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绵钛产业发展历程及带给我们的启示与思考这个话题是有源头的,稍稍勾勒出一幅钛工业发展的画面,会发现钛这种金属其实是在、朱德等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下发展起来的,这是我国钛工业发展的“前世”,探寻到了“前世”的发展才能有“今生”的启示与思考。让我们先来看看我国钛工业的“前世”:
1958年3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成都会议期间,冶金部向中共中央和主席呈送《争取有金属产量的飞跃,占领有金属的全部领域》的报告,建议将包括钛在内的64种有金属全部研制出来。建议得到中共中央的重视和的肯定,说:“64种有金属没有它不行”。1958年3月,朱德委员长视察冶金部有金属研究院的10公斤海绵钛扩大试验场时说:“钛这种金属十分重要”。钛当时起步较早,成为走在前面的一种金属。
1954年至1958年我国钛处于研制阶段:1955年11月在重工业部有金属综合研究所(即现在北京有金属研究总院前身)用镁还原法试制成功纯度为99.3%的海绵钛;
1959年至1964年是海绵钛工业化阶段:抚顺铝厂钛生产车间于1959年3月投产,当年只生产了
8吨。1960年沈阳苏家屯加工厂建成我国第一个钛材加工车间,使当时飞机等军工产品试用钛材有了可能;
1964年至1971年钛初步发展阶段:1964年在贵州筹建三线企业遵义钛厂,陕西筹建我国第一个稀有金属材料专业厂(现宝钛集团)。1970年9月,遵义钛厂生产出第一炉海绵钛。期间先后形成6个海绵钛厂,产量由1961年的54吨增加到1971年的1224吨,钛材由1964年的不到2吨增加到1971年的280吨;
1972年至1977年为徘徊阶段:带来的危害很大,到1976年至1977年全国年产钛已下降到不足600吨,钛生产逐渐处于无人过问状态(同步发展的日本、美国已经把中国钛工业甩在了后面);
1977年至2000年为钛工艺发展成熟期:海绵钛厂以三线企业遵义钛厂为主,钛材加工厂以现宝钛集团为主,工艺逐步完善,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同展开技术攻关科学试验。洲际导弹发射、核潜艇下海都有钛工业的贡献。但,总体来讲钛的推广应用还很狭窄。198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东英在《我国钛工业的三十周年》上说——
多年经验告诉我们,要发展我国钛工业还必须做好两件事:一是大力发展钛白工业,二是必须抓好钛的应用推广工作,这是对发展新材料带有普遍意义的事。
美、英等国钛的用量最大的是航空制造工业;前苏联的钛用在海、空军工的建设上;日本是靠出口和用在电站、化工等工业上。尽管在国务院副总理方毅的促进下,1982年由有经委、计委、科委等共16个部门组成全国钛的应用推广领导小组,但由于我国的飞机制造业和造船业使用钛的局面尚未打开,在“空中”、“海上”还缺乏稳定的市场。这也是我国钛工业一直到2000年不管是量还是质上相比,都与美国、日本、前苏联仍存较大差距的重要原因。
2001年至现在高速发展期,成为全球最大的钛生产与消费大国:上个世纪2000年以前是我国钛工业发展的“前世”,新世纪2001年起是我国钛工业高速发展的“今生”。如果说钛是二十一世纪必将崛起的第三金属,那它在中国的崛起才最有说服力。
一组枯燥的数据能够说明我国钛工业发展的“前世”与“今生”的巨大变化。1970年至2004年这期间代表我国钛工业发展的遵义钛厂的海绵钛产量统计如下(这期间抚顺钛厂基本处于停产与半停状态,主要是遵义钛厂在生产):
1970-1979年生产1123吨;
1980-1989年生产8147吨;
1990-1999年生产13342吨;
