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甲先锋—国产1956式40毫米单兵反坦克火箭筒
56式火箭筒左、右两侧特写
单兵反坦克火箭筒是一种在二战期间诞生并逐步发展成熟的轻型攻坚武器,它的出现使得步兵独立对抗坦克等坚固目标的胜算成倍增加。二战中此类武器最为完善的当属德国的“铁拳”和美国的“巴祖卡”,它们分别采用平衡抛射和纯火箭原理,并由此发展出相对独立的两大系列。国产1956式40毫米单兵反坦克火箭筒是仿自前苏联的РПГ-2,而后者则是在“铁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РПГ-2的始祖——德国“铁拳”M150
德国“铁拳”系列包括M30、M60、M100和M150四种型号。严格地说,它的发射原理与火箭并不相同,而是更接近于无后座力炮,发射药包在身管中燃烧,产生的一部分能量用于推动弹头向前飞出,而另一部分则向后喷出,抵消发射时的后座力,故称之为“平衡抛射”。“铁拳”为一次性使用的不占编武器,由钢型材经冲压、焊接而成,配用大直径空心装药破甲弹头,成本低廉,使用方便。只有少量生产试用的M150是“铁
拳”系列的最后型号,性能相对比较完善,当时盟军所有坦克均无法抵御这种武器的直接命中。早就领教过“铁拳”威力的苏联人很快在M150的基础上研制出了一种原理和结构基本相同的武器,但将身管改为可重复使用的,同时增加了独立的小握把,使之可以像“巴祖卡”那样肩扛发射。这种后来称为РПГ-1的反坦克武器初速和威力都很有限,装备数量并不多。但战后的1947年,全新设计的РПГ-2出现了,它的发射机构造更加简单耐用,风帽也改为阻力更小的流线锥形,大大提高了初速和射程,直射距离达到100米,最大有效射程150米,射速每分钟4到6发,垂直破甲厚度达152至180毫米。РПГ-2是前苏联第一种批量生产并列装的单兵反坦克火箭筒,除苏军大量装备以外,还向很多原华约国家提供过实物以及生产技术,使之成为前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中常见的一种第一代反坦克火箭筒。
坦克撞汽车1960年代后期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缴获的РПГ-2火箭筒
引进、仿制、定型经过
1954年,冷战阴云使得战后世界重新划分成相互敌对的两大阵营,联邦德国的加入使得北约成员国数量在当年达到了15个,前苏联针锋相对地组建了华沙条约集团。与此同时,台海也出现了紧张局势,新生的人民政权再次面临侵略战争的威胁。为应对可能的外来突然袭击,中国在前苏联的帮助下,迅速着手实行军事一体化,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武器型制的统一。对苏式武器的大规模仿制随即开始,包括引进苏军现役装备的制造图纸和资料,在苏方专家协助下建设军工企业等等。1954年9月,彭德怀、率军事代表团赴苏联观摩核实爆攻防对抗军事演习,在布尔加宁首次看到了参演部队装备的РПГ-2火箭筒。1955年1月11日,苏方以政府换文方式开始向中国提供6种炮的技术资料和实物,与朝鲜战争初期售予中国的二战旧武器不同的是,此次提供的基本都是苏军现役的新
型号,其中除СКС45半自动步和АК47自动步外,还首次提供了РПГ-2。当年苏方一是考虑到其现役装备不能出口的限制,二是为防止落入美军之手而泄密,向志愿军提供的36个师装备中并没有这种武器。因此志愿军出国作战时,全军只有少量缴获的美制60毫米、88.9毫米“巴祖卡”火箭筒和57毫米无座力炮作为反坦克火力,尽管在1951年上半年紧急生产了仿自“超级巴祖卡”的51式90毫米火箭筒,但仍远远不能满足战场需求,很多时候只能靠反坦克和包来对付美军坦克,失去了很多致胜机会。
因此当彭德怀看到苏方向中国提供的РПГ-2样品时,曾感叹道:“如果当年志愿军有这种武器该多好啊!”
