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名称合资企业产品类别进入年份
韩国现代武汉万通汽车有限公司轻型客车1995日本日产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轻型货车1995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
江苏亚星奔驰有限公司豪华大巴1995美国通用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别克、凯迪拉克轿车1997
日本本田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本田雅阁轿车1998意大利菲亚特南京菲亚特合资公司菲亚特轿车1999丰田汽车公司韩国现代起亚公司韩国现代天津一汽丰田有限公司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威驰、花冠轿车
千里马、赛拉图轿车索娜塔、普莱特轿车2000
20022002
宝马(BMW )集团日本日产
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汽车有限公司
BMW 轿车
乘用车(风神)商用车(东风)
20032003
公司名称
合资企业
产品名称进入年份
美国克莱斯勒北京吉普有限公司切诺基吉普车1984德国大众上海大众有限公司桑塔纳1985法国标致广州标致汽车公司
标致轿车
1985德国大众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捷达1991法国雪铁龙
神龙汽车有限公司
富康
1992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3200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迅猛,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市场。世界主要的汽车公司如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莱斯勒、大众、丰田、雷诺、标致、本田、宝马等先后进入我国,我国汽车产业中外资企业的比重不断上升,进而引发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一、现有的文献评论
(一)国家的相关政策
从总体上讲,我国汽车产业的相关政策,经历了从“以市场换技术”到“以股权换技术”的引资战略的转变。随着市场的开放,竞争的引入,跨国公司对外国的技术输出,由低端技术输出,变为高端技术转移[1]
。张娟[2]
、孙秀洁[3]
、薛求知[4]
、周治平、钟华、李金林[5]
等对我国汽车产业引资战略的转变进行了研究。
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高,市场保护力度较大,
高额的关税及对外商直接投资的限制政策,均对跨国公司在华发展汽车产业有所影响。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跨国公司开始以技术转移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此阶段属于“成熟期技术”输出阶段,跨国公司向我国转移的技术大多是其母国内即将遭淘汰的技术,如德国大众公司向我国输出的桑塔纳、富康等车型都已过了其在母国的成长期。
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世界排名前9位的汽车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并密切关注中国市场的需求,竞相用先进技术与新颖设计抢占我国的汽车市场。此时属于“成长期技术”输出阶段。技术先进国愿意在这一阶段输出“成长期”的技术,主要是为了开辟并占领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但是在这一阶段,中方并没有得到其核心技术,于是就有了“以股权换技术”引资战略,该战略的核心目的仍然是引进技术。政府允许国内企业通过出让股权,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创立具有合资企业知识产权
的轿车品牌等方式以取得外方的核心技术。
张宇贤和冠兰[6]对国家的具体产业政策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国家在汽车领域的政策变得越来越开放,同时突出对本土企业的扶持。主要表现在:(1)降低关税和取消配额,国内市场开放程度提高。
(2)取消国产化限制。到2006年7月1日,整车进口关税降到25%,零部件进口关税降到10%。(3)取消发动机股比例。(4)取消服务贸易
领域的限制。(5)国家鼓励支持汽车生产企业以资产重组方式发展大型汽车企业集团,鼓励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方式结成企业联盟,并建立起汽车整车和摩托车生产企业退出机制的办法。(6)国家改革了投资审批制度,实行备案和核准两种方式,并按照法制化管理的原则,建立生产准入管理制度。扩大企业投资的自主决策权,实施有效
的宏观管理。(7)引导和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柴油发动机技术,支持开发新型车用燃料和新型燃料汽车。
