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构成安全气囊系统的主要电子元器件有ECU、碰撞传感器(集中式系统安置於ECU内部,分散式系统安置在ECU外部)、警示装置、气囊发生器和气囊袋、乘员位置传感装置及接头和线束等。
传感器和MCU(ECU的核心)属于电子产品范畴,任何一家气囊厂家都没有能力制造。气囊发生器(Airbag Inflators)和气囊袋(Airbag Cover),气囊发生器的生产厂家不多,通常只有日本的大赛璐和美国的ARC Automotive。气囊袋厂家也不多,通常是美国ITG国际纺织集团。一般来说老牌气囊厂家有能力新自制,进的气囊厂家则没有能力自制,如锦恒,摩比斯,需要对外采购气囊发生器和气囊袋。
目前低端车型大多配置两个前气囊,中端车型加前侧气囊,中高端车型加前后气帘,豪华车在增加后侧气囊,还有得再增加膝气囊。而10年前只有顶级豪华车才能配备前排乘客气囊,如今5万元级别的小车都有驾驶员与乘客气囊,双前侧气囊和前后气帘。气囊的数量都在增加,低端车型的气囊数量增加最快。
气囊产业也发生变化,门槛开始变低,采购MCU、传感器、气囊发生器和气囊袋,制造气囊并非很困难的事情。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气囊厂家,当然他们所占的市场比例远不如老牌的气囊厂家。
市场格局
国内安全企业的生产和配套市场基本上分外资企业和国产企业两大阵营,外资企业主要车安全系统厂家主要有奥托立夫、高田、丰田合成、德尔福、天合等。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企业占据了80%-90%的市场份额比亚迪销售及服务系统,以东方久乐、锦恒、和昌、比亚迪、太航常青等为代表的国产品牌企业生产的国内安全气囊的产量占10%-15%左右,主要在一些国产化的经济型乘用车有所配套。
我国安全气囊在经历安全气囊的进口高峰后,进口安全气囊的高速增长是势头已经跌落,2005年上半年已经出现进口负增长,占市场份额90%的外资品牌气囊也基本是在本土生产。目前,纯进口安全气囊在国内配套市场所占比重已跌到一半以下。
外资安全气囊企业名单:
1 奥托立夫(Autoliv)中国(上海、长春、广州)(NYSE:ALV/PE 10.82)
2 天合(TRW)中国(上海、长春)(NYSE:TRW/PE:7.97)
3 高田(TAKATA)(上海)
4 百利得中国(上海、湖州)
5丰田合成中国(天津、张家港)
6 上海现代摩比斯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7 中山富拉司特工业有限公司
8 卢森科技无锡有限公司
9 德尔福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主要自主品牌企业名单:
1 东方久乐(上海、石家庄)
2 锦恒汽车安全技术控股有限公司(锦州、哈尔滨)香港上市公司(872HK)
3 辽宁和昌华宝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4 太原太航常青汽车安全设备有限公司
5 深圳市诗安特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6 深圳龙岗比亚迪
配套组件
安全气囊组件方面,2004年底开始,跨国安全气囊企业相继在中国投资气囊组件的生产,加强了安全气囊上游零部件本地化供应配套的能力。到2007年,我国80%以上的安全气囊组件已实现本地化生产。
相对估值
汽车安全气囊行业在国外属于传统产业,海外市场上市的市盈率都不高,像在纽交所上市的奥
托立夫和天合市盈率也就8-10倍左右。锦恒汽车安全技术是在香港上市的中国企业,其曾经控股的锦州锦恒是在市场上与东方久乐竞争的主要国产品牌,目前公司股价在0.8元港币左右。市盈率16.7倍左右。
奥托立夫
奥托立夫(AUTOLIV)是在瑞典设立的一家国际跨国公司,成立于1956年,其股票同时在美国和瑞典上市,为美国财富五百强之一。主要产品为汽车电子安全系统,座椅安全带系统以及电子控制单元,汽车方向盘系统等。
奥托立夫是汽车安全系统领域的领头羊,无论北美、欧洲、亚太、印度和南美市场都居于霸主地位。2009年底收购了德尔福的汽车安全系统业务,德尔福的主要客户是通用,德尔福在北美的市场份额为20%左右,此后奥托立夫霸主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
目前,奥托立夫作为全世界最大的“汽车乘员保护系统”生产商,在世界上28个国家有80多家生产性工厂,同时有20个被当地政府所认可的碰撞试验中心,及13个全球研发中心。目前有员工4万多人,年销售额为62亿美元,在全球前驾驶员座、前乘客座、侧面和侧面帘状安全气囊市场占有率达40—55%。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