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总说
2021年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Ⅱ题材是小说,《石门阵》系革命文化主题文学作品。2019年全国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作品是阿城的小说《赵一曼》,也是革命文化主题作品。革命文化主题小说阅读是高考的重点之一。
整体解析
先看小说的创作背景。小说《石门阵》的文末有“延安,1938年秋”的背景提示,考生不可不看,它能帮助考生理解小说的主题。本文通过抗战时期一山村木匠给村民们讲述石门阵的故事,表现我国军民保家卫国的决心、勇气与智慧,体现出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
再来了解作者信息。卞之琳,著名诗人、翻译家,他的《断章》脍炙人口。他曾在1938-1939年去延安和太行山区抗日民主根据地访问,并一度任教于鲁迅艺术文学院,其间经历促成他创作诗集《慰劳信集》与报告文学集《第七七二团在太行山一带》,作品歌颂了抗日战士和众,记叙了抗日根据地部队的生活。
石门阵
卞之琳
“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马而来的,只见左一块石头,右一块石头,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他一看来势不炒,就勒转了马头,横冲直撞,焦头烂额,逃回了原路。——这《三国》里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
【小说开头先声夺人,木匠王生枝以《三国》孔明摆下了八阵图故事引入。这种开头,内容上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且单刀直入,直接进入木匠王生枝“讲故事”的现场。】
说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许多面孔。
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
【7.B.小说描写村民们的面孔,用“带胡子的有,麻的有……”,而不用“有的带胡子,有的麻……”,突出了不同面孔最显著的特点。(√)】
解析:这一项判断非常简单。
“带胡子的有,麻的有……”VS“有的带胡子,有的麻……”
把“带胡子”“麻的”放到前面,句子内容顺序的调整,表达效果不同,旨在强调听众面孔特点。同时,“带胡子的有,麻的有……”口语化彩浓,更合小说讲故事现场。
【7.A.小说以王木匠重提诸葛亮八阵图故事开头,再写村民们的表情神态,这样,石门阵故事还未正式展开,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形象就已经确立起来了。(√)】
【解析】此项是考查人物形象。通读全文,不难发现,会讲故事,是王木匠最主要的人物形象。
新现代小说前三段,带读者进入讲故事现场。
第一段是对王木匠的语言描写。虽然讲的是《三国》故事,但从内容本身来看,如同一位说书人,语言生动形象,情节吸引人心;从后文来看,王木匠开头讲《三国》故事,以孔明摆下了八阵图来引入抗日故事“石门阵”,匠心独具,实属巧妙。从“讲”的语言和故事设计上可看出,王木匠擅长讲故事。
第二段是对王木匠的动作神态描写。干咳了一声,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许多面孔。这是王木匠在有意“卖关子”,先简短讲一个吸引人心的故事,再暂时歇顿,吊吊听众胃口。“干咳”“抬眼”“打量”,人物描写极具情态神韵。在讲故事方面,王木匠善于拿捏尺度,把控节奏,可谓“老江湖”。
王木匠手巧。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发明。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
【这一段是对王木匠身份的描写。讲故事的人是王木匠,王木匠又是谁?从小说故事的完整性来看,交代一下人物身份,是有必要的。注意这一段讲的重点是突出王木匠“手巧”,并以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为例,说明他“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这些描写用笔很简,但增加了人物立体形象和故事的真实性。】
【6.A.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说明王木匠手巧,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解析】“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表述有误。所谓伏笔,是指作者在叙述中,对将要描叙的人物、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这种手法有助于达到结构谨严、情节发展
合理的效果。这一段讲王木匠“手巧”,强调其“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判断有没有伏笔,就要扣住“伏笔”概念内涵,看是不是对后文人物、事件起到了预作提示或暗示作用。从后文可以看出,小说并没有写到与“王木匠手巧”的相关情节内容,就是结束处写到他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那也是干他的老本行,并不是“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
“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
【对这一段话的理解,要通读全篇。要弄清三个问题:
①“石门阵摆退鬼子兵”故事主体情节是什么?
是一次军民团结一致击退日本鬼子来村子扫荡的故事。
②王木匠是故事的亲历者吗?
不是。这里可以从多方面考证,如后文他与胡老三的对话“昨天你也在南教场听过政治指导员的报告的”,说明是听来的故事;如:“老王,你活像钻进了他们的心里了。”李矮子说,意思
是两重的,表示不相信,也表示惊叹他叫人不能不相信。”可推知王木匠并不是故事经历者,但讲得生动逼真,让人相信他好像在故事现场一样。
③王木匠讲的石门阵故事是从何得知的?
