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防 护 林 科 技
N o v .,2018
第11期(总182期)
P r o t e c t i o nF o r e s t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N o .11(S u m N o .182
)文章编号:1005-5215(2018)11-0066-05
收稿日期:2018-09-2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60180
) 作者简介:苏文静(1993-),女,山东威海人,硕士,从事森林防火研究,E m a i l :s o u v e n i r 93@s o h u .c o m 通信作者:李世友(1971-),男,湖北麻城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森林防火的研究与教学,E m a i l :l s y
0703@163.c o m
苏文静1,2,李世友1,3,王秋华1,3
,张思玉4,周涧青4,韩永涛1
(1.西南林业大学消防学院,云南昆明650224;2.文登区林业局,山东威海264400;
3.云南省森林灾害预警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24;
4.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森林消防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摘 要 可燃物燃烧时生成的烟气包含气态㊁液态和固态成分㊂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可燃物燃烧生成的气态成分方面,烟气中主要成分有C O ㊁C O 2㊁S O 2㊁N O X ㊁C H 4㊁H 2S ㊁C O S ㊁O 3等,主要研究方法为排放比法和排放因子法,可以进行小尺度定量和动态分析;在烟气液态成分研究方面,已发现有直链烷烃㊁芳香烃㊁醛㊁酮㊁醇㊁酚㊁二噁英等物质种类,可以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㊁离子谱仪㊁气质联用仪㊁液质联用仪等精密仪器进行定性和部分定量研究;烟气固态成分方面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P M 1.0㊁P M 2.5㊁P M 10等固体颗粒物和灰分等方面㊂对可燃物燃烧生成的烟气进行动态㊁定量和多时空尺度研究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㊂关键词 可燃物;烟气;气态成分;液态成分;固态成分
中图分类号:X 51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3601/j
.i s s n .1005-5215.2018.11.024 烟气是由燃烧或热解作用产生的悬浮在气相中
汽车尾气成分的固体和液体微粒,主要由气态成分㊁未完全燃烧的液态成分和固态成分组成㊂大气中的烟气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㊁森林火灾㊁生物质燃料燃烧㊁汽车尾气排放等人为或自然因素㊂据统计,每年由于人类原因排放到大气环境的污染物达6亿多t ,大气污染较严重的地方患病人口数量明显高于其他地方
[1]
㊂可燃物燃烧生成的烟气已经成为火灾中的第
一凶手㊂据不完全统计,火灾烟气导致的死亡人数约占火灾死亡总数的80%以上㊂如1993年唐山林西百货大楼火灾,造成79人丧生,除了1人跳楼身亡之外,其余均为C O 及其他有毒有害气体毒气窒息死亡;辽宁阜新艺苑歌舞厅火灾导致化纤布燃烧释放大量有毒气体,造成200余人中毒窒息死亡;在美国发生的次高层建筑火灾,由于浓烟升腾,21层楼上也有人窒息死亡㊂随着我国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煤㊁石油等化石燃料的需求日益增多,其燃烧成分的危害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㊂林火,特别是重大森林火灾的频繁发生会导致含碳温室气体的大量释放
[2]
,破坏大气平衡,对全球环境造成巨大影响,
实际上森林可燃物燃烧的产物多达数百种㊂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和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已经受
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3]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
约“和‘京都议定书“的签订使政府㊁科研工作者和社
会公众越来越关注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
4
]㊂可燃物燃烧生成的烟气,对人们的生命威胁极大,往往先将人呛倒而再被火烧死,同时,它降低了空气中的能见度,造成高速公路㊁空中及海上航行事故,还会使农作物减产,也会增加空气中水汽凝结的难度,阻碍大气降水㊂研究烟气成分对于人员安全防护㊁环境保护㊁防灾减灾等具有重要的作用㊂
1 烟气中的气态成分
化石燃料的燃烧㊁森林火灾㊁生物质燃料热解和
燃烧㊁汽车尾气排放等主要生成C O ㊁C O 2㊁S O 2㊁
N O X ㊁C H 4㊁H 2S ㊁C O S ㊁O 3等气态成分㊂研究者们对
烟气成分进行定性㊁动态分析,或者是通过排放因子系数等公式进行大尺度的定量估算㊂英国人E .G.
