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文
继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历史性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崭新命题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用“十个明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作了进一步概括,其中第二条指出“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值得注意的是,与十九大报告相比,“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增加的表述,以党的决议形式将其明确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观点,需要我们给予深入理解
和把握。
“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
“中国式现代化”的提法不是
现在才有,而是渊源有自。实际
上,“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及其
科学内涵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
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实践进程的展开而逐步
形成的。
回溯历史,“现代化”是近代
以来中华民族历代仁人志士的不
懈追求,可是只有到了以马克思主
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这里,
先进文化指引了一条赢得民族独
立、人民解放进而走向国家富强、
人民幸福的人间正道,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的新型政党始终恪守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
初心使命,并为此不怕牺牲、英勇
奋斗,以“强国梦”为主线的“现代
化”追求才变得那样清晰可及。
纵观寰宇,“现代化”是十九
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世界进入
帝国主义时代落后国家和民族的
普遍追求。可是,面对丛林规则大
行其道的冷酷现实,对于具有超大
规模人口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
国家而言,真正能够成功走出一
条现代化道路的,迄今为止除了
中国还没有出现第二个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
泽东曾设想经过若干个五年计
划,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
的具有高度现代文明程度的伟大
的国家”。对于这个过程,1962年
1月30日,在扩大的中央工
作会议上指出,“在我国,要建设
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我估计
要花一百多年”。“四个现代化”的
提法最早见于1954年9月召开的
首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
作报告》。1964年年底,周恩来在
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
作报告》中首次公开提出建设“现
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战略目标。实践表明,从1964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之际的12年间,中国现代化水平虽然有不小进步,但与世界各主要国家相比,现代化水平仍然有不小的差距。正如指出的,“中国60年代初期同世界上有差距,但不太大。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这十一二年,我们同世界的差距拉得太大了”。正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
式的现代化”的概念。
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1月,在谈及科学研究和四个现代化、引进和创新的关系时,提出要“搞出中国式的更好更新的东西”。同年3月21日,他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执行委员会代表团时,明确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概念——“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作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现在我们的技术水平还是你们50年代的水平。如果本世纪末能达到你们70年代的水平,那就很了不起”;他还指出,“要在本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979年,在青岛接见山东省委和青岛市委负责人时指出,“搞现代化就是要加快步伐,搞富的社会主义,不是搞穷的
社会主义”“生产力不发展,有什
么社会主义优越性?如果我们人
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就很不
错”。这里所说的“人均收入”指
的实际上就是后来的人均国民生
新现代产总值的概念。1979年10月4
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各
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座谈会上
指出,“所谓政治,就是‘四个现代
化’。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
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
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
标准放低一点”。1979年12月,邓
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
指出:“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
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
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
纪末,我们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
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
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
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
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也还得
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
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
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
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这是
第一次用“小康”来描述我
国“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在
此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
平从当时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出
发,多次在不同场合用“小康”来
解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实际内
涵。1980年10月,在讲到国防建
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时,他说,
“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提的
目标就是争取20年翻两番。到本
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
800至1000美元,进入小康社
会”。1987年4月,在会见外宾时
他明确提出“三步走”现代化战略
设想。1987年8月29日,即中共
十三大召开前夕,在会见
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时明确阐述
了“三步走”战略。1987年10月,
党的十三大报告对此作了更完备
的归纳和概括——“党的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
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
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
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1979年12月6日,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小康”的概念
党史文苑》
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从一系列重要论述可以看出,这里的“中国式”,一是强调“适合中国情况”,即“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一个是底子薄”“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因此不能也不会照搬西方标准;二是将“中国式现代化”明确为一个接续奋进的过程,从温饱到小康再到现代化国家是一个阶段性、波浪式的递进趋势。此后,无论是党的十五大提出新的“三步走”战略、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是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党的十九大提出“两个十五年”战略安排,我们党始终沿着所开创的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紧扣“小康社会”这一关键词,持续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向纵深拓展。从这个角度看,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赓续。
