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美学总结论文
一、交通的发展史
古代运输业
交通是随着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古代,人们为了生存,尽量沿河生活,水上交通就成为最早产生的运输方式。“伏羲氏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说明独木舟早已在中国出现。在陆上交通方面驯马牛以为陆运工具出现得最早,此后出现马牛拉车而促进了道路的人工修筑,直至出现丝绸之路。古代地中海的腓尼基人和濒临地中海的希腊人在造船、航海方面均较领先。11世纪中国将指南针用于航海,促进了世界航海技术的发展。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的环球航行,都推动了水上运输的进步。公元前480 年中国开凿了古老的运河邗沟,至秦朝又为粮运连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成为水路自身联运的创举。
近代运输业
18世纪下半叶蒸汽机的发明导致了产业革命,促进了机动船和机车的出现,从此开始了近代运输业。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首次将蒸汽机用于克莱蒙脱号明轮上。1825年英国发明家斯蒂芬森制造的蒸汽机车在英国斯托克顿达灵顿铁路上运行成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汽车、飞机相继问世。1885年德国人本茨制成内
燃机为动力的汽车,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成第一架内燃机推动的双翼飞机。管道运输在20世纪50年代后,伴随石油和煤炭的大量输送而发展起来。
古代邮电业
古代的信息传送主要靠人力进行,用以传达军、政命令,设有邮驿。中世纪出现过私营邮递组织。17世纪后,英、法等国出现专门的邮政,同时为官为民通信服务。1840年英国人希尔提出发行邮票,采用均一邮资制,是近代邮政的开端。中国于1896年建立了近代邮政。
近代邮电业
近代邮电始于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的电报机。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
话。1895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和俄国人波波夫都发明了无线电报。这些发明具有划
时代的意义。20世纪50年代后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出现,形成大规模的现代化通
信。
二、汽车美学
汽车时尚
“汽车美学”的提出,以“美学”概念的界定为前提。美学史作为独立的学科,长期处于暧昧不明的状态。直至十九世纪末,鲍桑葵《美学史》的出版,才为西方美学史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美学是“艺术哲学”,还是朱光潜所称“文艺心理学”,无论如何,它提供了一座从哲学通向生活的桥梁。
就艺术的维数而言,雕塑是三维的,绘画是二维的,文字是一维的,而音乐是零
维的。汽车产品就形体而言,同雕塑一样,是“凝聚的光”,但汽车本身的运动特性,要求它能在自然的画面中穿梭,能用文字来表达数字的技术与张力,还要有动态的韵律美。汽车的美,可谓融合了各种艺术形式。如果哪天解决了尾气污染问题,也许汽车会成为地球上的绿生灵之一,真正融入到自然和生活中
去。电影《变形金刚》中的汽车人以威猛而富有人情味的守护者形象出现,是汽车人格化的最高体现。
美是一种共性,还是个性,是美学上争论颇多的问题。是否具有一种大家公认的,超越一切的美,放在汽车上,答案是肯定的。劳斯莱斯的高傲,奔驰的尊贵,宝马的活力,Mini Copper与甲壳虫的可爱,凌志的内敛,汽车品牌代表的文化符号,经过汽车厂商不懈的努力与市场残酷的选择,无疑已深入人心。汽车美的共性是高性价比,在此基础上才是独特的个性魅力。
中国的家庭车市场竞争最为激烈,利润也最为薄弱,但哪个厂家获得了“国民车”的广阔市场,也是赢得
了未来发展的先机。当年日本通产省制定了“国民车构想”:400公斤以下,时速100公里以上,乘坐4或2人并可以同时携带100公斤货物,发动机排量350——500毫升,行驶10万公里无大修的汽车。而德国“国民车”则是:汽车的最高速度要达到62英里/小时,每加仑汽油要能够行驶42英里,必须是风冷发动机,而且车内还要能够乘坐2个成年人和3个儿童。两者分别催生了丰田花冠和大众甲壳虫,“国民车”之美的内涵不言而喻。
