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沧海桑田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教学目标】
1.用实例说明海陆变迁。
2.理解大陆漂移学说
汽车漂移教学【教学重难点】
理解大陆漂移学说。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由“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引出海陆变迁的地理现象,激起学生探究这一地理现象的兴趣。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认识世界地图
【自主探究】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变迁
学生读课本图2.13,2.14,2.15,结合P37页活动,思考以下问题:
1.(1)为什么在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上会出现海洋生物化石?
(2)为什么在我国东部海域海底会出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
(3)荷兰的围海造陆说明什么问题?
教师点拨: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是由于地壳的变迁;我国东部海域海底出现人类活动的遗迹是由于海平面的升降;荷兰的围海造陆说明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2.学生再搜集一些例子,说明海陆变迁。
例:(1)旅游者在峨眉山山顶发现大量的贝壳化石。
(2)南京雨花台盛产美丽的雨花石。
(3)渤海海底发现了约达7千米的海河古河道。
【合作探究】理解大陆漂移学说
1.学生读世界地图,思考:地球上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
说明:教师可先不要求学生急着回答,可先让学生读课本P39页图2.16,了解两种观点,表明各自的立场,教师作统计。(正确观点: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断变化的)
2.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1页的材料,向学生介绍魏格纳的事迹及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魏格纳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在6500万年前,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而且这种分布状况还在缓慢变化。
3.学生分组合作完成课本P40页活动,为大陆漂移学说证据。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证据:南美洲与非洲形状相互吻合表明它们有可能原来是一块大陆;南美洲与非洲相吻合,部分古老地层的一致性以及动物分布的一致性可证明以前它们是一块大陆。
4.学生读课本P40页图2.18,了解大陆是怎样漂移的。
教师提示:图2.18中三幅图片的顺序不能记错。
5.拓展思考:为什么大陆会漂移?(不要求学生回答,可先思考为下节课作准备)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
第2课时板块运动
【教学目标】
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火山、地震等地质现象。
【教学重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教学难点】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火山、地震等地质现象。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复习导入,地球上海陆轮廓的形成以及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由大陆漂移引起的,大陆为什么会发生漂移呢?由此导入板块的运动。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认识板块运动
【自主探究】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1.学生读课本P41页文字内容,读图2.21,完成以下任务:
(1)说一说:
①板块构造学说是怎样提出来的?
②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哪些?
(2)看一看:
①图2.22中,全球主要划分为哪几大板块?
②板块之间的运动主要有哪几种方式?
(3)想一想:板块内部、板块交界处的地壳活动是否一样?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如下:
①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科学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②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③地球上大致分成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④板块在不断运动,板块之间或张裂或碰撞。
⑤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之间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2.学生读课本P42页图2.23,完成以下任务:
(1)板块碰撞在陆地上常形成山脉,读出图中的两大山系。
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2)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在图中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拓展探究】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质现象。
1.学生完成课本P43页,P44页活动。
(1)①红海位于板块的张裂地区,不断扩张。
②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形成山脉。
③地中海位于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不断缩小。
(2)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过程:①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靠近,使古地中海不断缩小;②两大板块继续靠近,相互挤压的力量使地面不断隆起;③两大板块压在一起使古地中海消失;④印度洋板块挤入亚欧板块下方,板块碰撞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①大西洋会变大还是会缩小?变大②太平洋会变大还是会缩小?缩小
3.教师引导学生再读P42页图2.22,注意以下容易搞错的知识。
①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大洋洲大陆都在印度洋板块上。
②太平洋板块是纯海洋板块。
③印度尼西亚多火山、地震是由于印度尼西亚处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三大板块交界处。
④中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之间。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数据了解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认识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3.在地图上指出七大洲和四大洋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教学重点】
1.全球海陆分布特点。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教学难点】
相邻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利用电子板展示太空中地球的全景图片,激发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海陆面貌的兴趣。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一认识地球海洋分布特点及海陆面积比
【自主探究】
学生活动1:观察地球仪,阅读课本P30页内容。
1.说一说: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陆分布呈什么形势?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
2.学生归纳:地球上海陆面积比例: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海洋面积占71%,而陆地面积仅占29%。海洋彼此相连,陆地被分割成许多块。
学生活动2:读图2.1,独立完成以下任务。
(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2)北极周围是一片海洋,南极周围是一片陆地。
【合作探究】
1.学生读图2.4,了解水半球、陆半球的划分。
(1)想一想:陆半球与水半球中,海陆面积比例怎样?(水半球是海洋分布最集中的半球,海洋面积占90%,陆半球是陆地分布最集中的半球,陆地面积占48%)
(2)一:水半球与陆半球的中心各自在哪儿?(水半球和陆半球的中心,分别位于新西兰和法国)
2.学生读图  2.6,估计一下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海洋与陆地面积的大小对比。(学生答略,不要求回答准确)
3.共同讨论任意将地球均分为面积相等的两个半球,每一个半球中海洋面积与陆地面积的大小怎样?(结论:无论我们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学习活动二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
【自主探究】
1.学生读课本P32页内容及图2.5,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洋、海峡等概念。
教师点拨:如下表所示
2.学生说出七大洲的名称: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3.学生说出四大洋的名称: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合作探究】
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读课本P33页图2.6及P35页图2.11完成下表及填空。
(1)七大洲的位置分布
(2)七大洲的面积由大到小排列: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2.读图2.6及图2.10,完成下表及填空。
(1)四大洋的位置及分布
(2)四大洋面积由大到小排列: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比一比、认一认,看谁能准确、快速地说出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的简易地图上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相对位置与面积的大小。
大洲、大洋海陆分布图
【拓展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读P33页图2.7及地图册P10—11页图,完成以下任务:
(1)出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亚洲、北美洲分界线:白令海峡。
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2)在图上一世界主要的半岛、岛屿、海峡、海洋等。例如:
①主要的半岛: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中南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