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驾驶员技师理论知识
一、单项选择
A、迅速、方便 B、快捷、稳定 C、灵活、机动 D、稳定、可靠
A、空间与时间 B、分布与变化 C、空间与距离 D、动态与静态
3. 交通工程学研究的对象是( )、车辆、道路和交通环境。
A、空间和交通流量 B、教育和交通管理
C、驾驶员和行人 D、行驶和交通分布
4. 交通工程学研究的对象是驾驶员、行人、车辆、( )。
A、空间和交通流量 B、教育和交通管理
C、道路和交通环境 D、行驶和交通分布
A、道路畅通 B、通行能力 C、交通安全 D、综合治理
6. 加强城市交通管理与交通控制的目的是( )。
A、减小排放污染与噪声 B、保障交通安全与畅通
C、加强交通管理与指挥 D、提高行车速度与流量
7. 我国机动车拥有量及道路交通量急剧增加,城市交通特点呈现出交通拥挤堵塞以及由此导致的( )和环境污染加剧。
A、燃油消耗增加 B、交通管理困难 C、低速行驶增多 D、交通事故增加
8. 我国机动车拥有量及道路交通量急剧增加,城市交通特点呈现出( )以及由此导致的交通事故增加、环境污染加剧。
A、燃油消耗增加 B、交通管理困难 C、低速行驶增多 D、交通拥挤堵塞
9. 驾驶员处理突显信息的灵敏性、准确性和稳定性是衡量驾驶员( )的重要指标。
A、警觉性 B、正确性 C、判断力 D、注意力
10. 通常,驾驶员行车时分配于驾驶任务的注意量取决于( )需要的注意量。
A、车辆装载 B、道路环境 C、生理状态 D、疲劳程度
11. 驾驶员在驾驶车辆过程中从接收信息(感知)到产生动作效果的过程称为( )。
A、注意 B、反应 C、感觉 D、知觉
12. 回应某种刺激所产生的动作,即从接收信息(感知)到产生效果的过程,在驾驶员的交通特性中称为( )。
A、注意 B、反应 C、感觉 D、知觉
13. 行人等待汽车驻车或车流中出现足以过街的空隙,再行过街,这种行人过街的特点属于( )
。
A、抢行过街 B、待机过街 C、违章穿越 D、强行穿越
14. 行人过街等候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汽车交通量、道路宽度、行人心理等因素,所以穿过横道的等候时间容许限度以( )为宜。
A、20 s B、30 s C、40 s D、50 s
15. 在交通系统中,行人是弱者,最易受到伤害,因此必须加强对行人交通安全的( )。
A、限制 B、管理 C、分流 D、教育
16. 在交通系统中,行人是弱者,最易受到伤害,因此必须加强对行人交通的( )。
A、限制 B、管理 C、分流 D、教育
17. 经试验,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与驾驶能力有直接关系。当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0.3‰时,驾驶能力开始下降;大于1.5‰时,驾驶能力下降( )。
A、10% B、15% C、20% D、30%
18. 驾驶员饮酒后,酒精被吸收并溶解于血液中,通过血液循环流遍全身,进而影响( ),导致视觉、知觉和判断能力下降。
A、消化系统 B、排泄系统 C、心肌功能 D、中枢神经系统
19. 驾驶员酒后开车会影响汽车的安全驾驶,其造成交通事故的几率是未喝酒驾驶的( )。
A、10倍 B、20倍 C、20~50倍 D、30~100倍
20. 人体血液中酒精含量达到3~4 mg/mL后,其动作失调、腿软不能走路、语言不清、反应明显迟钝,陷入麻痹状态。此时属于( )状态。
A、微醉 B、轻醉 C、深醉 D、泥醉
21. 凡一次造成死亡1~2人,或者重伤3人以上10人以下的交通事故为( )汽车如何漂移。
A、轻微事故 B、一般事故 C、重大事故 D、特大事故
22. 凡一次造成死亡3人以上;或者重伤11人以上;或者死亡1人,同时重伤8人以上;或者死亡2人,同时重伤5人以上的交通事故均为( )。
A、轻微事故 B、一般事故 C、重大事故 D、特大事故
23. 一次交通事故造成轻伤1~2人;或者财产损失机动车不足1 000元,非机动车不足200元的事故属于( )。
A、轻微事故 B、一般事故 C、重大事故 D、特大事故
24. 一次造成重伤1~2人的交通事故为( )。
A、轻微事故 B、一般事故 C、重大事故 D、特大事故
A、肇事驾驶员 B、事故当事人
C、目击见证人 D、无关的车辆和人员
26. 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交通管理人员到达现场之前,事故现场的最初保护,应由( )维护。
A、乘车人员 B、肇事驾驶员 C、目击证人 D、围观人员
27. 在抢救伤者或财产的过程中需要( )现场时,应当标明准确位置。
A、指明 B、移动 C、记清 D、描述
28. 因抢救伤者或财产需要移动现场时,应当( )准确位置。
A、指明 B、标明 C、记清 D、描述
29. 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三方以上当事人的违章行为共同造成交通事故的,应根据各自的( )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大小划分责任。
A、行驶速度 B、行驶路线 C、空间位置 D、违章行为
30. 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一方有条件报案而未报案或者未及时报案,使交通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应当负( )。
A、全部责任 B、主要责任 C、同等责任 D、次要责任
31. 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 )的应当负全部责任。
A、逃逸或者故意破坏现场 B、争辩
C、不服 D、据理力争
32. 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或者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坏证据,使交通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应当负( )。
A、全部责任 B、主要责任 C、同等责任 D、次要责任
33. 刑法对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以( )有期徒刑。
A、三年以下 B、三年以上七年以下
C、七年以上 D、十五年
34. 造成交通事故情节特别恶劣者应当依法追究其( )。
A、民事责任 B、行政责任 C、刑事责任 D、事故责任
35. 造成交通事故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应依法追究其( )。
A、民事责任 B、行政责任 C、刑事责任 D、事故责任
36.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标准规定,残疾者生活补助费,根据伤残等级,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平均生活费计算,自定残之月起,赔偿( )。但五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最低不少于十年,七十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A、十年 B、十五年 C、二十年 D、二十五年
37. 发动机混合气过稀、过浓,燃料雾化不良或混入废气过多时,易造成( ),致使未燃部分的燃料变成碳氢化合物排出。
A、燃烧速度下降 B、燃烧速度上升 C、燃烧温度下降 D、燃烧温度上升
38. 发动机排气炭烟是燃油在( )情况下燃烧,致使燃烧中间产物C—C、C—H裂化聚合成炭粒不能充分燃烧而形成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