B u t h c h e r 和A.
C .Pa r r n e l l 将C O 2列为火灾中的有毒气体,他们认为人在充满C O 2的环境中短时间暴露的危险体积分数是10%,较长时间的暴露时,所能允许的体积分数是0.5%㊂就毒性而言,C O 的毒性远远大于C O 2,
但从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情况下,C O 2才是导致人昏迷的主要元凶㊂
田晓瑞[5-6]等人根据消耗生物量[7
]公式对森林
火灾排放的气态成分进行估算,1991 2000年中国
森林火灾直接释放C O 2㊁
C H 4分别为(74.2-104.7)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 All Rights Reserved.
T g㊁(1.797-2.536)T g,1991~2000年森林火灾每年平均排放C O2量占我国总排放量的2.7%~ 3.9%,C H4排放量占总量的3.3%~4.7%㊂A m i-r o[8]应用遥感技术估测了加拿大西北部北方森林火灾后的C O2通量㊂I s a v e[9]应用多光谱高分辨率卫星图像等技术评价俄罗斯森林火灾碳的释放量㊂Z h a n g Y H[10]利用S P O T卫星数据对森林火灾碳释放量进行估算㊂庄亚辉[11]建立了动态与静态的燃烧室以及C H4㊁C O㊁C O2的分析方法㊂王效科[12]采用排放因子和排放比法对中国森林火灾释放的C O㊁C O2㊁C H4等进行估算㊂胡海清[13-18]根据大兴安岭㊁小兴安岭火灾数据估算了乔木㊁灌木㊁草本和地被可燃物的碳的释放量,测定了22种可燃物在燃烧过程中不同气体的释放因子,他还根据1953-2011年小兴安岭森林调查数据和森林火灾统计资料,估算了1953-2011年森林火灾的碳排放量和含碳气体的排放量㊂焦燕[19-20]根据黑龙江省森林火灾统计数据和对黑龙江省各森林类型地上生物量的估算,用排放比法计算了平均森林火灾释放的C O2㊁C O㊁C H4㊁NMH C量分别为581761.6~ 775682.25t㊁34892.275~46523.04t㊁14091.11 ~18788.15t㊁6500~9000t㊂田贺忠[21]根据各地区生物质燃料消耗状况和S O2㊁N O X排放因子,估算了中国生物质能源利用过程中的S O2㊁N O X排放量㊂李玉昆[22]以大兴安岭林区兴安落叶松林㊁樟子松林㊁杨桦林中的草本㊁枯枝和半分解层为研究对象,采取外业调查和室内控制环境燃烧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不同林型㊁不同可燃物在燃烧过程中的C O2㊁S O2㊁C O㊁N O㊁C x H y释放量的差异㊂曹国良[23]根据2000年各省市生物质的消耗资料,结合排放因子,计算了中国大陆生物质燃烧所排放的S O2㊁N H3㊁C H4㊁C O㊁C O2等气态成分的总量以及各省市的排放清单㊂单延龙[24-25]等人根据吉林省1969-2004年森林火灾统计数据,计算了吉林省主要林型森林火
灾的释放碳量,用排放比法得出吉林省每年平均森林火灾释放的C O2㊁C O㊁C H4量分别为72614.45~96819.27t㊁5283.01~7044.02t㊁1784.40~2379.20t㊂刘斌[26]等根据卫星遥感影像,分析了2010年6月大兴安岭呼中森林大火后植被的指数变化,结合野外火烧迹地调查和可燃物含碳率,估算出不同火烧等级㊁不同植被类型林火过火面积㊁火烧消耗可燃物量和释放碳量㊂侯静文[27]等人利用热重-红外联用技术对秸秆类生物质进行热解烟气的分析,她得出水稻秸秆和芦苇秸秆的烟气中主要含有H2O㊁C O2㊁C O㊁C H4等气态成分的结
论㊂陈戈萍[28-31]等人也利用了热红联用技术对马尾松林燃烧烟气的成分进行研究,得出了马尾松燃烧所释放的气体主要是C O㊁C O2和一些气态有机物成分㊂C O的生成是由于含碳化合物不完全燃烧所
引起的㊂它是唯一被证实能够造成人员死亡的有毒气体[32]㊂N O X对人体的健康和环境也造成了严重影响,随着汽车尾气的污染趋势加重,N O X变成了大气的主要污染物,根据美国的统计,大约有50%以上的N O X来自于固定燃烧源,其余的主要来自汽车尾气,绝大多数的生物质燃烧颗粒中硫的含量都很低,所以燃烧后排放的S O2浓度也较低,在富氧的条件下,某些木质燃料中的烟气甚至检测不到S O2,如:J a n[33]等通过实验测定了不同条件下木质颗粒和棕榈壳燃烧后的S O2排放量都很小,甚至为0;李运泉[34]对木基和竹基颗粒燃料进行燃烧实验表明:在充分燃烧状态下,S O2对外排放量几乎为0[35]㊂但是,在煤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中则会生成大量的S O2㊂据统计,我国燃煤生成的S O2气体占各类化石燃料污染源总排放的93%以上[5],严重破坏生态环境㊂梁云平[36]对型煤㊁烟煤散煤进行燃烧实
