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汽车市场开始出现供不应求,因此各地争相投资汽车工业,使得中国逐步成为世界上汽车厂商数量最多的国家。时至今日,我国已是汽车第一产销大国,但是实际情况是大而不强,特别是自主汽车品牌始终不能摆脱低端制造的标签。从全球视野看,汽车产业在支撑各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它的发展也将关系到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未来的整体发展。
一、我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的现状
产业集中度是衡量某一市场(或行业)内厂商之间市场份额分布的一项指标,它指某一特定市场(或行业)中少数几家最大厂商所占份额的总和,CR3就表示特定市场的最大三家厂商所占的市场份额总和。从产业集中概念上看,追求高的产业集中度规模经济的结果必然使企业规模向大型化、集团化方向倾斜,产业集中度、市场结构向寡头垄断格局演变。
目前,我国有22个省市在发展规划中将汽车工业作为本地支柱产业。全国有汽车企业2646家,117个整车厂。从1993年到2008年,汽车工业的CR3从未超过50%,最低时只有34.3%。2
008年,中国汽车工业的CR3仍然只有48.76%。而美国底特律三大汽车厂在鼎盛时期的市场份额高达98%,日本、德国、意大利、法国等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的CR3都在80%以上。2008年,中国汽车工业的CR3只有48.76%。而美国底特律三大汽车厂在鼎盛时期的市场份额高达98%,日本、德国、意大利、法国等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的CR3都在80%以上。2012年,中国汽车工业的CR3约为22%, CR8约为43%。由此可见,我国的集中度处于低水平。
我国虽然是第一大汽车产销国,但与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通过以上中国与其他国家数据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的汽车产业市场结构存在的问题:企业规模小、规模经济性不强;市场分散,集中度低。
二、影响我国汽车产业集中度因素分析
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地方政府本位利益驱动。地方政府是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但是随着产业的发展,地方政府“各自为战”的格局却带来了产业更进一步的“分散”过程。而有助于产业集中的政策也因为涉及到地方政府的利益,迟迟不能落实。加之地方政府还在不断推出地区政策,限制其他省市的汽车产业进入,因此,地方政府的利益和产业集中度成为长久以来难以调和的一对矛盾。
另外企业非理性投资冲动,限制了投资规模。由于汽车产业投入前期的生产流水线的规模比较大,零部件采购的费用比较高,因此前期投入高。随之而来的技术引进和研发的投入也比较高,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提高产业集中度的过程必然是伴随着现有企业投资扩展的过程,因此,投资规模的大小也就决定了企业扩展的程度。
市场管制不严或管制不科学也严重影响了我国汽车产业集中度。我国的汽车产业是在国家的大力保护下发展起来的,保护来自于两方面的限制:对汽车产品进口的限制和对汽车产品投资的限制。国家主要通过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抵制国外的汽车进口。在投资领域,政府通过目录管理严格限制民营资本的进入,另外还通过股权比例、国产化要求和外汇平衡对外商投资进行限制。竞争的缺乏导致企业惰性的产生,生产率水平难以提高。综观发达国家的汽车发展史,无不经历长期的竞争、淘汰、兼并、联合的过程,优势企业都是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市场筛选过程才脱颖而出的。而我国的汽车产业发展却始终未经历过一个市场开放和充分竞争的过程,没有这样坎坷曲折的经历,汽车企业很难达到经济规模。
三、提高我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的方法
通过企业间的并购重组,提升行业集中度,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并购对于汽
车产业而言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提高产业集中度,并且促进产业内部调整结构,从而影响整体竞争环境。目前,我国的汽车产业主要是基于产业链分布、以大型汽车生产制造企业为核心的集形式。这种传统的产业集曾经带动了美、日等国汽车业的繁荣昌盛。但是,随着市场环境不断变化,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全面兴起,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速,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迅速发展,全球分工网络逐渐连接起来并且深化。汽车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已经不能满足于传统产业集,而是要求向更高层次的组织形式转变。产业集成则是集合了多条产业链的价值链集,不仅可以是空间上集聚的,也可以是空间上分散的,是基于产业集的、更高层次的功能集,也是产业集发展的一定阶段、能够带动多条产业链同时发展的价值链的集。
推动中国汽车产业战略性重组,利用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手段,整合现有企业已形成的产能及技术,加快企业集团化发展步伐,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但是,也要注意到,企业间兼并重组活动应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购并更多的应考虑企业间的各自优势的结合与互补,已达到信息、技术、资金、管理及市场的共享,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企业间购并也不是规模上的越大越好,如果在管理、文化各方面不能有效融合,反而有可能影响到核心竞争力。提高产业集中度,使产业的空间布局更加合
理,从而降低企业成本、实现规模效益。
>中国汽车企业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