从后文可以得知,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导员的报告。】
【6.B.王木匠讲故事不乏新意识,他的灵感除了来自“八阵图”,还来自“一点新闻”。】(√)
基于上面的本段分析,我们就不难理解王木匠为什么会说“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这是他在构思和编撰故事的切入方式;“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这是他的真话,也就是听来的故事很简单,“几句话”“一点新闻”,都是简要信息,但如何把这个故事讲得生动逼真呢?“一点新闻”,是故事的源头;石门阵,灵感来自《三国》“八阵图”,是为了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和生动性。
老王捡去才落到颈脖子上的一片枯枣树叶子,随即干咳了一声。
“来了。”大家一起想。
果然——
“来了!来了,一鬼子兵!”
王木匠转过头来望望山坡下转进村子里来的白路,仿佛日本兵当真从那边来了,把听众给吓了一跳。
“他们先在远处山头上向镇上望,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的。
“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
“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
“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
“八路军走光了。好,那个头儿,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皇军’。
“‘开步走!’他们下来了,那五十个鬼子,骑了马。”
(1)“这条镇不是就完了吗?”宋长发很担心地插上了一句。
王木匠没有理他,干咳了一声,接下去:
“骑了马,得意洋洋!瞧,第一个麻子,腰板挺得多直啊。瞧,第二个是八字胡子,
第三个是小耳朵。小耳朵回过头来,看后面跟来的都很威风,就把头昂得高些。
“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闺阁房里。
“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
“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
(2)“真不是好东西!”谁的声音?李矮子?因为隔壁李矮子院里的驴忽然叫起来了,仿佛怕给日本兵抓去呢。
“说话间,不知不觉,已经走进了村子。
“麻子忽然在一家门口勒住了马。八字胡子、小耳朵和后边四十七个人都勒住了马。满街上鸦雀无声。
“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
“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小梅子插上来一句,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后边那四十七个‘皇军’也这样问哪,可是没有出声。他们不作一声在那边发愣,那五十个‘皇军’。
“他们看见了什么呢?奇怪。
“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
“他们索性向前跑,沿街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
“一路上——
“向左看:石头门。
“向右看:石头门。
“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
(3)“干脆说吧,别那么别扭的!”宋长发老婆着急了,也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他们的脸都白了。听,四面山头上一片喊杀的声音!打的声音!八路吧?看,山头上那么多人呢,糟了!糟了!”
(4)“好了!好了!”谁的声音?仿佛大家的声音。
“他们勒转了马头,死命踢着马肚皮,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他们就横冲直撞,连奔带蹿地逃命了。
“逃出了镇口,心里跳得像马蹄一样急呢。
“麻子还在想:我这一身肥肉不至于喂他们的麦田吧。
“八字胡子还在想:我抢来的钞票不至于被他们捡回去吧。
“小耳朵还在想:我怀里的相片不至于被他们拿去上报吧。”
(5)“老王,你活像钻进了他们的心里了。”李矮子说,意思是两重的,表示不相信,也表示惊叹他叫人不能不相信。
(6)“胡老三,”王生枝说,把眼睛对准了一个衔着旱烟管的男子,“昨天你也在南教场听过政治指导员的报告的,你说我可曾说谎。那条镇叫洪子店,在太行山那边。”
“大致还不错,”胡老三说了,“部队在镇东十五里地方,和敌人打了一昼夜。农民救国会集了五百会员,三个钟头内把全镇上能搬的都搬走了,五百会员就拿起了,躲在围山上等了。不过,老王,门是用砖头堵的。”
“那有什么关系,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洪子店也烧去了许多。可是我老王一年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户。”
(7)“那你就少了生意了,人家以后还要你做门板吗?”
大家笑了,同情王生枝。
【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王木匠讲故事,大家伙儿听故事。上面黄标注的共7处,是王木匠在讲故事过程中,听众的反应,也可以说得上是“互动”。从小说情节设计角度来看,本篇小说以语言描写为主,王木匠的“讲故事”就是主要情节,而王木匠讲故事不可能一讲到底,中间穿插一些次要人物的反应以及现场情况,增强现场感,这也是一种常用艺术手法。】
【7.C.小说调动了许多“声音”来配合王木匠的讲述,如小梅子等人的插话、王木匠的干咳声,乃至与故事毫不相干的驴叫声,读来令人如临其境。】(√)
解析见上。
【6.C.石门阵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导员的报告,“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
解析:“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表述错误。通读全篇,我们知道所谓“石门阵摆退鬼子兵”的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导员的报告,也就是故事的本源来自一场军民团结击退日本鬼子的战斗。鬼子进村扫荡是事实,农民救国会五百人在敌人来村前做好了战斗准备,并击退日本鬼子也是事实。但是具体到“麻子”“八字胡子”“小耳朵”这些日本鬼子,说这些鬼子
确有其人,这个说法不准确。为了把这场战斗讲述得生动逼真些,王木匠进行了”“再创作”,“麻子”“八字胡子”“小耳朵”这些日本鬼子是王木匠为了讲故事的需要,进行的想象和发挥,是在这场战斗基础是虚拟出来的人物。换个角度来说,王木匠就是一位“编剧”,自编自讲而已。再换个角度来讲,其实现场听众都知道,鬼子进村的具体情节,都是王木匠发挥想象“编”出来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