(二)我国外资汽车企业进入研究
雷辉、徐长生[7]和任玉珑、夏茵[8]对外资汽车公司进入我国进行了研究。他们对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汽车市场的合资企业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汽车市场的合资企业进行了分类。分类结果见表1和表2。
(三)外资企业对我国汽车企业的影响
左世全[10]和雷辉、徐长生[7],张纪康[11]对外资企业对我国汽车产业的正面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他们认为:(1)外资汽车厂商通过市场方式兼并重组,促进规模经济摘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产业经历迅猛地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市场。我国汽车产业中外资企业的比重相当高,引发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的相关政策、外资企业进入和外资企业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影响。
关键词:汽车产业;中外合资;中图分类号:F12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09)03-0111-02
作者简介:陈晔(1983-),男,浙江镇海人,上海师范大学(上海200234)商学院产业经济学200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直接投资、文化经济学。收稿日期:2008-09-17
我国汽车产业外资状况研究综述
陈晔
表1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汽车市场的合资企业
表2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
和专业化分工,降低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政府希望对100多家汽车厂商重组,构建三大体系。国有资本从非核心企业退出进入到国家重点扶持的3家重点企业集团,应该允许多元化的投资主体进入到国有资本退出所留出的轿车产业的投资空间中来。(2)在外资汽车公司的带动下,我国的汽车公司积极融入世界汽车产业整合,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加入WTO以后,减少了我国汽车产业进入国际大循环的障碍,增大了融入全球化的可能,为自身健康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3)外资企业对于中国消费者福利的增加。中国汽车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原来占绝对主导地位的跨国公司市场份额下降,产品价格下调。产品技术的提高与品种不断增加。(4)生产集中度的变化。我国汽车生产集中度的变化分成两个阶段,前阶段为生产集中度下降时期,而在后阶段,生产集中度则逐步上升。
雷渝、王滕宁[12],张伯顺[9]等指出了外资企业对我国汽车企业的负面影响进行研究,归纳为以下几点:
1.核心技术空心化。20多年引进外资的经验已证明“以市场换技术”政策的失效。跨国公司在分享我国市
场巨额利益的同时,技术“溢出”远远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我国企业在付出较大的市场代价的同时,并没有获得所需的技术,自主品牌上几乎是一片空白。大量、持续的引进使企业陷入“能力弱—依赖—更没能力—更依赖”的恶性循环。随着跨国公司新车型推出速度的加快,中资方消化、吸收国外技术的难度进一步增加,产业核心技术“空心化”问题日渐凸现。
陈斌[15]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指出了自主研发的重要性。他认为:发展中国的汽车工业是国家坚定不移的战略目标;汽车工业对外开放是历史和现实的选择;汽车生产企业应肩负自主开发的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自主开发的重要标志是企业拥有自主的产品商标;自主开发是市场竞争的现实选择。
黄佩燕提出了一些解决核心技术空心化的问题可行的方法:一是出台积极消费政策,改善受抑制的消费环境,以增加技术转移的动力[1]。应尽快健全消费信贷,清理各类汽车税费,并大力在城市中发展汽车服务业,以启动个人汽车消费;改变汽车是奢侈品而非必需品的消费观念。二是校正市场扭曲,营造有效竞争环境,以施加技术转移的压力。逐步调低汽车贸易关税,以逐渐开放国内汽车市场。只有培育有效竞争,并与跨国公司积极合作,才能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逐步取消对外商的优惠政策,对外商实施国民待遇,一视同仁,营造有效竞争环境。三是国内企业应善于吸收国外技术,培育良好学习环境,以减小技术转移可能带来的阻力。中国企业应加强学习观念。跨国公司为了适应中国消费需求及市场变化,并占领中国市场,而将一部分研发工作移入中国。中国企业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努力吸收合作伙伴的技能。一味强调自主开发,已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要和满足日趋严格的法规要求。充分