验,在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情况下,蜂窝煤㊁煤球㊁烟煤气态成分S O2排放因子分别为1.50㊁1.91㊁1.62k g t-1;N O X排放因子分别为0.420㊁0.901㊁2.2k g t-1;C O排放因子分别为22.4㊁37.3㊁87.3k g t-1㊂2烟气中的液态成分
大气中有毒害作用的化合物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极为重视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㊂可燃物燃烧时,生成的液态成分种类繁多,就其毒害机理来讲,比气态成分更为复杂,主要是包括直链烷烃㊁芳香烃㊁醛类㊁酮类㊁醇类㊁酚类㊁二噁英类等物质㊂直链烷烃的分子量增大时,麻醉毒性加大,达到C8中级烃时,能够引起神经系统的障碍,芳香烃类可使皮肤㊁肺部产生肿瘤,易引起畸变和突变等㊂液态成分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利用现代化学仪器等途径对烟气进行分析,如傅里叶红外光谱仪㊁离子谱仪㊁气相谱仪㊁气质联用仪㊁液相谱仪㊁液质联用仪㊁电子探针技术等高端精密仪器㊂
最早利用F T I R技术来分析烟气的国家是芬兰,V T T研究院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烟气的浓度进行测试,奠定了利用F T I R技术研究烟气的基础㊂在1997年,欧洲的10个科研机构联合提出了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方法来分析火灾烟气的研究计划,并将该计划命名为S A F I R(S m o k eG a sA-
76
第11期苏文静等可燃物热解和燃烧烟气成分研究综述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 All Rights Reserved.
n a l y s i s b y F o u r i e rT r a n s f o r mI n f r a r e dS p e c t r o s c o-p y),目的是建立一种可靠的F T I R气体成分分析系统,用于测定火灾烟气中的有毒成分㊂A n d r e w s[37]等人利用F T I R研究了空气短缺的封闭空间的烟气的毒性,发现了23种毒性液体,其中乙醛㊁㊁乙酸等液体的毒性比C O还要大㊂M i l l e r[38]使用F T I R技术对涡轮燃烧生成的液态成分,如苯,进行定量检测㊂姜美玲[39]采用热红联用的技术对白皮松热解生成的烟气进行红外光谱分析得出在1500 ~600c m-1存在振动峰,该峰是苯环的振动,1300 ~1200c m-1为羧酸类分子,1100~1000c m-1是乙醇分子的振动㊂吴建霞[40]利用热红联用技术对生物质的烟气进行探索,得出红外光谱在3000~ 2750c m-1㊁1850~1600c m-1㊁1500~1050c m-1的波长范围内出现了吸收峰,它们分别是C-H伸缩振动㊁C=O伸缩振动㊁C-H面内弯曲振动㊁C-O和C-C骨架振动,对应于各种烃类㊁醛类㊁醇类㊁羧酸类等大分子物质㊂1957年,H o l m e s等首先实现了气相谱与质谱的联用,G C-M S灵敏度高,数据更可靠,因此,逐步成为痕量物质的检测手段㊂D o n g[41]采用气相谱技术对烟卷燃烧生成的气体进行醛酮类羰基化合物进行测定㊂C h i[42]采用气质联用仪对大气中的醛酮类成分进行探测㊂C o n d e[43]使用气质联用谱法在生物质燃料烟气中分离出多环芳烃类物质㊂吴鸣㊁李栋等[44]研究了利用气质联用仪分析烟卷中的醛类化合物的方法,鉴定出烟卷中含有12种醛类化合物㊂20世纪60 70年代,高效液相谱技术才初步发展起来,全部有机化合物只有20%可以用气质联用,但是有80%的物质可以用液质联用仪,恰恰弥补了气质联用的不足㊂
