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车》结合《我有一个梦想》说说电影的主题
“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绿皮书》便是一部来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真实事件的影片
该片以上世纪中期美国社会中种族歧视依旧根深蒂固为背景,凭借五个奥斯卡奖提名成为2019年奥斯卡奖最大赢家,影片上映至今,虽然在各大电影节和比赛上好评无数,但各地观众却对影片褒贬不一。不少观众认为影片虽然客观表达出对美国社会中种族歧视的职责和讽刺,但仍然是站在白人视角所叙述的“政治正确”,仍无法完全代表有人种的心理感受。
影片讲述的是在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身为黑人钢琴家的唐博士为冲击黑白人种间的不平等而舍弃北方高薪工作,与意大利裔白种司机托尼合作去往歧视更为严重的美国南方进行巡演的故事。
托尼付钱的唱片公司给了他一本“绿皮书”作为指南,上面列着当地黑人可以吃饭、睡觉的地方(因为很多旅馆和餐厅都是只限白人),从此他们便开始了长达两个月的旅程。两个完全处于不同身份、不同阶级,甚至对对方都带有偏见的人。
在这段危机四伏却又妙趣横生的旅程中所建立的友谊,不仅跨越了种族的隔阂,更诠释了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去真正面对自我。由于电影的特殊性和时长,影片将本应一年半的真实旅程缩短至两个月,集中的表现了两个人种,两个阶层,两个社会人的和解、成长过程。
而本篇文章也将以这部影片为基础,从文化角度剖析影片,理解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梦想和妥协。
一、 梦想的建立与矛盾
提起梦想,人民第一反应总是马丁路德金在1963年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发表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但在影片的发生时间,显然还没有人为备受歧视的黑人们集中发声。
影片中的唐博士和大嘴托尼,一黑一白,但更像是两个人种互换的表现:唐博士是一名从小具有很高的钢琴天赋的黑人钢琴师,并持有音乐、心理学和礼仪艺术博士学位,在地段极佳的音乐厅表演的上流社会人士,被人们视作成功者,但因为自己的黑人标签备受人们歧视;反观托尼,是一名虽然拥有幸福的家庭,却终日为生存而发愁,举止略为粗鲁的底层白人。
对于当时普遍的“白人高于其他人种一等”的观念,这样的搭配组合让人忍俊不禁,梦想在这
部影片中是明确的,但也是极为不易的。白人们在唐博士演出前后的时间对他处处尊敬,但当他从钢琴前谢幕后,便又被当成一名低等黑人,唐博士的梦想也被深深打击,便出现了影片中歇斯底里喊叫的一幕:“如果我不是黑人,我不是白人,我不是男人,我是谁?”
虽然影片中有着对黑白人种不公的许多表现,但事实证明那也只是冰山一角。尽管如此,影片的一些细节也可以让我们更深层次理解那个时代。观众们观察可以看出,前期每当白人看到托尼为唐服务时,托尼总是下意识地挺直腰板,尽量表现出自己高唐一等的姿态;但当他看到南方社会中对黑人近乎侮辱的举动和唐的为人、神乎奇迹的钢琴水平时,观念也就不由自主地发生了变化。黑豹汽车
到后期在“日落城镇”中,警察强迫唐下车淋雨时,托尼忍无可忍袭警,与影片初他丢掉黑人用过杯子的举动形成对比。可以说托尼也陷入了梦想的矛盾中。而唐虽然梦想平等,但开始对炸鸡、流行音乐等也抱有歧视。但当他停车看到自己的同胞们如火如荼劳累生产、满身疲惫时,也对自己的梦想充满了怀疑。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出现的《绿皮书》是真实存在的。它出版于1936年,原因是为了应对黑人出行面临的种种危机,一位纽约的邮局快递员根据自己和黑人同事们的经验,出版了第
一本《绿皮书》,即《黑人司机绿皮书》。
这本书在美国畅销了30多年,一再丰富,记载了从纽约扩展至全美的一些对黑人友善的场所,如餐厅、汽车旅馆、加油站等,可谓是专门为黑人定制的汽车旅行攻略。可以看出虽然《绿皮书》作用重大,但这仍然只是平民所编撰的一本实用攻略,政府并未插手。黑人的梦想是一直存在的,有无数的黑人们像唐一样矛盾着,但又努力着,直到1963年那一伟大的宣言发表,人种问题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开始。
二、 现实与艺术的妥协
虽然《绿皮书》客观批评了美国政府在黑人问题上错误的处理方法,但是只不过是明面上的歧视转移到了隐性歧视。在美国中的200余年历史中,反映黑人处境不公的影视、书籍数不胜数,但仍然流传于世,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因为它仍然维护了白人的形象,这是一种现实的妥协。
《绿皮书》中虽然早期托尼对唐抱有歧视,但内心并未对黑人全盘否定,他热爱炸鸡、黑人音乐等,并通过与唐朝夕相处的两个月逐步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这一情节在现代看来合情合
理,但在当时这种情况发生概率微乎其微,一个美国白人对黑人的歧视是彻底的,不会轻易改变。
唐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但为了现实放弃了自己非常喜欢的古典音乐,尽管他相比其他黑人而言出身更加高贵,在影片的最后唐在黑人酒吧演奏肖邦名曲时,那种的洒脱和笑容是发自内心的。这种妥协在影片中比比皆是,我们不禁可以联想在以后哪个伟大的年份,唐的妥协是否会改变。
唐并非是当时社会的个例,许多黑人仍然是不甘自己的命运,于是选择通过体育和音乐方面的发展,希望能够像美国上流社会的人一样生活,所以上世纪60、70年代黑人艺术家、运动员频频出现。这类人和唐一样拥有着梦想,也在不断的反抗。
从历史上看,“白人拯救论”似乎是经常见的一种现象,往往是其他有人种陷入危机,然后某个白人或白人团体充当了救世主的角(详见长城,就是“白人拯救论”极为经典的例子),放在今天诸多的超级英雄电影中,这一理论也是见怪不怪。与《绿皮书》相似的另一部黑人电影《黑豹》能激发无数黑人们的民族自信心,便是因为后者是黑人拯救世界。
从剧情上看,影片着眼于唐和托尼这一小团体来叙述剧情,开局很大,落脚点却非常小。影片在种族矛盾的视域下让非裔、意裔、德裔、犹太裔、印度裔、亚裔等不同种族背景的人齐聚一堂,而且在黑人与白人这一对核心 对立体中遵循的思路是“一个白人是如何认识一个黑人,并为其所受的不公平待遇打抱不平”。
也就是说,将托尼与唐看作一个小团体,那么种族矛盾和冲突都来自小团体外,而种族和解与共融则由小团体内部来实现,这种以点代面的设置巧妙地规避了激烈的冲突,并顺利实现了团圆性和解。
最后,从影片的整体架构上来看,外显的冲突矛盾要让步于唐的内心戏,在整个旅途中,唐一直在寻求自己两重身份的和解:一重是高雅的音乐家,另一重是黑人娱乐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