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带目录)
第二单元
5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7 *大雁归来/利奥波德
8 *时间的脚印/陶世龙
写作 说明的顺序
综合性学习 倡导低碳
5.《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1.用自己习惯的方式阅读课文。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并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等词语;抓住大自然的现象说出生物与节候的关系,进而概括出“大自然的语言”,说出作者围绕“大自然的语言”介绍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品读课文语言,说出文章运用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拟人等方法说明事物特征的好处,学习本文是如何使语言生动优美、准确严谨的。
3.丰富科学知识,感受观察、实证的重要性,萌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大自然的语言”和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说出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准确、严谨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抓住“语言”这个话题聊开去。
语言:就是人说话,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说话双方能互相知道对方语言的意思。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
⑴分析课题拟人手法,让读者觉得有趣味,吸引读者读下去。
⑵结合注释了解作者竺可桢。
3.质疑。
大自然说了些什么话?人们从大自然的话中知道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释疑
1.抽学生分部分阅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识字学词。其余学生带着“大自然说了些什么话?人们从大自然的话中知道了什么?”问题圈点勾画做批注。
2.大自然说了些什么话?
⑴全班交流问题,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围绕“大自然语言语言”——自然现象,总结提炼并板书。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春       
燕子翩然,布谷鸟来,孕育果实——炎夏
果实成熟,落叶簌簌——秋                   
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寒冬 
⑵总结自然现象与四季气候变化特点。
板书: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
      草木荣枯  年年如是
      候鸟去来  周而复始
⑶人们从自然现象中发现了什么?(安排农事)(物候)(物候学)
3.人们从大自然的话中知道了什么?
物候观测;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物候学的意义。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课文中写得好的句子或段落。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揭示本节课学习目标:研读课文语言,学习作者是如何写大自然的语言的?如何写物候观测的?如何写午后来临的决定因素的?如何写物候学研究意义的?
二、研读1——3自然段
1.描写四季更迭。
2.拟人手法,生动有趣,语言简洁,高度概括。
3.第2自然段打比方说明。
4.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物候;物候学。
三、研读4——5自然段
1.物候观测及其意义。
2.用什么说明的,你觉得这种说明的作用是什么?你发现作者有什么精神?
举例说明、比较说明、列数字说明。
作用:铁证如山,不容辩驳,有说服力。
精神:善于实证。
四、研读6——10自然段
1.作者写了哪些决定因素?怎样安排的?
2.由重到轻,层次清楚,有条有理。
3.说明方法。
举例说明,列数字说明。
五、物候学研究的意义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总结全文。从内容到形式。
2.拓展延伸。科学精神。
七、作业
抄写词语;完成同步练习。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具体教学时,我走出传统教法的樊篱,自觉地将新课标的新理念渗透进课堂,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将沉默无语的文本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充满魅力、鲜活的教学内容,赋予了文体以飞扬的生命力。在老师富有启迪性和亲和力的语言导引下,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积极合作,惟恐自己没有展示和表现的机会。他们灵活地采用了读、听、看、演、讨论、争辩等各种形式。在此过程中,课堂变成了求知的乐园。学生的参与意识、想象力、创造力都得以超乎预想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得以很大程度的挖掘。此时,沉默已不再是金。“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事理说明文的特征,说明的语言、顺序等”这些抽象、枯燥的知识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教完本课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不是没有好的学生和文本,而是现代课堂呼唤让文本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好的教学语言、教学方式和教学艺术。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3.了解两篇文章作者的思维方式。
能力目标
1.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3.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
德育目标
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
 教学重点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
2.涵泳品味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留心生活,
汽车漂移教学
思考自然和社会,多角度看问题,获得新知、真知。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在距今约2.3亿年前——65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种奇异的爬行动物。它们与现代的蜥蜴有许多相似之处,如身体表面覆盖着有鳞片的皮肤。它们的后代是由卵孵化出来的等等。在这漫长的1.65亿年间,它们成为了整个地球的主宰。它们经历了气候较为温暖的三迭纪,食物丰富的侏罗纪,充满了生存恐惧的白垩纪,它们作为过去的生物,人们给了它们一个名字——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