P o s-s a n z i n iM[45]用1-甲基-1-肼(M D N P H)作衍生试剂,用浸渍有M D N P H的硅胶采样管采样,空气中的醛和其反应生成相应的腙,洗提后用H P L C分离㊂徐兰琴[46,47]等人用液质联用仪对生物质燃料燃烧烟气中的醛酮类物质进行研究,表明生物质燃料烟气中醛酮类物质主要是甲醛㊁乙醛㊁丙酮㊁苯甲醛㊁正戊醛㊁苯丙醛6种㊂丁时超[48]利用L C-M S 法测定了卷烟主流烟气中挥发性的醛酮物质,证明了焦油量高的卷烟主流烟气中的醛酮类成分含量高㊂谭建伟[49]等人利用高效液相谱仪测定了甲醇燃料汽车尾气的醛酮物质㊂王伟[50]采用衍生化法对木制品中的25种醛酮类化合物进行测定㊂白玉萍[51]等人利用高效液相谱法测定工作场合空气中的多环芳烃,建立了一套测定多环芳烃的方法㊂彭希珑[52,53]采用高效液相谱仪对汽车流量大的
地区上空的空气进行检测,发现空气中含有多环芳
烃类成分㊂张月英[54]发现,煤炉燃烧排放的烟气中也含有多环芳烃类物质㊂朱先磊[55]等人利用气相谱-质谱联用仪对民用燃煤和工业燃煤中的多环芳烃进行成分谱的对比㊂可燃物燃烧生成的液体成
分在量上虽不及气体成分,但是对生物圈的危害极
大,大气中的有害物还可以通过沉降作用,迁移到水
体中,继续破坏环境㊁危害生物㊂
3烟气中的固态成分
可燃物燃烧生成的烟气不仅包含气态㊁液态成
分,还包括一些固体颗粒物㊁无机金属㊁灰分㊁炭等固
态成分㊂可燃物燃烧向大气中放出大量炭黑粒子,
灰分以及其他燃烧分解产物的颗粒[56],统称为总悬浮颗粒物(T S P)㊂这些颗粒物对人体的肺部有一定的伤害作用[57-59]㊂在一些尸检报告上,发现在气管和支气管中有大量的烟灰沉积物,高浓度的无机金属,但是,目前在这方面的数据非常稀少㊂颗粒物的主要成分为燃烧过程产生的碳烟,它可以在人的肺泡内存留一年,对人造成极大危害㊂唐青龙等人[60]对柴油机缸内燃烧产生的碳烟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了碳烟生成初期㊁碳烟峰值和碳烟氧化3个阶段内平均碳烟体积分数的范围分别是:5ˑ10-6-9ˑ10-6㊁15ˑ10-6-20ˑ10-6㊁14ˑ10-6-16ˑ10-6㊂沈言谨[61]发现,柴油的发动机排放物中含有P M, P M被有机溶剂萃取后,馏分中的多环芳烃的一部分物质是致癌的㊂潘涛[62]建立了民用燃煤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清单,得出采暖季民用燃煤的P M10㊁P M2.5日排放强度约为电力行业的8和5倍的结论㊂杜晓光[63]采集了燃煤电厂的飞灰㊁炉渣,进行有害元素的分析,实验证明铬㊁镉㊁铅㊁砷均存在于煤燃烧后的固态成分(飞灰和渣)中㊂石佳[64]㊁何延青[65]㊁刘慧萍[66]㊁丁黄达[67]㊁杨志文[68]等人均对烟花爆竹的燃烧成分做过研究,他们发现,爆竹烟花的燃放会导致大气中颗粒物浓度急剧攀升,使空气质量在短时间内迅速
变差,尤其是P M1.0㊁P M2.5㊁P M10等浓度比不燃烧烟花时的浓度高出4-6倍,燃烧烟花爆竹对P M2.5中的M g2+㊁K+㊁C l-等的影响最大,同时也会导致B a㊁P b㊁C u等元素含量上升,集中燃放烟花爆竹对颗粒物小时浓度㊁日均值和年均值均有一定贡献度㊂王珊珊[69]对大气中汞的含量进行了探究,得出大气中的颗粒态汞(P B M)主要是来自于燃煤燃烧和交通,还受到生物质燃烧和烟花爆竹排放的影响,我国北方地区是高浓度的汞源,海上气团携带的汞含量较内陆气团低㊂
86防护林科技2018年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 All Rights Reserved.
4研究展望
烟气成分㊁颜㊁温度㊁运动状况受可燃物理化性质㊁氧供应状况㊁火环境㊁燃烧阶段等多种因素影响㊂在烟气成分定量研究方面,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烟气气态成分方面,烟气液体㊁固体成分研究主要集中在物质种类方面,今后需要开发新的研究手段,加强烟气液体㊁固体成分定量研究㊂在可燃物热解和燃烧过程中,烟气的成分及生成量是动态变化的,进行烟气成分的定量㊁动态研究,对于认识烟气生成规律,减少烟气危害具有重要的意义,是需要加强的研究方向之一㊂此外,在研究时空维度上,小尺度研究多于大尺度研究,研究大范围㊁长时间的烟气成分生成和变化规律是预防和减少烟气危害的基础,也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㊂
参考文献:
[1]曾凡刚,王玮,吴燕红,等.化石燃料燃烧产物对大气环境质量的
影响及研究现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10(2):113-120 [2]殷丽,田晓瑞,康磊,等.林火碳排放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
究,2009,22(3):46-51
