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二、教学目标: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依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实际特点,本节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德育目标:1.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难点: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四、教材处理:
前一部分,主要通过图片的展示,让学生知道海陆变迁是确实存在的,能举出实证,解释原因即可。后一部分,通过魏格纳的故事,让学生在情感上有所觉悟。当然大陆漂移假说要让学生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而第三部分,设计了很多的引导练习,通过一步步的观察、引导与推理,达到掌握的目的。
五、教法设计:
本节课中我采用“引导--探索--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地图,引导学生
层层深入挖掘知识内在联系,运用问题解决式地理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地理课堂讨论法等。启发学生思考、推理以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
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在课堂在,教师要充当的是朋友、合作伙伴、指导者等等这样
的角。根据教学中多感官共同参与的原则,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多媒
体辅助教学优势,真正体现形式服务于内容,手段服务于理念。采用小故事,彩图片,动画图片等等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视听效果,提高课堂效率。同时通过课堂练
习和课后延伸,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六、学法设计:
小组讨论;读图、识图分析
七、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程序部分
第一部分:导入。
首先让学生讲沧海桑田的故事,我想这比我我直接说效果要好,这样的导入
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致,同时很清楚的明白了我说的问题,并且实现了学科间的渗透。在听完故事后引导学生看教材37 页的图片,问这些图片能说明什么问题。
也就是说无论学生答什么,都会按照我预定的思维走下去。在由这幅图片证明了
农田可以变成沧海之后,我再出示喜马拉雅山的海洋生物化石来证明海洋可以变
成陆地。由此让学生明白海陆是可以变迁的,从而导入新课。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
1、沧海桑田。这一部分在导入中已经涉及到了一部分,然后再给学生讲解
的就是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通过学生阅读课本得出结论。由于学生这部分的经
验比较少,所以由教师直接讲清喜马拉雅山是由于地壳的变动引起的,东海的几
经沧海桑田是由于海平面的升降引起的。关于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我们成后面还有
涉及到,我们这里不作详解,海平面的升降只是让学生知道即可。另一个原因是人
类活动,通过对荷兰围海大坝的展示,让学生知道人类活动也可以引起海平面的升降。教师需要作解释的这种人类活动只能是小范围,小规模的。另外这部分的知道
是地表形态改变的原因,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能过图片的展示让学生认识,最
终让学生能辨别出某种地表形态是由什么力作用形成的。
2、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能过讲述魏格纳的故事过渡到本节。本节的
2 / 4
内容比较简单,让学生通过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海牛、鸵鸟在非洲
和南美洲的分布图,形象的推理出大陆原本是连成一片的,这样大陆漂移假说便
不难理解。与此同时感受科学家为真理而献身,善于观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
的精神。
3、板块的运动。这部分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安排的时间也应当
最长。由大陆漂移假说的进一步研究得到板块运动学说过渡到此节。然后讲解
板块运动学说的主要理论。
一、全球共分六大板块。让学生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小组讨论完成问题:
1、全球共分成哪六大板块?
2、这六大板块中哪个块基本上全部是海洋?
3、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哪个板块?
汽车漂移教学4、结合地形图亚洲南部的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属于哪个板块?
通过小组对知识的归纳探究,给了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也弥补了学生个体
间的差异,这样就不会有部分学生不到图的问题。
二、板块是不断运动的。通过多媒体的动画形象演示出来,让学生知道板块之
间既有相对的挤压运动,又有相背的张裂运动。
三、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地震和
火山。
这一小节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首先用多媒体动态演示两大火山地震带,让
学生看图思考之后,到大屏幕上指出它们分别位于哪些板块的交界处,这里考察学生
的识图能力和推理能力。然后通过对红海和地中海的预言,再次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由于这次的问题较少,也相对容易,我放给同桌讨论完成,学生在交流完看法之后,
多媒体动态演示红海的成因,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举一反三,再让学生说一下地
中海消失的原因,这样,不必讨论,学生便可推出结论。通过问题:板块的张裂运动可能会产生的新的大洋,板块的挤压运动则可能会使海洋消失,如果两大板块继
续的互相挤压则会出现什么后果?导入到山脉的形成这一部分。首先让学生说出喜
马拉雅山的形成原因。之后老师给出世界两大山系的名称,学生小组再次合作在
地形图上出两大山系的位置,并结合六大板块示意图分析推理出两大山系的形成原因。
第三部分:组织活动
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顺知识结构,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本节我通过问题: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从知识与情感、技能三个角度去总结,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初步实现了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第四部分:反馈练习
1、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除此之外也可以引起海陆的变迁,如:填海造陆。
2、德国科学家()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3、请你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
4、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位于海洋的是()
5 、有人预言在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会消失,他的理论依据是
()
作业布置
第五部分: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不难,主要要学生明白海陆变迁和板块运动。我采用引导和鼓励的方式要学生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参与课堂学习的快乐,同时在快乐中也学到了知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