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乡村乘坐中巴车的阅读文章
大概有十年我没有坐过乡村的中巴车回乡下了。今年暑假,我突然心血来潮,执意要坐一回乡村的中巴车回次老家。想重温一下那些年等车坐车的古朴乡风。时代在变,社会高速发展,通往乡村中巴车上那些记忆中的挚朴温暖、那些满满的乡情还在吗?
因为这些年一直没有与通乡中巴车有过交集,长途汽车站也就一直没有造访过。在火车站附近很容易就到了新修的汽车站。长途汽车站早已不是记忆中的样子了。记忆中的汽车客运站先是在舞阳坝的一个大杂院里,出站口入站口都很窄,刚好卡过一辆大中巴车,而且出入口很不容易。院子里挤挤地停放着开往州内外大中巴车。后来搬迁到航空路运行了一段时间,场地稍宽敞一些,但还是显得拥挤和杂乱。汽车行李架
当我站到新的长途客运站宽大的站前广场时,我着实吃了一惊。站前宽阔的停车场停满了接客送客的小轿车,城市的士也有了专用的通道。宽敞的售票大厅、双层分流的候客大厅、井然有序出站口,人工手动与自动智能配合,各种设施完善完备,无不透出城市现代、文明的气息以及浓浓的人文关怀。
我按指示提醒购票、安检进站候车、通过检票进入停车广场。广场上分区域停放着通往全国各地的卧铺大客、中型巴士。我很快到我要坐的短程中巴,车前的窗玻璃上红的大字赫然而书恩施——巴东,大字之间还有一行小字写明途经高坪、大支坪、绿葱坡、茶店子等一串小地名,其中就有我要到的目的地绿葱坡。这些小地名只有我们当地人才熟悉,可在城里,当这些熟悉的地名跳入眼帘时,我心头还真是一热。立即就有回到家乡见到亲人一样的亲切感。
车都换成一批新款的中巴车,每车十几个座位。车身崭新锃亮,车内是刚擦洗过没有尘土和异味。早不是记忆中那些破旧的样子,记忆里那种油漆斑驳、座椅开裂、尘土飞扬、空气浑浊的回乡中巴车不在了。司机还是那么热情,远远地迎上来帮我提包,询问我到哪儿,先到先得,随便座,还是原来那种自由选择。司机承诺还等两个客,到点就发车。熟悉的乡音,周到的关怀,亲人一般细致体贴的关照。上车即有到家的温暖。
车上已经坐了一些客,各自很舒服很惬意地窝在座椅上,塞着耳机看电影、听歌或是刷短视频。也有旅客上来又下去,车厢里很热闹。本来并不宽的过道里堆满了乡亲们采购的各种货物,有的用各种大小不一的纸箱装着,有的直接是乡亲们常用的那种蛇皮袋子装着,也有就
用透明胶缠着、绳索捆着的长短不一的货包。有几个还没有坐人却摆着装有水果小零食的袋子,表明座位已经有人占用了。我选择了一个后面靠窗的座位安顿好自己,坐等到点发车。
快到点时,车门口来了一对母女,一看就是女儿送来城里玩了母亲回老家去。老人看上去大约七十多岁了,腿脚不很利索,上车需要人扶一下,但说话很清楚很有气力。女儿因为工作,不能亲自送母亲回去。她要把母亲托付给司机。要麻烦司机一路帮忙照顾,特别叮嘱司机到目的地后提醒下车,说她已经给老家的弟弟打电话了,她弟弟会开三轮车在路口来等着接。
司机没有丝毫犹豫,满口应承下来。司机问清了老人到哪个村口下车,对方的。女儿把这些交待好了,对着司机说着感激的话。司机说没事的,都是跟前邻近的几个人。最后,又对着女儿开了个玩笑,你放心回去吧,我一定当丈母娘待啦。一句话逗得女儿哈哈笑起来,丈母娘就丈母娘,车费是不是也免了。车上几个乘客也跟着笑着起哄,免了免了。车上气氛立即轻松快活起来。司机又问老人晕不晕车,如果晕车就要提前安排好,老人自己答话说不晕车。女儿下车去买了瓶水,并将瓶盖拧松了插在老人座位前的口袋中,回头又给老人手里塞了一包小纸巾,站在座位边还不愿下车,嘴里又说了一遍,说好的多玩几天后,我
放假了送,硬是玩不住了犟着要早点回去。老人裂开掉了牙的嘴像个孩子一样开心地笑了一下,对着女儿说,你回去吧,不要紧啊。
已经到点了,司机上车照着单子清点上车人数,座位还没坐满。司机一清点,有个老乡急急忙忙地打电话催,他还有两个同伴刚下车去买东西去了,一边打电话,一边埋怨他的同伴不靠谱,又央求司机稍等两分钟,他的两个伙计马上就到。
司机仿佛早已司空见惯,不急不慌地发动了车,边要那个客人加紧催,边给车内其他客人解释,我们这车也就是大致的时间点,没有那么精准。这是最今天最后一班车。都是昨天跟他车进来的几个老乡,要是不等他们,他们又只好在这儿住一晚了。车上其他客人都也沉得住气,没有人明确站出来提出意见,也没有人明显不耐烦。他们似乎都清楚,乡下人办事,没有那么严格的时间观念,不会卡着时间办事,轮到自己也是一样的。
司机发动车后,又跳下车看了看车顶行李架,看看上面的货放好收拾妥当没有,上车又把车上行李架上的箱包整理了一番。也就在他整理的过程中,两个误点的老乡一路跑着,汗涔涔气喘吁吁地跳上了车。
中巴车慢悠悠地出了车站。刚一出站,司机电话铃声骤响,还有老乡急促地问车上还有没有空。司机回问他们在哪儿,有几个人。确定了对方的人数地点后,中巴车出了站,就拐了弯去接哪几个在半道搭车的老乡。无论车折向哪个方向,车内的人都是异常安静,类似这种情况在通往乡下的中巴车上,本来就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都是同一个地方的人,都是几个熟人,说不定等车的哪几个人几绕几转还和我们沾亲带故呢。多年城市生活的经验和在城里坐公交车的体验告诉我,这种不讲规则的操作只能适应通乡的中巴车,不适应城里公交车。
中巴车绕了一个圈,在城乡结合部接到那两名老乡和他们带着的硕大货包后。一车人终于出城了。车厢里四周都是熟悉的声音,大家谈论的是乡村的事情,相互问询是哪个村,认不认识谁谁谁。司机也加入到闲扯之中。在大家的闲扯中,我甚至了解到司机还就是我们邻村的,起先是开农用车,后来又跑长途货运,最近几年才开始跑通乡线路中巴车。扯来扯去司机还和车上一个老乡扯上了亲戚关系。论起来,哪个老乡的老婆还是司机的一个姑姑辈,那个老乡立即顺竿而上,立即要司机给他叫姑爹。逗得一车人哈哈大笑。
坐我旁边的是一对小年轻,看样子都是从外面刚回来。男孩子短发,宽松的红体恤,手机耳机线搭在耳廓上,整个人看上去人很精神。女孩子染过的头发又有黑新发长出,棕黑两
种颜看上去很分明,耳朵里塞着耳塞式无线耳机,似乎在听歌,跟着节奏,整个身体在动。刚开始我以为两人是一对小情侣。随着车开出城,坐车窗边的女孩取下收起手机,取下耳机,将车窗上的帘布完全拉开,双手斜上举,伸了个懒腰,长舒了一口气。兴奋地自言自语了一句,终于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