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案
电子科学06级 周4, 1~18周,72学时,  2007~2008年度    第  1  页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0章 导言
课时安排
1学时
授课时间
第 1 周(1节)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了解电子系统的组成和模拟电子技术的相关内容。
2、掌握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电子系统的组成
2、模拟电子技术讲解内容
3、本课程的特点
4、学习方法和注意事项
讨论、思考题、作业: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1、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陈大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6
2、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胡宴如、耿苏燕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7
教学过程(分钟):复习    ,新课 90分钟 ,讨论      ,习题      ,上机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上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示教      指导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挂图    音像    其他
填表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一。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案
电子科学06级 周4, 1~18周,72学时,  2007~2008年度    第  2  页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1章 常用半导体器件
课时安排
4学时
授课时间
第 1(2节)~2 周(1节)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熟悉下列定义、概念及原理:自由电子与空穴,扩散与漂移,符合,空间电荷区,PN结,耗尽层,导电沟道,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稳压管的稳压作用,晶体管与场效应管的放大作用及三个工作区域。
2、掌握二极管、稳压管、晶体管、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外特性和主要参数。
3、了解选用器件的原则。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基本内容:
1、半导体基础知识
2、半导体二极管
3、晶体三极管
4、场效应管
重点:从使用的角度出发掌握半导体二极管、晶体管和场效应管的外部特征和主要参数。
难点:半导体中载流子的运动以及由载流子的运动而阐述的半导体二级管、晶体管和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
讨论、思考题、作业:习题1.3、1.4、1.6、1.7、1.10、1.11、1.12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1.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陈大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6
2.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胡宴如、耿苏燕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7
教学过程(分钟):复习    ,新课 75分钟 ,讨论  15  ,习题      ,上机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上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示教      指导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挂图    音像    其他
填表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一。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案
电子科学06级 周4, 1~18周,72学时,  2007~2008年度    第  3    页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2章 基本放大电路
课时安排
10学时
授课时间
第 2(2节)~4 周(3节)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基本概念和定义:放大,静态工作点,饱和失真与截止失真,直流通路和交流通路,直流负载线和交流负载线,h参数等效模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静态工作点的稳定。
2、掌握组成放大电路的原则和各种基本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和特点,能够根据需要选择电路的类型。
3、掌握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能够正确估算基本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和动态参数Au、Ri、Ro,正确分析电路的输出波形和产生截止失真、饱和失真的原理。
4、了解稳定静态工作点的必要性和稳定方法。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基本内容:
1、放大的概念和放大电路的主要性能指标
2、基本共射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
3、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
4、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稳定
5、晶体管单管放大电路的三种基本接法
6、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7、基本放大电路的派生电路
重点:放大的概念、放大电路的主要指标参数、基本放大电路和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包括共射、共集、共基、共源和共漏放大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静态和动态分析。
难点:有源元件对能量的控制作用,有关放大、动态和静态、等效电路等的概念的建立,电路能否放大的判断,各种基本放大电路的失真分析等等。此外,由于场效应管种类较多,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的分析是难点中的难点。
讨论、思考题、作业:习题2.2、2.4、2.7、2.9、2.10、2.11、2.12、2.13、2.15、2.18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1.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陈大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6
2.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胡宴如、耿苏燕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7
教学过程(分钟):复习    ,新课 75分钟 ,讨论  15  ,习题      ,上机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上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示教      指导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挂图    音像    其他
填表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一。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案
电子科学06级 周4, 1~18周,72学时,  2007~2008年度    第  4  页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3章 多极放大电路
课时安排
4学时
授课时间
第 4(4节)~5 周(3节)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以下概念和定义:零点漂移与温度漂移,共模信号与共模放大倍数,差模信号与差模放大倍数,共模抑制比,互补。
2、掌握各种耦合方式的优缺点,能够正确估算多极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
3、理解差分放大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静态和动态参数的分析方法。
4、掌握互补输出级的正确接法和输入输出关系。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基本内容:
1、多极放大电路的耦合方式
2、多极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
3、直接耦合放大电路
重点:多极放大电路的耦合方式及其特点,多极放大电路的动态参数与组成它的各级电路的关系,差分放大电路工作原理和静态工作点、差模放大倍数、共模放大倍数、共模抑制比、输入电阻、输出电阻的分析和估算,互补输出级的工作原理。
难点:组成多极放大电路的各级电路的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对多极放大电路动态参数的影响,单端输出差分放大电路静态和动态的分析,为什么在直流信号作用时的输出电压需要用交流等效电路来分析等问题。
讨论、思考题、作业: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1.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陈大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6
汽车漂移教学2.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胡宴如、耿苏燕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7
教学过程(分钟):复习    ,新课 75分钟 ,讨论  15  ,习题      ,上机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上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示教      指导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挂图    音像    其他
填表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一。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案
电子科学06级 周4, 1~18周,72学时,  2007~2008年度    第  5  页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4章 集成运算放大电路
课时安排
4学时
授课时间
第 5(4节)~6 周(3节)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熟悉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正确理解主要指标参数的物理意义及使用注意事项。
2、了解电流源电路的工作原理
3、了解一种运放电路的工作原理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基本内容:
1、集成运放概述
2、集成运放中的电流源电路
3、集成运放电路简介
4、集成运放的性能指标及低频等效电路
5、集成运放的种类及选择
6、集成运放的使用
重点:通用型集成运放的四个组成部分及其作用、基本电流源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集成运放的主要性能指标及其物理意义、根据需求合理选择集成运放。
难点:集成运放的读图。
讨论、思考题、作业:习题1.3、1.4、1.6、1.7、1.10、1.11、1.12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1.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陈大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6
2.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胡宴如、耿苏燕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7
教学过程(分钟):复习    ,新课 75分钟 ,讨论  15  ,习题      ,上机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上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示教      指导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挂图    音像    其他
填表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一。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案
电子科学06级 周4, 1~18周,72学时,  2007~2008年度    第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