[3]H uH Q,W e i SJ,W e i S W,e t a l.E f f e c t o fF i r eD i s t u r b a n c e o nF o r e s t E c o s y s t e mC a r b o nC y c l e u n d e r t h eB a c k g r o u n d o f C l i-m a t eW a r m i n g[J].J o u r n a l o f C a t a s t r o p h o l o g y,2012,27(4):37 -41
[4]L V AF,T i a nH Q.I n t e r a c t i o n a m o n g c l i m a t e c h a n g e,f i r e d i s-t u r b a n c ea n d e c o s y s t e m p r o d u c t i v i t y[J].C h i n e s eJ o u r n a lo f P l a n tE c o l o g y,2007,31(2):242-251
[5]田晓瑞,舒立福,王明玉.1991-2000年中国森林火灾直接释放
碳量估算[J].火灾科学,2003,12(1):6-10
[6]田晓瑞,殷丽,舒立福,等.2005-2007年大兴安岭林火释放碳
量[J].应用生态学报,2009,20(12):2877-2883
[7]S e i l e rWa n dPJC r u t z e n.E s t i m a t e so f g r o s s a n dn e t f l u x e so f
c a r b o nb e t w e e n t h e b i o s p h e r e a n
d t h
e a t m o s p h e r e
f r o mb i o m a s s
b u r n i n g[J].C l i m a t eC h a n g e,1980,2:207-247
[8]A m i r o,S t o c k s B D,M E A l e x a n d e r,e ta l.F i r e,c l i m a t e
c h a n g e,c a r b o na n df u e lm a n a g e m e n t i nt h eC a n a
d i a nb o r
e a l
f o r e s t[J].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 fW i l d l a n dF i r e.2001(10):
405-413
[9]I s a v e,K o r o v i nAS,S AB a r t a l e v,e t a l.U s i n g r e m o t e s e n s i n g t oa s s e s s R u s s i a n f o r e s tf i r e c a r b o n e m i s s i o n[J].C l i m a t e
C h a n g e.2002(55):235-249
[10]Z h a n g,Y H.W o o s t e r,O T u t u b a l i n a,e t a l.M o n t h l y b u r n e d
a r e a a n d f o r e s e e f i r e c a r
b o ne m i s s i o n e s t i m a t e s f o r t h eR u s s i a n
F r d e r a t i o n f r o mS P O T V
G T[J].R e m o t eS e n s i n g o fE n v i r o n-
m e n t,2003,87(1):1-15
[11]庄亚辉,曹美秋,王效科,等.中国地区生物质燃烧释放的含碳
痕量气体[J].环境科学学报,1998(18):337-343 [12]王效科,庄亚辉,冯宗炜,等.森林火灾释放的含碳温室气体量
的估计[J].环境科学进展,1998,6(4):1-15
[13]胡海清,张金辉,邓光瑞.大兴安岭主要可燃物燃烧含碳气体的
释放量[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6,35(3):37-43 [14]胡海清,孙龙,国庆喜,等.大兴安岭1980-1999年乔木燃烧释
放碳量研究[J].林业科学,2007,43(11)82-88 [15]胡海清,孙龙.1980-1999年大兴安岭灌木㊁草本和地被物林
火释放估算[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12):2647-2653 [16]胡海清,李敖彬.小兴安岭主要乔㊁灌木燃烧过程的烟气释放特
