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耶稣会教堂建于1568年,由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
罗马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满布雕像和装饰。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顶。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涡卷。
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罗马耶稣会教堂的建筑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
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
巴洛克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鼎盛时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巴洛克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它无疑与反宗教改革有关,罗马是当时教会势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罗马兴起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巴洛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
巴洛克艺术风格是产生于文艺复兴高潮过后到一种文化艺术风格,范围包括了当时的意大利、法国、荷兰、西班牙等国家,艺术门类上,则涵盖了绘画、建筑和音乐等多方领域。它的外文是—Baroque,本义原指不规则的,怪异的珍珠,在当时具有贬义。当时人们认为它的华丽、炫耀的风格是对文艺复兴风格的贬低,但现在,人们已经公认,巴洛克是欧洲一种伟大的艺术风格,其艺术特点就是怪诞、扭曲、不规整。概括地讲巴洛克艺术有如下的一些特点:
首先,有豪华的特。它既有宗教的特又有享乐主义的彩;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它极
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六是它有着浓重的宗教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纹。当然,一些积极的巴洛克艺术大师不在此例,如鲁本斯、贝尼尼的作品仍然和生活保持有密切的联系。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基调是富丽堂皇而又新奇欢畅,具有强烈的世俗享乐的味道。它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炫耀财富。它常常用大量到贵重到材料、精细的加工,刻意的装饰,以显示其富有与高贵。
第二,不拘泥于结构逻辑,常常采用一些非理性组合手法,从而产生反常与惊喜的特殊效果。
第三,充满欢乐的气氛。
第四,标新立异,追求新奇。
巴洛克艺术一反文艺复兴艺术的平静和克制,而表现为戏剧性、豪华与夸张。
十七世纪欧洲强权扩张,掠夺海外殖民地累聚巨富,生活上提倡豪华享受,因此对建筑、音乐、美术也要求豪华生动、富于热情的情调。十七世纪欧洲有新旧教的权力之争,旧教势力用暴力镇压信徒,再积极利用艺术思想形态——巴洛克,去迷惑、征服人心。
巴洛克艺术不排斥异端的感官喜悦,亦忠实于基督教的世界观,故亦是「基督教化的文艺复兴」。
巴洛克有实际的方面:如波形的墙面或不断变化的喷射状的喷泉,还有含蓄的方面:如描绘成充满活力或动作显着的人物,不再如古典文艺复兴时的静态表现,而呈现歪斜配置的动感。它还力图表现或暗示无穷感:例如伸向地平线的道路,展现无际天空幻觉的壁画,运用变换透视效果使其变得扑塑迷离的镜面手法。强调光线:设计一种人为光线,而非自然的光,产生一种戏剧性气氛,创造比文艺复兴更有立体感、深度感、层次感的空间。造成轮廓线模糊,构图有机化,而有整体感。追求戏剧性、夸张、透视的效果。它不拘泥各种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界线,将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
“巴洛克”之所以能成为独特的风格,是由于它在艺术精神和手法上,与盛期文艺复兴有明显的区别。如果文艺复兴可以归为"古典主义","巴洛克"可以归为" 浪漫主义"。它是在封建天主教复辟后,随着贵族统治的巩固而发展起来的。但是,不能简单地把"巴洛克"艺术和它的代表们,称谓"反"的,"倒退"的艺术。个人固然受制于历史,但个人又反射着各种历史因素(包括一切以往的传统),而给当代的历史带来新的东西。这才形成了历史的变化多端、丰富绚丽的形象。
巴洛克艺术以它的独特的风格延续至今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各个艺术领域,除了建筑,绘画外,还有服装,家具,歌曲,文学等等…..