“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从“中国式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表述不同,实质一致,且经过历史的沉淀和升华,后者在内涵和外延上又有了新的丰富和拓展。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对“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会得出新的时代结论,实际上是随着中国
特社会主义的深入发展,以习
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对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什么是
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客
观规律的深化与拓展。
从总体布局上看,习近平总
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
特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
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
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
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
形态”。以党的十九大为标志,在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前有了五
个前置词,即“富强、民主、文明、
和谐、美丽”,实际对应的是建设
“五大文明”,就是要建设社会主
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
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而以“美
丽中国”为建设目标的“生态文
明”则是第一次被纳入。
从战略布局上看,从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
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
国,是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
发展的战略安排。众所周知,党
的十九大提出了一个新的“两步
走”战略,即第一步,从2020年到
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
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从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
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
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的
“两步走”战略,是对我国现代化
进程的最新部署,是开启全面建
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
重大决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
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体现。
从比较视野上看,与世界上
其他国家的现代化道路相比较,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
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
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
展道路的现代化。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
化。我国有14亿多人口,比现有
全部发达国家的人口总和还要
多,这样一个超大规模的发展中
国家要整体迈入现代化,在人类历
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为此,必然要
付出更大的努力,克服更多的困
难,也必然会产生更广泛的世界性
影响,对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的
贡献。有资料表明,18世纪下半叶
英国开启工业化时人口是千万级
的,20世纪后美国逐渐领跑全世界
时人口是上亿级的,中国的现代化
是“10亿级”超大人口规模的现代
化。当今世界,实现工业化的发达
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总和不到10亿
人。可以预见,随着新的“两步
走”战略目标的逐步实现,一个十
几亿量级的人口超大规模国家成
为发达经济体,不仅将再次缔造
震撼世界的“中国奇迹”,而且将
以自身的体量深刻改变世界现代
化版图,在人类发展史上产生重
大而深远的影响。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
代化。公平正义是全人类的共同
价值,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世
界各国人民对于能够共享经济社
会发展成果的追求。然而,在奉
行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社会,弱
肉强食、赢者通吃大行其道,结果
必然是富者愈富、贫者愈贫,“朱
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式的两极
分化是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
痼疾,事实上也是对二战以后新
自由主义现代化范式的解构。我
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以生产
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
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从经济
基础上保证了全体人民在能够充
分参与生产劳动的同时也能够充
分地享有发展成果;“以人民为中
心”的发展理念的确立,更是集中
凸显了执政党恪守“众利益无
小事”,时时处处把满足广大人民
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放
到至高无上的位置。改革开放以
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我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中国减
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
以上,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从
当初的“先富带后富”到如今扎实
推进共同富裕,从20世纪逐步实
现从温饱到小康的宏伟目标,再从
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的伟大跨越,
从自觉、主动地解决地区差距、城
乡差距到收入差距问题,贯穿的是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彰
显的是高扬公平正义旗帜的社会
主义现代化本质。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新型社会形态。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正式提出了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将整个人类历史发展划分为“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性”“个人全面发展”三大阶段。“人的依赖”指的是
人对人的从属关系,“物的依赖”
则是以商品拜物教为代表的各种
“人为物役”,所有这两种社会形
态里的“人”皆是丧失应有的主体
性,而更不可能真正主宰自身命
运。在社会形态上,社会主义高
于资本主义,不仅是要释放更发
达的生产力,创造出更为丰富的
物质产品,而且要创造高度的精
神文明,彻底摆脱“人的依赖”特
别是“物的依赖”的落后状态,为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开辟广阔道
路。在充分继承优良传统和好的
做法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
国在大力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
理想信念教育,弘扬爱国主义、集
体主义、英雄主义精神,传承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在现代
化进程中协调实现物的全面丰富
和人的全面发展,取得了实实在
在的历史性成就。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
代化。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
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
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这就是
著名的“两个和解”理论。那么,
为什么只有“共产主义”能够达到
“两个和解”呢?这是因为“社会
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
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
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
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
