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门内饰板人机工程校核方法探讨
赵志勇;魏爱思;叶永亮;石相宇;杨佳
【摘 要】根据本公司一款车型简要介绍门内饰板的肩部、胯部、扣手、控制开关、扶手的人机输入、要求及校核方案进行了讲述.
【期刊名称】《汽车实用技术》
【年(卷),期】2018(000)022
【总页数】3页(P81-83)
【关键词】人机;输入条件;校核方法;E点基准;A、B、C、D点
【作 者】赵志勇;魏爱思;叶永亮;石相宇;杨佳
【作者单位】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浙江宁波 315336;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浙江宁波 315336;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浙江宁波 315336;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浙江宁波 315336;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浙江宁波 315336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U469.74
门板简称“DP(Door panel)”,汽车的门内饰板,是指安装在车门内板上的装饰件,其作用主要为:装饰车门、方便车门开关、支承肘腕、隔音、吸音、安装玻璃开关、座椅开关、防止车外灰尘进入、防止水浸、车辆侧面碰撞时保护人体,门板在设计时候需要考虑肩部空间,胯部空间,扶手高度及斜度,门内开启拉手、扣手的舒适性和操作方便性,根据本公司一款车型简要介绍门内饰板的人机工程方法及要求。[1]
在通过R点的、蒙皮侧面之间的X平面上测量,范围是在腰线和R点上方一条254mm直线之间(附图W3阴影区域)。肩部空间需大于1380mm[2],如图1所示。
在通过R点的、蒙皮侧面之间的X平面上测量,范围是在H点向下25mm、向上76mm、向前和后均76mm的空间(附图W5阴影区域)。跨部空间需大于1340mm[3]如图1所示。
(1)整车坐标系下的CAS面;[4]
(2)50%假人的SgRP点坐标;[5]
(3)座椅靠背角度;[6]
校核方法,如图2所示:
(1)从SgRP点沿躯干线向上442mm得到E点;[7]
(2)以E点为基准,向-X水平方向做一条距离为595mm铅垂线的边界;[8]
(3)向-X水平方向做一条距离为595mm的铅垂线,得到b线,此b线为门内饰板扣手的后部布置的边界;[9]
(4)以E点为基准,向-Z垂直方向做一条距离为85mm的水平线,得到c线,此c线为门内饰板扣手的上部布置的边界;[10]
(5)以E点为基准,向-Z垂直方向做一条距离为255mm的水平线,得到d线,此d线为门内饰板扣手的下部布置的边界;[11]
(6)以上a、b、c、d四条线相交于A、B、C、D,并组成封闭矩形轮廓,Y向投影到在门内饰板上,投影区域为门内饰板扣手的设计边界,设计校核时门内饰板扣手需要在设计边界内,
以满足人机操作方便性。[12]
(1)整车坐标系下的CAS面;
(2)50%假人的SgRP点坐标;
(3)座椅靠背角度;
(1)从SgRP点沿躯干线向上442mm得到E点;
(2)以E点为基准,向-X水平方向做一条距离为668mm的铅垂线,得到a线,此a线为门内饰板控制开关的前部布置的边界;
(3)向-X水平方向做一条距离为428mm的铅垂线,得到b线,此b线为门内饰板控制开关的后部布置的边界;
(4)以E点为基准,向-Z垂直方向做一条距离为132mm的水平线,得到c线,此c线为门内饰板控制开关的上部布置的边界;
(5)以E点为基准,向-Z垂直方向做一条距离为312mm的水平线,得到d线,此d线为门内饰板控制开关的下部布置的边界;
(6)以上a、b、c、d四条线相交于A、B、C、D,并组成封闭矩形轮廓,Y向投影到在门内饰板上,投影区域为门内饰板控制开关的设计边界,设计校核时门内饰板控制开关需要在设计边界内,以满足人机操作方便性。
(1)整车坐标系下的CAS面;
(2)50%假人的SgRP点坐标;
(3)座椅靠背角度;
(1)从SgRP点沿躯干线向上442mm得到E点;
(2)以E点为基准,向-X水平方向做一条距离为170±20mm的铅垂线,得到a线,此a线为门内饰板扶手的前部布置的边界;
(3)向-X水平方向做一条距离为110±20mm的铅垂线,得到b线,此b线为门内饰板扶手的
后部布置的边界;
(4)以E点为基准,向-Z垂直方向做一条距离为235mm的水平线,得到c线,此c线为门内饰板扶手的上部布置的边界;
(5)以E点为基准,向-Z垂直方向做一条距离为305mm的水平线,得到d线,此d线为门内饰板扶手的下部布置的边界;
(6)以上a、b、c、d四条线相交于A、B、C、D,并组成封闭矩形轮廓,Y向投影到在门内饰板上,投影区域为门内饰板扶手的设计边界,设计校核时门内饰板扶手需要在设计边界内,以满足人机操作方便性。
基于门内饰板设计的重要性,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在CAS阶段对其进行人机校核,在油泥及工程样车阶段也需要做相关校核及验证,已保证设计的门内饰板符合人机工程的舒适性,经过本人机工程校核方法,本公司车型门护板在后期的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得到广大用户的一致好评。
【相关文献】
[1] 曹渡.汽车内外饰设计与实战[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145-170.
[2] 汽车车身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83-116.
[3] 汽车工程手册编辑委员会.汽车工程手册(试验篇)[K].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28-71.
[4] 最新汽车性能改装及装饰技术实用手册.编辑委员会.最新汽车性能改装及装饰技术实用手册[K].天津:天津电子出版社.2000:90 -122.
[5] 吕子强.汽车内饰设计的发展方向[J],国外汽车1992:54-60.
[6] 泛亚内饰教材编写组.汽车内饰设计[K].人民交通出版社.2012: 69-90.
汽车内饰[7] 李光耀.汽车内饰设计与制造工艺[M].机械工艺出版社.2012: 39-58.
[8] 张志军,叶阳,刘启明等汽车内饰设计概伦[K].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45-71.
[9] 陈新亚.汽车设计制造指南[K].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73-81.
[10] 钟柳华,练朝春,孟正华.汽车座椅设计与制造[K].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33-75.
[11] 窦微寒.汽车现代设计制造[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35 -49.
[12] 汽车人机工程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6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