到2000年,我国海绵钛年产量也没越过2000吨这道关口(这期间俄罗斯、日本、美国都是万吨级别)。2001年我国海绵钛产量跃上2000吨关口,此时海绵钛产量占全球的3%,钛材产量占全球的7.5%。2005年海绵钛产量接近10000吨达到9511吨,占全球的9 .4%,钛材产量占全球的12.4%。从2006年首次突破万吨达到18037吨起,我国海绵钛及钛材产量奋起直追,到2014年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最大产量是2012年海绵钛产量达到81451吨(按不同口径统计,若15万吨海绵钛产能只发挥了一半,按12万吨产能也只发挥了70%),钛加工材达到51557吨。这是令中国钛业人喜庆的事。全球第一的光环背后,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启示与思考。
了解前世,再看今生。我国六、七十年代曾经有6家海绵钛厂,到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只剩下北方抚顺钛厂(几乎处于停产状态)和南方遵义钛厂,这种局面延续到2004年被彻底打破,从竞争发展的角度看这是一件好事,打破了遵义钛厂的寡头垄断。伴随2004年海绵钛供不应求,价格直线上升,暴利突现,有价无市现象的刺激,一些拥有资本的地产商、服装
商、酒店商等纷纷集资卷入建钛厂,老企业扩建,新企业呈出不穷,没多久,南、北两家钛厂就演变成大大小小二、三十家,一片钛好赚钱的声音此消彼长。针对这种过热现象,从2005年开始本人陆续写了《走进钛行业,关注钛发展》、《国内海绵钛发展步入误区》、《警惕:海绵钛热将引发“五类资源”的浪费》、《中国可能成为钛资源廉价输出国》、《海绵钛热:谁的眼泪在飞?》等多篇评论为海绵钛热降温。正如股市处在牛市的风口上追高成风一样,没哪个愿意听得进逆耳的建议,宁愿被套在“无限风光在限峰”的风口浪尖上(后面的例子中我会讲到一个亿万富翁衰败在钛业之路的故事抚顺汽车)。蜂拥而上导致产能过剩,导致涉钛者欲哭无泪,近年来,老企业、新企业没有一家日子好过的,想想去年至今海绵钛价格已经跌到低于20年前的水平了。此时,能有几家会在20年中水、电、资源、人工成本大幅上升而产品价格原地踏步中赚到钱呢?这就是当初赚钱理想与生存现实的脱节。2013我在《钛景灿烂,钛途艰难》中,2014年在《钛工业: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中分析钛工业发展的现实与未来。相信我国钛工业正在黎明前的煎熬中迎接曙光的到来。我与钛业战线结缘34年,接到亿览网邀约,认认真真思考了我国钛工业发展的前世与今生,以为盲目与冲动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启示与思考:
一是理清地方推动与企业发展的关系。2004年钛市场出现供不应求时,钛几乎成了“印钞机”
的神话,钛已经不是一种金属,而是一只下蛋的鸡,抓到这只鸡就能发财。很多地方都在推动钛业的发展,对钛的投资商可以说是网开一面,要地给地,甚至环保手续等都由政府代劳。有一个拥有资产过亿的房产商,拟投资海绵钛,得到了某地的大力支持,项目很快就批下来了,建设用地离市区很近。刚建设好就遭遇滑铁卢和市民反应的环保问题,最终这个房地产商的投资损失惨重,从此一蹶不振。这就是地方推动导致的结果。地方往往考虑的只是一时耀眼的GDP,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政绩工程。如果投资只考虑政府的支持,轻视了对行业发展的研判,那你就会输得很惨(例子:海绵与钛的关系;剪刀与破碎;3000万元的顶级生活泡汤)
二是理清产业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关系。供不应求与供大于求是产业发展的一个杠杆,左得太多右得太偏都会失去平衡。产业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不能在风头上拥挤不堪,不然会发生经济上的踩踏事件。新建企业盲目涌进,老牌企业盲目扩张,共同把一个产业推向了极端的边缘,导致大家都在“春秋战国”中自相残杀。二、三十家海绵钛企业发展到2014年只有10家企业在减产中生产,就是盲目发展的结果:老牌企业抚顺钛厂停产了,新企业唐山天赫停产了,还有的企业被重组了,有的企业也许就真正倒掉了。当然,其中也有理智的决策,早些年,宁夏有金属冶炼厂果断停止停建5000吨海绵钛项目就是非常理智的。
