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心读后感5篇
关于爱心读后感篇1
当今教育界“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我对教育大咖们仰慕已久。假期里,我读了知名教育家李镇西先生的素养教育探究手记——《爱心与教育》。
这本书的写作形式特别新奇,它不同于常见的教育论著的写作形式,不用抽象的逻辑概念来说理,而用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深深吸引着我,震撼着我。
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手记二》中讲的万同的故事。万同是一个典型的后进生形象,他生活在一个离异家庭:上课纪律差,学习成绩极差,考试作弊,欺侮同学,偷东西,和痞子混在一起,干架斗殴,早恋……在一般人看来,他就是一个可怜的、无可救药的孩子。李老师在《手记二》的前言里说到:“当我们自然而然走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自动向我们打愉快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成功的港湾。”李老师首先转化的是万同的思想与心灵:让他有尊严,让他被爱,不孤独,有自信,让他抬起了头。李老师还使用了自身的独门秘笈来对万同
进行行为引导、规范及制约:如写《家校联系本》、填《喜报单》、集体评议、写“每日九问”等等,这些效果特别明显,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教育方法。
老师不是神仙,教育也不是神话,有时还会回到原点。尽管有李老师的帮忙,万同还是经过了偷东西再偷东西,作弊再作弊……李老师书中有关万同的34页教育手记中,让我深深地感到转化一名后进生到底有多难,更瞧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与耐性。在阅读过程中,我不绝地被感动着也不绝地反思:我们身边也有过仿佛的孩子,我们用了多少耐性来对待这样的孩子?面对学生的反复时,多半是哀痛、愤恨与无奈,或用“自身已经尽力了”的话来劝慰自身。其实,我们稀缺的还是充分的恒心与耐性,只有爱的坚持才会创造奇迹。
奔驰是哪个国家的回顾自身的工作,还有很多地方需的要改进。在教育之路上还要坚持且行且学习,不绝地完善自身,更好地引导、教育学生。用爱心浸润童心,用恒心践行初心,做一个受孩子由衷拥戴的老师。
关于爱心读后感篇2
这是一部催人泪下的电影——《爱心》。
母爱是博大精深的,是伟大的,是猜不透的,是无私奉献的。正如电影中小柯的妈妈所说:“妈妈或许是一个失败的妈妈,但妈妈跟天下全部的妈妈一样都是关怀你,爱你的。”对,面对一个在妈妈手心中长大的孩子,一个把妈妈捐给盲人的钱拿去花的孩子,一个骄奢淫逸的`孩子,妈妈不能不选择放手。而那任性的儿子却完全不懂,只是没好气地说:“走就走!”母亲特别哀痛,但尽管特别哀痛,他母亲为了让他在社会懂得怎么做人还是放了手。儿行千里母挂念,他妈妈为了让孩子不走歪门邪道,到一份好工作,还是派了一个人去打探他的消息。
当听闻他儿子在建筑工地淋了雨感冒时,她脸上赶忙显现了焦虑焦急的神,那好衣裳准备去上海探望儿子,嘴上还不绝地念到着:“小柯这孩子一感冒发烧就有四十多度,不行,我得去上海看他。”可当她看到孩子他爸的照片时迟疑了一会儿,相像在想什么,最终理智战胜了心疼,母亲还是放手了,她坚守着信念,用“无情”换取孩子的独立与成长。经过了很多风风雨雨的小柯终于有了一点成就,可患有肝癌的母亲却已危在旦夕。当小柯看到有人在献血,他也走了过去,当记者去采访柯正男时,他的回答是;“人要有爱心,曾经在上海是也有人帮忙过我,所以我也想去帮忙别人。”当妈妈看到儿子显现在电视上时,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扑了过去,可病重的她再次晕倒了。终于小柯来看妈妈了,可妈妈已经奄奄一息了。当
她看到这个已脱胎换骨,真正成长为男子汉的儿子时,她的手里还紧紧攥着小柯四岁时画的一幅画。
看到这里我的眼泪再也只不住了,不但仅是感动于电影感人的故事,更感动于故事背后的哲理:爱的最高境界是放手!于是,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学脚踏车时,妈妈宁可让我一次次摔倒,也坚持放开手?为什么学游泳时,宁可让我被水呛,也无情地放开了手?为什么……这些不正是爱的另一种表达吗?
关于爱心读后感篇3
一个人或者动物,只要有了爱的气力就会始终向前,不畏困难,寻自身的爱。小企鹅塔明诺就是这样。它听闻公主娜努玛被“大脚兽”抓走的时候,他感受到了爱。在很多伙伴的帮忙下,他到了娜努玛,也到了爱,懂得了爱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