吸纳各国技术所长的合作研究,无疑是降低研究成本、缩短一个新技术从生产到应用时间的最佳方式。四是加强产业标准化管理,创造和谐自然环境。有关部门应制定严格的汽车排污标准,以促进外商向中国转移生产消耗清洁能源的汽车技术,这样不仅可使我国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跳蛙”(leap-frog)式地发展,而且可避免重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2.产业资本金融化。随着汽车跨国公司在产品开发、零部件配套、品牌推广等方面不断加强控制,并逐渐渗入汽车销售领域与汽车金融领域,中国汽车产业资本的话语权越来越少,“有股权,没有决策权”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中资的决策权、经营权、分配权和发展权都将受到外资的严重侵蚀。有些企业除了“按股分红”之外,享受不到我国汽车市场高速成长的任何好处。照此发展下去,我国汽车产业资本将有变成金融资本的危险,这对培育、壮大我国汽车产业资本力量,提高其国际竞争能力十分不利。
3.民族资本边缘化。跨国公司在完成了对国内市场的“圈地运动”后,开始对我国自主轿车品牌采取打压政策。近几年发生的日本丰田对吉利公司的商标诉讼、日产公司对长城公司的侵权指控、美国通用对奇瑞公司的产品侵权调查等事件,已经不仅仅是商标纠纷、车型相似的问题,它反映了自主品牌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利益冲突。跨国公司通过合资企业发起降价风暴,与其说是为了销售而降价的市场行为,不如说是为争夺市场份额的商业战争。跨国公司正通过垄断市场和技术来抢夺国内企业的“地盘”,限制民族资本的发展空间。
张伯顺[13]指出洋品牌被快速强化。按照中国《商标法》以及《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征求意见稿)中规定,在中国生产、又在中国销售的轿车,在车身尾部必须有明显的中文标志,显示产地和生产企业。而一汽一大众的奥迪A6、A4,高尔犬,一汽天律丰田的威驰,东风乘用车公司的阳光,上海通用的君威和凯越,南亚派力奥等,在车身后部明显位置上见不到产地、觅不到厂家的标志。
4.支柱产业附庸化。我国的汽车工业利用外资,经历了“以市场换技术”到“以股权换技术”的演变,在饱尝了核心技术“空心化”之苦后,现在又面临着严重的资本权益的“空心化”:产业虽然在发展,但流到中方口袋里的钱却越来越少。跨国公司通过合资合作企业已经占据了我国90%以上的轿车市场,但汽车工业80%以上的利润却被外方拿走。长此以往,我国的汽车产业将有可能形成“以外资为主体”的发展模式,成为汽车跨国公司附庸,这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国家的经济安全都非常危险。参考文献:
[1]黄佩燕.促进跨国公司对我国汽车产业技术转移的对策建
议[J].上海综合经济,2002(7).
[2]w张娟.跨国公司对我国汽车产业技术转移模式分析[J].汽
车工业研究,2005(6).
[3]孙秀洁.2004年汽车行业合资合作现状及发展新动态分析
[J].汽车研究与开发,2005(5).
[4]薛求知.跨国公司对我国汽车产业技术转移模式转变的探
因[J].经济纵横,2002(9).
[5]周治平,等.跨国汽车公司控制我国汽车合资企业分析[J].
中国经贸导刊,2006(12).
[6]张宇贤,冠兰.我国汽车业发展战略与对策:汽车产业发展政
策解读[J].财经界,2005(5).
[7]雷辉,徐长生.跨国公司竞争行为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影响分
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6(3).
天津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8]任玉珑,夏茵.跨国汽车公司在华市场行为分析[J].科技管
理研究,2005(9).
[9]张伯顺.外资“6+3”悉数进入汽车业: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新
格局剖析之三[J].汽车与配件,2004(6).
[10]左世全.跨国公司对我国汽车行业市场结构的影响[J].经
济前沿,2004(11).
[11]张纪康.跨国公司进入及其市场效应:以中国汽车产业为例
[J].中国工业经济,1999(4).
[12]雷渝,王滕宁.汽车跨国公司对华战略变化及应对策略[J].
集团经济研究,2006(11S).
[13]张伯顺.中外资造车新特征: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新格局剖析
之四[J].汽车与配件,2004(7).
[14]王滕宁.当前我国汽车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J].企业经济,
2005(3).
[15]陈斌.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开发的几点思考[J].财经界,2007(3).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