征[J].应用生态学报,2008,19(7):1431-1436 [17]胡海清,罗碧珍,魏书精,等.1953-2011年小兴安岭森林火灾
含碳气体排放的估算[J].应用生态学报,2013,24(11):3065-3076
[18]胡海清,魏书精,金森,等.森林火灾碳排放计量模型研究进展
[J].应用生态学报,2012,23(5):1425-1434
[19]焦燕,胡海清.黑龙江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J].应
用生态学报,2005,16(12):2248-2252
[20]焦燕,胡海清.黑龙江省1980-1999年森林火灾释放碳储量的
估算[J].林业科学,2005(41):109-113
[21]田贺忠,郝吉明,露永琪,等.中国生物质燃烧排放S O2㊁N O X量
的估算[J].环境科学学报,2002,22(2):204-208 [22]李玉昆,邓光瑞.大兴安岭三种森林类型地表可燃物燃烧气体
排放量的研究[J].林业科技,2006,31(6):28-31 [23]曹国良,正方成,王亚强.中国大陆生物质燃烧排放的T S P㊁
P M10㊁P M2.5清单[J].过程工程学报,2004(4):700-704 [24]单延龙,王淑,曾超,等.吉林省主要林型
森林火灾的碳量释
放[J].生态学报,2010,30(9):2254-2260
[25]单延龙,张姣,杜建华.吉林省森林火灾释放碳量的时间变化规
律[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37(5):20-23 [26]刘斌,田晓瑞.大兴安岭呼中森林大火碳释放估算[J].林业资
源管理,2011(3):47-51
[27]侯静文,王瑞斌,孟梁,等.秸秆类生物质热解的热重-红外联
用分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2):4-7 [28]陈戈萍,张思玉,王红干.马尾松凋落物燃烧烟气成分比较分析
[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4,33,(9):999-1002 [29]陈戈萍,张思玉,王红干.马尾松针叶热失重及烟气的红外光谱
[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3,32(11):1189-1192 [30]陈戈萍,张思玉,王红干.马尾松凋落针叶热解燃烧烟气排放机
理[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3,9(10):61-65 [31]陈戈萍,张思玉,王红干.热红联用技术在森林火灾烟气测试中
的应用[J].光谱实验室,2013,30(5):2615-2620 [32]赵杰,朱明学,陆一鸣.火灾烟雾中的有毒气体及中毒机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7):497-498
[33]J a nH,P a v e l S,T o m a sD,e t a l.E m i s s i o nf a c t o r so f g a s e o u s p o l l u t a n t s f r o ms c a l ec o m b u s t i o no fb i o f u e l s[J].F u e l,2016, 165:68-74
[34]李运泉.生物质成型燃料燃烧特性及烟气排放规律研究[D].广
州: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35]宋姣,杨波.生物质颗粒燃料燃烧特性及其污染物排放情况综
述[J].生物质化学工程,2016,50(4):60-64
[36]梁云平,张大伟,林安国,等.北京市民用燃煤烟气中气态污染
物排放特征[J].环境科学,2017,38(5):1775-1782 [37]A n d r e w sL,K e l s a l l B J,A r l i n g h a u sRT.F T I Ro b s e r v a t i o n o f t h eN2 H Fc o m p l e x i n s o l i d a r g o n[J].J o u r n a l o f C h e m i c a l
96
第11期苏文静等可燃物热解和燃烧烟气成分研究综述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 All Rights Reserved.
