明史、政治行为文明史和政治技术文明史等;
精神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包括科技文明史、学术思想文明史、文学意识文明史和宗教文明史等。
物质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处理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政治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社会过程中处理的人与人的关系。
精神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处理的主观与客观、人与自我的关系。这就是三个文明之间的基本区别,它们分别标志一定社会在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政治活动和政治生活、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这三个方面的进步程度。物质文明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起点,它对政治、思想等其他活动具有决定作用,其他活动都为之服务;政治文明在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它与国家政权直接相连,决定着物质文明的发展方向和精神文明的性质;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三、典型试题例析:
例1:(2006年全国卷Ⅱ第38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见表一)
表一  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和工具,“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自然辩证法》)恩格斯还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至瓦〃博尔吉乌斯》)材料三: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清世宗实录》)回答:(1)根据材料,说明在10至19世纪中叶,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水平所处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至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的根本性差异。(8分)(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二、三与所学知识,分析清代(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12分)(4)简述从中西方科技发展变化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4分)
答案要点:(1)从领先转为落后。(4分)欧洲是近代科学,中国是古典科技。(4分)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成长刺激了对技术的需求,为近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工具和手段(3分);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科技进步开辟了道路(2分);人文主义和理性精神解放了思想,推动近代科技迅速发展(3分)。(如答出其他原因,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但不得超过该问总分。)(3)君主专制维系腐朽制度(2分);重农抑商、闭关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3分);自然经济不能提供近代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3分);文化专制政策(或崇尚理学、八股取士、等禁锢思想,摧残人才,阻碍科技发展(4分)。(如答出其他原因,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但不得超过该问总分。)
(4)评分说明:围绕生产力发展、政治经济变革、思想解放与科技发展的关系等任一角度回答,凡言
之有理,均可酌情赋分(4分)。
历史全球史观
一、“全球史观”的内涵:
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全球史观认为,在近代以前,世界上各民族各国家处于封闭发展状态,亚非欧三大洲存在地区性局部交流,而美洲几乎处于隔绝状态。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历史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转变。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到19、20世纪之交,世界终于形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实现了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转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使世界变成一个密切联系的“地球村”,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世界整体化进程加快。国家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领域多层次地发展着,整个人类社会正在形成一个相互感应、相互制约的整体,整个人类面临
着共同的命运和考验
二、“全球史观”构建中的正确态度:
㈠树立一种全球意识。面对共同的全球性问题,有着共同的利益。这是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何以可能和必要的根据。
㈡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充分肯定其多样性。一切文明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都同样对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并无高下、优劣之分,都有平等的权利和平等的地位参加文明间的对话。。
㈢要有各方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友好气氛。
㈣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应做到“求同存异”,努力去寻求彼此间的共同点,把分歧暂时搁置,耐心地通过对话去缩小和解决分歧,即使一时不能达成一致,也应有善于等待和相互容忍的精神,不使矛盾激化而导致冲突。
三、典型例析:
例1: (2004年全国文综试题(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
材料二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许多国
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
不满。他们打出的一条标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我
们的苦难”。
材料三有人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
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
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
购多少悉听尊便,并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运到自家门
口;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
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例如非洲的矿山,
或上海的洋行;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
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到舒适的旅馆;他随身携带的金币可以在世界上各个地方兑换成当地货币而通行无阻。
请回答:
⑴读图,指出西方人了解的世界范围发生了什么变化,世界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⑵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历史影响。
⑶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初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哪些方面?
⑷对于冷战结束后迅猛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趋势,有人予以肯定,也有人持否定态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
识,分析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并简要说明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
参考答案:⑴范围不断扩大,摆脱相对孤立,联系不断加强。⑵哥伦布航行到美国,第一次把欧亚大陆和美洲联系在一起,对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作出重要贡献;西方殖民者开始入侵美洲,对美洲实行长期残酷的殖民统治和掠夺。⑶商品、资本、人员和货币在世界范围的流动;英国等少数资本主义国家。
⑷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各国经济的互补,加入经济全球化是各国发展经济必由之路;但在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居于有利位置,使南北差距拉大;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加入,趋利避害。
历史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一、现代化(近代化)的含义及其内容
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新现代
近代化(现代化)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
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或合理化)、大众化(或世俗化)进程;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即城市化。
现代化的基本进程: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
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德国例外),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
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
从社会制度来说,有多种模式,主要有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
按中国多数学者的观点,把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划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第二次现代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崛起而开始起动的新型现代化。
二、在认识近代化(现代化)史观时要防止几种偏差
1.把现代化看成人类理想目标的实现。
因为现代化(近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的探索中纠正失误。如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生活恶化,女工、童工问题等,后来西方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了纠正,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已成为人的权利。还有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等。
2.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
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确的心态是既保持民族独立、特,又要向西方学习。
3.现代化与近代化的关系。一般来说,近代化就是现代化,二者只是在时间上的差别而已。
三、跟踪训练
1.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的变革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方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方面的变革,而中国在近代的变革顺序却是正好相反的。
回答:(1)依据15—19世纪上半期西方世界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阐述西方变革的发展历程。
(2)联系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的有关史实说明中国近代的变革顺序。扼要归纳导致中西方变革顺序相反的原因。
(3)你认为在我们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应如何正确对待外来的优秀文明成果?
2.请你结合所学古代中国、古代雅典、近代英国三个不同类型的政治文明模式实例,分别说明其主要特征并从文明发展进程的角度谈谈你对三者利与弊的基本看法。
参考答案:
1.(1)15—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逐渐摆脱了教会的束缚和控制,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变;18世纪的启蒙思想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的束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8世纪中期起,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欧美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
(2)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发了学习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制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爆发了要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列强对中国的入侵,打断了中国社会正常的发展进程。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3)要善于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反对全盘西化和盲目排外,批判地吸收外来
文化。文化创新。
2.(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君权,维持大国政治秩序的稳定、文化的凝聚、民族间的融合和自然经济的发展。不利于社会近代化,日益阻碍民族创新与进步。
(2)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公民可直接参与国家管理,权力机构相互制衡。有利于维护公民的集体意志和利益、文化的创造和小国城邦经济的繁荣。不利于在国与国竞争中保持强盛。
(3)近代英国代议制度:君主立宪制,君主制、贵族制、议会民主与党派政治相结合,以内阁制为核心。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利益、维护政治角逐的有序和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但终究不能体现全民各种权利的社会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