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
【教学重点】
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为大陆漂移学说寻证据。
二、教学策略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对七大洲和四大洋有了基础的认识,但是要学生凭空想象来理解海陆的变化,是十分困难的,针对学生空间想象力差的弱点,讲解过程多利用地球表面上已经发生的海陆变迁现象,增加教学的直观性,进一步学习本节内容。
本节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海陆变迁的现象,第二部分是对海陆变迁现象的解释。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教材知识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并通过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环节一 视频导入 | 【视频导入】 播放视频《沧海桑田》让学生知道海陆分布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 观看视频并思考 | 1.通过视频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习动机 2.通过问题,推进课堂内容 |
环节二 海陆变迁的实例分析 | 【提出问题】 图片是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请你解释原因 | 阅读课本图文信息,分组讨论并回答 | 通过问题的设置,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取并分析图文信息的能力 |
概括明确: 海陆变迁的成因有两大类:自然原因和人文原因。其中自然原因是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作用只是局部的和小规模的,并且人类的活动必须顺应自然过程,遵循自然规律。 | |||
环节三 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 | 【活动】 让学生阅读书本图文材料,认识大陆漂移学生的内容 | 读书思考 |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
环节四 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 | 【活动】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结合多媒体展示图片概括大陆漂移学说内容 | 读书、思考、讨论并回答 | 1.培养学生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
概括明确: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大陆在漂移的过程中,大西洋会越来越大,太平洋会越来越小。 | |||
环节五 为大陆漂移学说寻证据 | 【活动】 把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讨论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并依据小组的回答,为小组打分 | 按要求分组,结合已学知识和书本内容讨论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 1.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语言归纳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概括明确:证据1——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可拼合 证据2——古老地层的相似性、相同的恐龙化石 证据3——动物的相似性 | |||
环节六 阅读《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 【提出问题】 你知道魏格纳提出并论证大陆漂移学说的历程吗?你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哪些启示 | 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 | 通过文章的阅读与分析,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
概括明确: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并科学论证,大家要学习他坚持真理的精神。 | |||
环节七 | 课堂小结 | ||
环节八 | 当堂练习 | ||
四、当堂练习
1.在我国青藏高原的地层中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生物化石,这说明( )
①青藏高原总是处于陆地环境 ②青藏高原曾经处于海洋环境
③地壳发生了变动 ④人为遗弃海洋生物于此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造成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B.全球的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
C.大量的水土流失和填海造陆 D.地壳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3.煤是由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转化而来的,科学家发现,在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分布有巨大的煤田。这一现象最能说明( )
A.南极大陆很久以前气候非常温暖
B.南极大陆原来处在暖湿的低纬地带,森林茂密,后来漂移到了今天的位置
C.南极大陆的煤不是由植物转化而来的
D.南极大陆总体上向低纬地带漂移了
4.下列关于海陆轮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世界上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
B.世界上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
C.世界上海陆轮廓自古就是这样的
D.世界上海陆轮廓部分地区变化,部分地区不变
5.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不包括( )
A.气候变暖 B.古生物分布 C.地质构造 D.大陆轮廓
6.下列最符合“大陆漂移”的说法是( )
A.大陆像一块漂浮在水面上的木板,不断漂来漂去
B.许多小块的大陆不断漂移、碰撞,变成一整块大陆
C.陆地本是一个整体,后来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
D.全球由六大板块构成
【参考答案】C;D;B;B;A;C
五、课程小结
六、板书设计
海陆的变迁
一、地表形态是在不断变化的
1.自然原因(主要原因):地壳运动、海平面的升降
2.人为原因(局部):人类活动
二、大陆漂移学说
1.提出者:魏格纳
2.主要内容
3.证据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象能力、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教学难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策略
学生学本节前已经学习了大陆漂移学说,知道海陆在不断的运动之中,因此课堂开始之后就展示出板块运动学说是大陆漂移学说发展而来的,是对大陆漂移学说的进一步发展,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科学的认识海陆变迁的原理。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原型比较宏观,为了更加形象
的讲解理论,课堂设计了用书本模拟以及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并且展示了主要山脉以及裂谷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通过地形的变化趋势预测帮助学生学会利用理论。本节内容理论性强,学习起来有些枯燥,所以在课堂的结束加入防震知识的活动,以提高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兴趣,并到理论与生活的结合点,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最终的目标是结合第一节大洲和大洋让学生形成一个知识系统,对陆地和海洋运动和变化有个整体的认知。
三、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环节一 视频导入 | 【视频导入】 播放视频《板块和板块运动》让学生知道板块的概念 | 观看视频并思考 | 1.通过视频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习动机 2.通过问题,推进课堂内容 |
环节二 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 【展示图片】 展示大陆漂移学说向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 提出问题: 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六大板块范围与七大洲四大洋之间的关系 | 阅读课本图文信息,分组讨论并回答 | 1.建立起板块构造学说与大陆漂移学说之间的关系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3.建立起板块与七大洲四大洋间的联系 |
概括明确: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板块与七大洲四大洋间的关系,突出板块的范围特征,比如印度洋板块包括三块陆地。 | |||
环节三 板块的边界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 【活动】 引导学生两人一组用书本演示板块的运动,并让学生思考不同的运动方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 两人一组进行实验,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 让学生对块的运动有个感性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
【活动】 展示动画和图片进一步讲解板块的边界类型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让学生运用理论推测典型地形单元的变化趋势 | 学生观看动画和图片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 1.培养学生理论的应用的能力 2.运用实例讲解板块运动学说 | |
概括明确: 挤压:山脉、岛弧等;地中海未来会消失,喜马拉雅山还在继续抬升。 张裂:海洋、裂谷等;红海和东非大裂谷还在继续扩张。 | |||
汽车漂移教学环节四 两大地震带 | 展示近期火山地震的发生地点,并让学生观察它们与板块边界的位置关系,最后让学生思考我国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 观看教师课件思考问题 | 1.培养学生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 |
概括明确: 1. 板块边界地质活动频繁; 2. 全球主要分布两大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并分析我国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 |||
环节五 防震知识大家谈 | 展示地震的相关概念,引导学生讨论,发生地震后该怎么保护自己 | 分组讨论并回答 | 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
概括明确:遇到地震不要慌张,要沉着应对,不慌乱,听从指挥帮助他人。 | |||
环节六 | 课堂小结 | ||
环节七 | 当堂练习 |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