P h y s i c s,1983,79(5):2488-2490
[38]M i l l e rM N,W i l s o nC W,H i l t o nM,e t a l.Q u a n t i t a t i v e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o f M e t h a n e,E t h e n e,E t h y n e,a n d B e n z e n e F r o m W i t h i n t h eS e c t o r o f aG a sT u r b i n eC o m b u s t o r[J].A m e r i c a n S o c i e t y o fM e c h a n i c a l E n g i n e e r s,2004:207-214 [39]姜美玲,孙向阳,栾亚宁,等.通过热重红外联用确定白皮松的
热解过程和产物生成特性[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5,30(3): 211-216
[40]吴建霞,武成利,李寒旭,等.利用热重-红外联用对生物质热
解特性研究[J].应用化工,2015,44(2):236-238,42 [41]J i-Z h o uD o n g,S e r b a nC.M o l d o v e a n u.G a s c h r o m a t o g r a p h y
m a s s s p e c t r o m e t r y o fc a r b o n y lc o m p o u n d s i nc i g a r e t t e m a i n-s t r e a ms m o k ea f t e rd e r i v a t i z a t i o n w i t h2,4A-d i n i t r o p h e n y-
h y d r a z i n e[J].J o u r n a lo fC h r o m a t o g r a p h y A,2004,1027:25, 35
[42]Y u g u a n g C h i,Y a n l i F e n g,SW e n,e t a l.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 o f c a r-
b o n y l
c o m p o u n
d s i nt h ea t m o s p h
e r eb y D N P H d e r i v a t i z a t i o n a n dL CE S I-M S/M Sd e t e c t i o n[J].T a l a n t a,2007,72:539-545
[43]F r a n c i s c o J C o n d e,J u a nH A y a l a,A s n aM.A f o n s o,e t a l.O p-t i m i z a t i o no fas a
m p l i n g m e t h o dt od e t e r m i n e p o l y c y c l i ca r o-m a t i ch y d r o c a r b o n s i ns m o k ef r o mi n c o m p l e t eb i o m a s sc o m-
b u s t i o n[J].A n a l y t i
c aC h i m i c aA c t a,2004,524:287-294
[44]吴鸣,李栋,王芳.气相谱法分析烟卷烟气中的醛类化合物
[J].中国烟草学报,2000,6(4):1-6
[45]P o s s a n z i n i M,D iP a l o V.S i m u l a t a n e o u s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 o f
H C H O,C H3C H Oa n dO(x)i na m b i e n t a i rb y h y d r a z i n e r e a-
g e n t a n dH P L C[J].A n nC h i m,2003,93(1-2):149-156
[46]徐兰琴,黄侃,陶涛,等.生物燃料烟气中醛酮类物质液质联用
法测定[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2):234-235 [47]陶涛,徐兰琴,黄侃,等.H P L C法测定生物燃料烟气中甲醛,乙
醛含量[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5,15(12):1478-1479 [48]丁时超,杜文,银董红,等.卷烟主流烟气中挥发性醛酮的L C-
M S/M S分析[J].烟草化学,2008,(9):34-38
[49]谭建伟,李鲁强,宋亚楠,等.甲醇燃料汽车醛酮排放测试技术
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5,18(3):40-43,47
[50]王伟,卢志刚,张桂珍.D N P H衍生化采样-溶剂解析-高效液
相谱法同时测定木制品中25种醛酮化合物[J].环境监控与预警,2016,8(5):30-33
[51]白玉萍,郑国颖,吴立新,等.工作场所空气中多环芳烃的采样
和高效液相谱分析[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4,32
(5):386-390