1955年4月19日,彭德怀和联名向党中央报告部队装备和兵工生产情况,指出1952年以前苏方提供的技术资料和图纸,是与我军当时在役装备相配套的,国内军工厂从1953年开始仿制生产的也都是这些苏式武器,虽然它们在苏军中都已淘汰退役,但如近期发生战争,我军势必仍以手中的这些旧式武器作战,而新型炮从试制、投产到部队换装需要一定周期,因此提议当年仍延续旧有型制,1956年再根据国际形势决定是否按新图纸生产。经仔细研究,党中央批准了彭、聂的这一报告,并没有立即安排仿制生产前苏联转让的6种新型炮。因此,56式火箭筒直至1956年才由547厂承制成功,并于当年定型,被命名为“1956年式40毫米单兵反坦克火箭筒”。虽然这种武器发射筒本身为筒状,但发射原理与火箭并无关系,РПГ在俄文中也只是“手持反坦克榴弹发射器”的缩写,至于后来西方表述的RPG(“火箭助推榴弹”的英文缩写)则是与РПГ-7的火箭助推原理相对应的,为什么国内称56式为“火箭筒”,主要原因还是
因为该武器是用以取代51式火箭筒的缘故,与仿自АК47的56式冲锋称为“冲锋”而不是“自动步”是一个道理。在实际划分中,是把这类武器划归轻型火炮一类的。“一五”期间547厂共生产56式火箭筒633具,1961年产量增加到3020具,1962年达到10019具,1963至1965年期间,该厂还生产援外用56式火箭筒5700具。此外,197厂也生产了1.8万具。配套的试制工作在苏联顾问的帮助下,于1955年
在282厂开始,1957年定型,命名为“1956年式40毫米火箭破甲弹”。除282厂外,还有342、543、牡丹江机床厂等厂家生产过该型。
我军装备的56式火箭筒
与51式火箭筒相比,56式40毫米火箭筒体积小、质量轻、机动灵活、受地形限制小,尤其适用于山地丛林作战,同时威力、精度明显提高,
对付敌坦克和坚固掩体特别有效,因此深受部队欢迎,定型装备部队后,迅速成为我军步兵连队的主要攻坚武器,大大加强了班一级的火力,使得过去步兵扛着包打坦克、炸碉堡的时代一去不再复返。虽然南、北方部队因预想作战对象不同,列装方式并不完全一样,但各步兵连队下一般都专门配属有一个火器排,下辖火箭筒班和60迫击炮班各一,同时针对步兵班战斗员展开了应用训练,要求步兵学会使用火箭筒打击敌工事和坦克,以便在实战中随时可以使用这些武器。56式火箭筒装备部队后,相继参加过西藏平叛、抗美援越和中印边界自卫还击战、珍宝岛自卫还击战等多次战斗。特别是中印边界自卫还击战中,因当地环境多山高路险,武器弹药只能靠人背肩扛,56式火箭筒轻便易携的优点得到充分发挥,这种单兵携带的武器能紧随步兵冲锋,利用抵近射击来消灭敌坚固火力点及工事,在战斗中屡建奇功。例如1962年10月20日,步兵第155团2营在等攻坚战斗中,就创造过以9发连续摧毁敌堡10个(其中一发穿过一堡并炸毁另一堡),全歼敌一个加强排的经典战例。在实战中,56式火箭筒还经常被用来打击敌坦克、汽车等运动目标,甚至直接消灭敌有生力量,如同年11月19日,步兵第33团3营一部在登嘎威利进攻战斗中追歼逃敌,火箭筒班长黄绪林跃进到步兵之前,在30米距离上连续发射两弹,将对我威胁最大的一挺敌机击毁、毙敌3名,然后又对敌炮车发射一弹,将敌炮1门、牵引车1辆击毁,敌遇我突然打击,顿时陷入慌乱,我军抓住有利时机迅速出击,将敌完全击溃。当时56式火
箭筒遇到的唯一问题,就是因地形所限,有时无法选择合适发射场地,尾焰反射造成射手面部烧伤、棉衣着火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