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名词解释(一)
新现代1.【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 1915 年以后中国发生的一场寻求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1915 年 9 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发起人有陈独秀、胡适、李大钊 等。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传播西方自由平等学说和进化论思想, 倡民主和科学;后期马克思主义开始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向中国的封建文化发起了前所未有的总攻。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内容。
2.【“五四”文学革命】 “五四”文学革命是指五四前后发生的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变革运动,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1917 年 1 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改良文学的“八事”。同年二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提出以“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主要目标,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的态度。这两篇文章成了文学革命的纲领和宣言。“文学革命”主张立即得到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的响应。在“五四”文学革命中诞生的新文学,使中国文学从语言文字、文学体裁、表现手法到思想内容都发生了全面深刻的变化,推进了中国文学现代化变革的进程,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人的文学”】 “人的文学”是周作人在发表于《新青年》上的《人的文学》中提出的,它是“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要求作家必须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去写“非人的生活”,对改造社会持积极态度。他强调文学是人性的、人类的,也是个人的。这个思想深刻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对人生派的影响很大。“人的文学”概括了新文学的内容,表明了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
4.【“为人生”的文学】五四文学革命后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是文学研究会提出和高扬的一面文学旗帜。“为人生”文学的倡导者们反对封建的载道文学和游戏文学,也反对纯艺术的文学。认为“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的一般问题”。在创作方法上,主张现实主义。在具体创作上,不同作家表现出差异化的美学风格,有的写现实社会里被侮辱被损害者,有的侧重表现人类抽象的“美”、“爱”、“真”。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主张“为人生” 的作家后来发生了分化。
5.【《新青年》】 《新青年》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极具影响力的杂志,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刊物。1915 年于上海创刊,曾用名《青年杂志》,主编陈独秀。《新青年》在新
文化运动中,积极倡导文化启蒙,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主义。对推动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起了重大作用。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 年 5 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党的机关刊物,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1926年终刊。
6.【《文学改良刍议》】《文学改良刍议》是胡适发表于 1917 年 1 月《新青年》的一篇文章,是文学革命正式发难的标志。胡适在文中具体深入地阐述了他的“八事”,即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仗、不避俗字俗语、须言之有物。他在阐述中不仅击中了旧文学的要害,而且涉及文学的真实性、独创性、时代性、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等 重大问题。特别是文章提出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新文学的工具。因此,此文以“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成为中国新文学向旧文学宣战的一份正式的宣言书。
7.【《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论》是陈独秀于 1917 年发表在《新青年》上的一篇文章。作者在文中表明了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
推倒雕琢的、阿 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到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文章以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明的进化为参照系,从内容到形式都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 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的利器,同时也肯定文学自身存在的价值。此文与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共同促进了文学革命的爆发。
8.【“诗体大解放”】“诗体大解放”是胡适在其《尝试集》的自序之中 出的理论主张,他认为若要做真正的白话诗,若要充分采用白话的字,白话的文法,和白话的自然音节,非做长短不一的白话诗不可。诗体大解放就是把从前一切束缚自由的枷锁镣铐,全都打破。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这样方才可有真正白话诗,方才可以表现白话的文学可能性。胡适这一主张的核心,旨在打破中国传统诗歌“五七言句法”的约束,提倡所谓白话文的自然文法,彻底放弃诗歌的形式要求。这种要求符合当时的五四破旧立新的语境,但是一定程度上导致 了新诗后来的“散文化”、“缺乏诗味”。
9.【语丝社】语丝社得名于 1924 年 11 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主要代表人物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
为主的刊 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作品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特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事物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极力加以排斥。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雅的小品文形成了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大影响。
10.【语丝体】1924 年,《语丝》杂志创刊,围绕这个杂志形成了语丝社。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体”,刊物主要刊载各类散文作品,尤其是简短、犀利的思想杂感、社会批评和随笔、小品散文等,先后设置过“随想录”和“闲话”等专栏。在针砭时弊的杂感 和随笔方面,语丝社的作家形成了共有的独特风格:排旧促新,放纵而谈,说古论今,不拘一格。这种独具特的文体风格即被称为“语丝体”。