三是理清全球动态与国内发展的关系。这个问题似乎宏观了一点,钛工业的超常无序发展与国家调控布局有很大的关系。当市场火热时,当钛金属应用领域拓宽时,对钛工业的合理而科学的发展缺失了论证,未从资源的把控上来实施量的增长与扩张,而是地方保护主义脱离行业发展而兴建。俄罗斯、美国、日本等国面对钛市场的供不应求,没有选择新建海绵钛厂,而是在老厂扩产、复产,产量增加了,厂没增加,资源没有造成浪费。而国内发展则是“遍地开花”。2007年我在采访中听到两句钛行业人员对海绵钛建设过热的说法:第一句是中国人真了不起,什么事情都敢干,两年时间海绵钛投资商就超过27家!第二句是中国海绵钛热谁最高兴?国外钛行业人员最高兴,因为他们可以买到便宜货了。
四是理清周边环境与企业建设的关系。这个问题相信大家是明白的,也就是牵涉生态与环境保护问题。如果一个企业不能与周边人居搞好互邻友好关系,注重生态保护,那企业的生存空间自然也就缩小了。这里不用多说。
五是理清低端应用与高端制造的关系。海绵钛产能过剩的不是高端产品,过剩的是中低端钛制品,也标明产业结构亟待调整。高纯钛、小粒度在市场上是紧缺的,医疗用钛的品质都是严格要求的。在航空领域用钛主流产品仍是日本、俄罗斯主导,这说明高端紧缺,低端过剩。
北京国家大剧院顶上闪耀的钛板不是中国生产的,而是国外产品,那是因为我们的产品还达不到要求。西北院张平祥院长在谈到西部超导的发展时说了一句话,他说,在钛加工领域我们成不了老虎,就要努力成为一只雄鹰展翅高飞。西超做到了雄鹰的高飞。随着钛及钛合金应用领域的拓宽,不管是海绵钛还是钛合金都要努力从细分领域去发展自身拥有的生存空间。
六是理清仰望前景与博弈近景的关系。我在中写了一句话“钛的远景依然喜人,钛的近景依然折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中留言:“正因为远景依然喜人,业界人士才不会被折人的近景吓倒。相信产能过剩等难题一定会逐步得到缓解和破解的。”近景就是产能过剩带来的折腾,但如果做好转型升级,重组发展,优势互补,那未来的前景一定是喜人的。让我们看看航空、海洋、汽车领域用钛的新动向:
1、全球最大飞机制造商波音公司首席执行官迈克纳尼(Jim McNerney)称,公司考虑在下一个十年推出一款新的单通道喷气式飞机,其目的不是为了与主要对手空中客车集团(Airbus Group NV)竞争,而是迎战来自中国的竞争对手。中国商业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将于2015年测试其首款单通道飞机C919,并预计于2018年交付。全球第二大喷气式飞机生产
商空中客车公司也有类似计划,该公司正在对其单通道飞机进行升级,以满足航空公司对燃油效能更高的飞机的需求。波音和空客几乎是不谋而合地认为,单通道飞机市场将呈现持续增长走势。波音预计,未来20年全球市场对单通道飞机的需求量为25680架,而空客预计的需求约为22000架。
2、2014年底,国内ARJ21新支线飞机结束六年试飞,完成适航取证,标志着中国民机事业跨过一个重要里程碑。而今年,C919国产大飞机迎来“决战之年”,按照计划,第一架C919大型客机将在年内完成所有装配工程。
3、据2月初美国《航空周刊与空间技术》网站报道,虽然乌克兰冲突引发西方的制裁,但让人出乎意料的是,波音与俄罗斯企业VSMPO-Avisma的钛供应仍然保持强劲的势头。波音的俄罗斯运营执行总裁Sergey Kravchenko,重申了这两家公司在钛矿石开采方面的战略合作关系。据2014年的华尔街分析报告称,VSMPO-Avisma为空客供应约60%的钛,为波音供应35-40%的钛,年产量近29000吨。
4、2014年底结束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珠海展期间预测,未来20年我国共需要新增民用客机5483架,其中大型喷气客机4491架,支线飞机992架。中国首款国产大飞机C919订单
数已达430架,目前已交付前机身、中机身、中央翼,开始结构总装,只等实现首飞。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