[52]彭希珑,何宗健.高效液相谱法测定南昌市环境空气P M10
中16种多环芳烃[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8,30(9):36-39[53]彭希珑,何宗建,刘小真,等.高效液相谱法测定P M2.5中的
多环芳烃[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32(9):132-135 [54]张月英,王淑梅.民用煤炉燃烧排放多环芳烃的研究[J].中国
环境科学,1990(3):161-165
[55]朱先磊,刘维立,卢妍妍,等.燃煤烟尘多环芳烃成分谱特征的
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1,14(5):4-8
[56]O l s o n,J.S.C a r b o nb a l a n c e s i nr e l a t i o n t o f i r e r e g i m e s,i n:
F i r eR e g i m e s a n dE c o s y s t e P r o p e r t i e s.F o r.S e r v.
G e n.T e c h.
WO-26.W a s h i n g t o n,D.C,1981,327-378
[57]S h u k l a A,T i m b l i n C,B e r uB e K,e t a l.I n h a l e d p a r t i c u l a t e
m a t t e r c a u s e s e x p r e s s i o no fn u c l e a r f a c t o r(N F)-k b-r e l a t e r g e n e s a n do x i d a n t-d e p e n d e n tN F-K Ba c t i v a t i o n i nv i t r o[J].
A m JR e s p i r eC e l lM o l
B i o l.2000,23:182-187
[58]S t r i n g e rB,K o b z i kL.E n v i r o n m e n t p a r t i c u l a t e-m e d i a t e dc y-t o k i n e p r o d u c t i o n i n l u n g e p i t h e l i a l c e l l s(A549):r o l eo f p r e e x-i s t i n g i n f l a mm a t i o n a n d o x i d a n tt s t r e s s.J T o x i c o l E n v i r o n
H e a l t hA.1998,55:31-44
[59]J e f f e r vPK.S t r u c t u r a l a n d i n f l a mm a t o r v c h a n g e s i nC O P D:A
c o m p a r i s o nw i t ha s t h m a.T h o r a x.1998,53:129-136
[60]唐青龙,张鹏,刘海峰,等.利用激光诱导炽灯法定量测量柴油
机缸内燃烧过程碳烟体积分数[J].物理化学学报,2015,31
(5):980-988
[61]沈言谨.柴油发动机颗粒排放物的组分研究[J].车辆与动力技
术,2005(4):12-14
[62]潘涛,薛亦峰,钟连红,等.民用燃煤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的建
立方法及应用[J].环境保护,2016,(6):20-24 [63]杜晓光,马筠,吴影庆,等.火电厂燃煤及固体产物中危害元素
的测定方法㊁迁移规律及对环境影响研究[J].热力发电,2010, 39(11):16-21,40
[64]石佳,刘宇嘉,王源程,等.2017年成都市春节期间烟花爆竹对
空气质量的影响[J].四川环境,2017,36(增刊),51-56 [65]何延青,李易,宏哲.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对张家口市城区空
气质量的影响[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7,35(1):105-109
[66]刘慧萍,张凯,柴发合,等.烟花爆竹燃放对北京大气污染物和
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影响[J].环境科学研究,2017,30(6):844-853
[67]丁黄达,张晓华,杨倩.春节期间燃放烟花对苏州市空气质量的
影响[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7,(2):108-109 [68]杨志文,吴琳,元洁,等.2015年春节期间天津烟花爆竹燃放对
空气质量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17,37(1):69-75 [69]王珊珊,于瑞莲,赵莉斯,等.宁波市不同形态大气汞含量特征
及来源分析[J].环境化学,2017,36(2):274-281
07防护林科技2018年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 All Rights Reserved.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