11.【小品散文】 小品散文一般指的是散文中短小隽永而偏重于记叙、抒情、述感一类的文章,以即兴抒写作者日常观感、情思为其主要特。小品散文一词最早出现在胡适 1922 年月写的《五十 年来中国之文学》一文中。小品散文在 20 世纪 20 年代盛极一时,出现了周作人、俞平伯、朱自清、冰心等一批著名作家,他们的代表作写得漂亮、缜密、雍容、雅致,
显示了白话散文的实绩。30 年代小品散文分化拓展,抒情小品诗化倾向明显,闲适小品、幽默小品、知识 小品等旁支曼衍。抗战以后小品散文的发展势头有所减弱,在大后方、华北沦陷区等地仍有所发展。
12.【创造社】创造社成立于 1921 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团体之一,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成仿吾、田汉等,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 《创造日》等刊物。创造社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直觉”、“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主张表现作家的“内心要求”,讲究文学的“全”与“美”,重视文学的美感。他们在叙事风格上表现为浪漫主义,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现代派技巧,缩短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距离。代表作品有郁达夫的《沉沦》《迟桂花》,郭沫若的《女神》,成仿吾的评论等。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 1925 年“五卅”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增加了李初梨、冯乃超等人,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
13.【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是中国现代第一个新文学社团,1921 年 1 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郑振铎、周作人、耿济之、沈雁冰、孙伏园、叶圣陶、许地山等 12 人。文学研究会主张“研究介绍 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以《文学旬刊》和革新后的《小
说月报》为机 关刊物,主张文艺“为人生”,提倡现实主义,反对旧文学的游戏消遗态度,成为重要的现实主义流派。代表作品有叶圣陶的《一生》和冰心的《斯人独憔悴》等问题小说,以及王鲁彦、许钦文等的乡土小说,作品写出了下层民众的苦难,表现出现实主义倾向。五四运动后成员逐渐分化,1932 年《小说月报》停刊,社团活动基本停止。
14.【新诗】 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新诗的出现,是中国新文学创作的先声,并在实践上为其他文学体裁的变革充当了向导。最早发表新诗的是胡适、沈尹默、刘半农、周作人等。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 沫若的《女神》。
15.【新格律诗派】指的是1923年成立于北京的新月社中的一诗人。他们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反对诗歌中情感的泛滥;要求本质的淳正,认为完美的形体是完美的精神的唯一表现, “言志”的内容要与“语言形式”和谐统一;强调格律的严谨,认为“和谐”与“均齐”为 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艺术上创作的核心是闻一多 出的“三美”理论,即音乐美、彩 美和建筑美。他们的理论和创作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
漫自由造成的混乱局面,使新诗趋于精炼与集中,具有了相对规范的形式,巩固了新诗的地位。代表作品有闻一多的《死水》《发现》,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
16.【新月社】【新月诗派】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和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1923 年成立于北京。新月社是由一些旅英美的留学生在“聚餐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人社交团体,人员构成较为复杂,深受自由主义思湖的影响与熏陶。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林徽因等人。新月社主要致力于新诗与新戏剧的理论研究与创作,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带有鲜明的唯美主义倾向。新月诗派又称“新格律诗派”,创作活动大致可以 1927 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晨报副刊》《现代评论》为基本阵地,影响较大的诗人有徐志摩、闻一多、朱湘等,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的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后期以《新月》《诗刊》为主要阵地,代表诗人除徐志摩、闻一多外,还有陈梦家、林徽因、孙大雨等。提出了“健康”、“尊严”的诗歌原则,诗的抒情方式与现代派接近。
17.【湖畔诗社】【湖畔诗人】 湖畔诗人是指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等人。他们于 1921 年左右开始写诗,1922 年春在杭州成立湖畔诗社,先后出版有诗歌合集《湖畔》《
春的诗歌》和汪静之的个人 诗集《蕙的风》。湖畔诗人是沐浴着五四精神成长起来的,他们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倾向,以抒情短诗为主,内容多为歌唱大自然的清新美丽或赞美友情、爱情的纯真。展现了五四新 人的青春人格与气质,独具一种单纯、清新、质朴的美。朱自清称他们是真正专心致志做情 诗的年轻人,爱情诗是他们对中国诗歌的主要贡献。
18.【浅草—沉钟社】浅草——沉钟社是活跃于 20 此纪二三十年代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社团,1922 年成立于上海,主要成员有林如谡、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浅草社、沉钟社是两个有连贯关系的社团,成员们以自我为立足点,强调人的尊严、自主性、隐私和自我发展,并且从维护自我出发,积极鼓吹敢爱敢恨的真性情和敢于坚持的意志力,表现出了坚持个性主义思想的彻底性。创作方面则有冯至的诗歌,林如谡、陈炜谟、陈翔鹤的小说,多抒写知识青年苦闷的生活和 忧郁的情感,富于感伤彩。
19.【鸳鸯蝴蝶派】鸳鸯蝴蝶派发端于 20 世纪初,盛行于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期间,代表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等,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小说的主要题材是言情,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文学革命对其进行批判,其中以文学研究会的批判最 为激烈。鸳鸯蝴蝶派重视文学的娱乐作用有其合理性,但把游戏消遣作为文学的唯一目的则有失偏颇。
20.【学衡派】【《学衡》】学衡派得名于 1922 年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他们既是欧美留学生,又是大学教授。他们以《学衡》为阵地,思想倾向稳健保守。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打着“学贯中西”旗号, 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反对文言合一,攻击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开始在中国传播的马列主义。曾与鲁迅 和胡适为首的《新青年》展开激烈论战。1933 年,《学衡》停刊。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