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
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
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
变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
在矛盾决定了它的不可持续性,
必将为新的合理的社会形态所代
替,其实这也正是“两个和解”理
论提出的现实逻辑依据。实践
中,以习近平生态文明理论的提
出为标志,我国注重同步推进经
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决不走
“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死路,坚
持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低
碳的新型发展道路;着眼积极应
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出力争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
碳中和的宏伟目标,在实现自身
发展的同时竭力为全人类作出积
极贡献。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
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
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
称霸的基因”“中国人民对战争带
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纵
观世界历史,依靠武力对外侵略
扩张最终都是要失败的。这是历
史规律。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
发展道路,并且希望世界各国共
同走和平发展道路,让和平的阳
光永远普照人类生活的星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从提
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中国
永远不称霸、不扩张”的庄严宣
告,再到以“持久和平、普遍安全、
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
为基本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
念,反映的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
路的中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和
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坚定意志和
决心。1960年5月27日,在
回答著名的“蒙哥马利之问”时谈
道,五十年后中国“要向外侵略,就
会被打回来……外国是外国人住
的地方,别人不能去,没有权利也
没有理由硬挤进去……如果去,就
要被赶走,这是历史教训”。改革
党史文苑》
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恪守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做经济全球化的促进派,维护多边主义,反对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的是日益繁荣强盛的中国不仅不是挑战,恰恰是世界的机遇,不仅不是什么“搅局者”,反而是这个充满不确定性世界的最大稳定锚。
“中国式现代化”的
理论与实践意义
长期以来,对于什么是“现代化”以及怎样实现“现代化”,大都是以西方为圭臬,于是,在一系列数字的背后,为西方现代化理论开具的必然是经济自由化、政治民主化等以自由主义为旨归的药方。然而,二战以来,诸多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惨痛经历,一次次地戳穿了西方新自由主义狂妄和自私的面目,一再说明后发国家的现代化之路是何等艰难而漫长。在此背景下,尽管面临东欧剧变带来世界社会主义长期处于低谷的不利局面,在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强领导下,开创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中国特社会主义,历经坎坷波折,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两大奇迹”震惊世界的同时,也引发人们对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密码的破解。
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内在统一。在现代化建设中,既要见物,又要见人,这是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
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
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
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
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
如何保持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
会现代化的动态平衡,是世界现
代化史上的一大难题。在不同社
会制度下,资本拜物教主宰下的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纵使把“自
由”“民主”喊得震天响,作为社会
绝大多数的民众到头来不过是大
资本跑马场上的工具和看客而
已。西式现代化如同西式民主、
西式自由一样,正在一系列现实
悖论面前褪去光环。与之相比,
在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中
国,人民众作为立党之本、执政
之基和力量之源,是革命、建设、
改革的依靠对象和服务对象,是
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
着眼点和落脚点,是百年来党领
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
根本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历来
重视人的发展,强调人的发展与经
济发展、社会和谐的辩证统一。中
国特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
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
人民为中心,更加重视促进人的全
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推动实现
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相
统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把促
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
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
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
行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
会全面进步。”(习近平语)
不忘本来与吸收外来的良性
互动。《决议》指出,“党在百年奋
斗中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
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
道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
向未来”,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
调的一个重要原则。这一原则不
仅是针对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的,其实也是探索形成“中国式现
代化道路”的重要方法论,体现在
实践中就是对“独立自主”与“对
外开放”关系的辩证处理。反观
世界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在
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国际形势下,
能否拥有自知之明进而审时度
势,把时代特征与本国国情很好
地结合起来,既直接决定着这个
国家道路的确立,也深刻影响着
随之而来的繁重复杂的建设过
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
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
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
“中国立足自身国情和实践,从中
华文明中汲取智慧,博采东西方各
家之长,坚守但不僵化,借鉴但不
照搬,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
发展道路”,“我国的实践向世界说
明了一个道理:治理一个国家,推
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
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
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可以
说,我们用事实宣告了‘历史终结
论’的破产,宣告了各国最终都要
以西方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单线式
历史观的破产”。不仅“道路”“制
度”“体制”等宏观层面如此,独立
自主的原则还体现在对外开放的
方方面面,从“大国重器”的自主
创新到“中国创造”的响亮提出,
展现的是中国人自尊自强的民族
性格,而坚决反对侵略扩张和对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