作为艺术中的一个特殊品类—服装,不可能拒斥所处时代艺术风格的熟陶和漫染,总是与一个时代以及这个时代的文化艺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90年代以来,流行服装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进入了一个追求个性与时尚的多元化时代,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地域、各种风格流派的服装相互借鉴、循环往复,传统的、前卫的、各种新观念、新意识及新的表现手法空前活跃,具有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的多样性、灵活性和随意性。与设计师的建议相比,人们更看中的是自己的生活方式及自己所属的那个团
体的特征。如今,人们在着装时不只是要表现一种视觉效果,还要表现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观念和情绪。因此作为流行时尚的诠释者,要对多种的审美意向和需求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并能够透过流行的表面现象,掌握其风格与内涵。
设计风格,即是设计的所有要素——款式、彩、材质、配饰,形成统一的、充满魅力的外观效果,具有一种鲜明的倾向性。风格能在瞬间传达出设计的总体特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达到见物生情,产生精神上的共鸣。
今天,在千篇一律的“现代服装”的背景下,“巴洛克”丰富的装饰语汇,与新材料、新技术、新观念的组合,为流行注入了新的含义。它唤起了人们对“装饰”的向往,引发人们对“丰富的视觉效果”的追求。从各种的曲线结构、丰富的光影效果、材料的自由组合、大量使用的褶搁、花边、刺绣和蝴蝶结等装饰品上.可以看到这种“装饰的普遍性”。
现代服装设计正是运用恰当的设计元素将17世纪巴洛克时期的风格精位演绎得美仑美奂。17世纪的巴洛克风格以现代手法呈现。华丽的深调,左右对称的曲线条,抽绳、褶皱、营丝、花边、束腰,具艺术风格的浓密刺绣、羽毛、提花手工图案或是水钻装饰.以绒布、牛仔布、织锦、皮草、丝缎为材质,产生戏剧般的夸张对比效果,整个主题充斥粉奢华感。夸张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简约主义在今天已经成为历史,服装上夸张、浪漫随处可见,时下古典主义风潮渗透到时尚舞台的每个角落,饰品设计更是粉重于极富装饰性的巴洛克风格。不规则缠绕的华丽项链.极具浪漫情怀的心型,闪粗粉晶莹透亮的光芒,处处流露奢华与迷人的气质。
巴洛克时期是一个崇尚高度华丽的年代,那时的鞋子大多采用优质的材料,像皮革、锦缎,配以奢侈豪华的装饰,如丝绸带、大扣子、刺绣、珠宝等。如今仿照巴洛克风格的靴子着重在细节上体现复古,像鞋帮上的十字抽绳,以及不和谐花纹和混搭风尚,虽然低调,却极其简洁优雅。
古典主义韵味大行其道,使得充满巴洛克服装风格复古情怀的浪漫婚纱也呈现出一派奢华风格。仿巴洛克的提胸和束腰,层层叠叠的裙摆,在细节上将繁复且精细的做工体现得淋漓尽致,再融合现代流行剪裁与时尚元素,像蝴蝶结、褶皱等,创造出亦古亦今的别样风格。大朵的花形头饰是婚纱中最显眼的配件,它可以遮盖整个头顶,也可以绽放于任一侧,令人叹为观止。 新现代
以裹胸收腰作为开场白,以巴洛克时代如贵族般缀满蕾丝花边的夸张袖子作为情节发展的高
潮,这部有关古典主义戏剧的“脚本”充满着华贵的气氛。短俏的波浪状衣摆使得上衣在硬朗性感中透出高雅,歌特式袖型在复古细节中渗出摩登,彩上也采用了鲜艳明快的颜,让人犹如置身于一场盛大的宫廷舞会中。
具有巴洛克风格的时装最看重下半身的剪裁,力求多变。略微蓬松的及膝窄裙结合精致的褶皱,加上漫不经心的花边,一齐散发着温柔甜蜜的浪漫气息。面料虽然不是典型的浮花锦缎,却采用光滑轻盈的纱绸,彰显别具一格的奢侈感。彩上,香槟、米白都不再独领风骚,取而代之的是艳丽的桃红,配以荷叶边领口的奶白针织外套,优雅矜持又不失俏丽可爱。
束腰是巴洛克风格时装的主要特点之一,也将成为新一季时尚舞台上的最佳主角。绸缎衬衫充满怀旧气息,纷繁多样的花纹表达出新古典主义时代的艺术风格,鲜红明亮的宽版束腰成为点睛之笔,不仅在彩上形成强烈对比,而且别致的缎带蝴蝶结更是突出了在那段逝去的岁月中曾一度疯狂流行的大红大紫的时髦风尚。黑、白、橙、红四种颜形成视觉上强烈反差,打造高雅矜贵的淑女形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