汽车美学的境界,依印度哲学,可分为五种境界:一为“眷属”,即一般功用,能满足承载、运输的基本功能;二为“体用”,即技术的应用,包括操控、安全等技术的使用;三为“文字”,即能描述的美,包括动力性、舒适性等;四为“境界”,即不能用言语描述的境界,是“万里无云万里天,千江有水千江月”,也许只有很少的传奇汽车品牌才能做到;五为“实相”,即“道”的境地,以汽车这种应用型产品而言,也许是未来才能达到的概念车型了,无污染、自然、人性,简直就是家庭的一员。
佛家说六惑,“声、香、、味、触、法”,这是世俗之人不能脱离红尘的理由。对汽车美学而言,这恰恰是可以充分体现汽车之美的六个属性,分别对应“声音、嗅觉、外观、味觉、触觉、感受”。一辆性能良好的汽车,不是寂静无声的,而是带着流畅的操控与路感的回音,要是再配上奥迪R8才有的丹麦Bang & Olufsen
音响,就更理想了。现代汽车因塑料和人造革的大量应用,在“嗅觉”方面差强人意,而只有那种自然而
清醒的气息,才能获得美学的加分。至于“外观”,希腊的俊美还是禅的流畅,梵高的热烈用还是中国的水墨黑白,融合中体现出民族的鲜明,才是真正的美。
说到汽车的“味觉”,车既然不同于食物可以品尝,不妨反其道而行之,站在车的角度,从车“喝”的燃料讨论好了。从传统的汽油、柴油,或是用生物技术制成的这两者,还是醇类燃料、天然气、混合动力、氢动力、电力,乃至太阳能,总是排放越纯净、越自然越好。“一辆劳斯莱斯幻影的内饰需要450块切割好的皮革,相当于18块整张的小牛皮。”这样的精心取舍,自然能保证良好的“触觉”。而最终的
“感受”的就是品牌所充分体现的个性魅力了,法拉利红的欲望,宝马的澎湃,QQ 的可爱,用心才可以体会到。
当今汽车设计的趋势,已不局限于原来的专业人士,而是从其他设计领域来获
得灵感。意大利著名时装设计大师乔治·阿玛尼就为奔驰汽车设计了时尚的CLK敞篷跑车。早在大工业化时代开始不久,莫里斯就发起了“工艺与手工艺运动”,来反思由那些流水线带来的千篇一律的工业产品。从生产销售到营销,再到个性化定制,多元的社会里,个性的产品才拥有独特的魅力和市场。
“美学”的生命力,是追求一种永恒。如果中国的“汽车美学”意识到这点,
这也许是民族汽车产业蓬勃发展进入的新元年。我们说汽车是一种文化,绝非泛泛而谈诸如厕所文化之
类。而是指不同风格的汽车其实折射出不同国家不同区域
不同民族的文化。比如,汽车造型就很能体现文化差异。在世界汽车领域,当
然的两强欧系车和日系车的造型是差异化比较大的。欧系车一般紧凑、流畅、匀称、协调,而日系车则要显得前卫甚至怪异一些。而这,都可以从他们各自的美学文化中去寻原由。
我们知道,欧洲的文艺复兴时代开创了一种科学和人文的现代化思想。这其中,诞生了一种以文学、绘画和雕塑为代表的全新的审美观。从绘画来说,就是强调自然和谐的法则,强调人体比例协调法则,而所谓的黄金分割线以及黄金分割比例为最美理论就是从哪个时代诞生的。它几乎影响了整个世界。如果我们了解曾经风靡欧洲乃至世界的文艺复兴运动的话,当知道,关于艺术的美,一切在于协调,而人体是比例最为协调也因此是最美的。米开朗琪罗、罗丹等人的人体雕塑都体现了这样一种美学观念。其实,古希腊的雕像断臂维纳斯和掷铁饼者就已经能够证明这一观念在欧洲的历史渊源。那就是美在于协调。
如果从这一点看,我们就很容易理解欧洲汽车的造型特点了。诸如保时捷、宝马、奔驰、奥迪、宾利、大众、标致、雪铁龙、雷诺、菲亚特、沃尔沃等品牌,它们虽然风格各异,但都表现出对于车身各个部位之间比例协调的追求。而且,它们在
很多方面比如线条设计时都是以黄金分割线为最高准则的。而这也就是这些欧洲车大多美观大方的原因所在。比如,刚刚上市的世嘉的车身设计,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点。相关资料显示:世嘉前后三角窗与车身的折角刚好构成了两个相对的雪铁龙双人字标识。而将这两个标识的线条延长,它们正好在位于车身的黄金分割线上相交,从而使整个车身的比例达到0.168的黄金分割比例。这是多么独具匠心的车身造型设计呀。
至于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格的日系车,它的造型特点,同样可以从文化上寻根。也许大家想象不到,日本是漫画最为发达的国家,漫画对于日本的影响恐怕任何国家都难以企及。在日本,漫画不仅是小孩的启蒙教育方式,而且是成人的文化消遣途径。可以说,在日本恐怕很难出一个不看漫画的人,是漫画陪伴着日本一代一代人的成长。在日本,漫画是最发达的文化产业。而对于漫画,我们知道,它的整体意境是童稚的,造型是夸张的,线条是散漫的。也就是说,对于漫画而言,围绕主题的夸张是美的。甚至有研究认为,日本文化在某钟程度上具有漫画性,比如:将体重推向极致的相扑、将仪式的繁琐推向极致的茶道、将性格固定到极致的面具化舞台表演以及将享乐推向极致(吃喝玩乐)的和尚等等,都体现出一种漫画的极度夸张。这些,当然也会影响到日系车的造型。我们仔细观看日系车,会发现,它们几乎都是在围绕汽车的一个核心定位做着“漫画式的塑造”。比如丰田路霸,为突出它的宽大和强悍,它的线条并不流畅,而是发散式的,使其整个车身的效果有一种向外膨胀的视觉效果。而这样做的效果,宽大的效果是有了,但绝对不强悍,因为它的线条不紧凑不流畅。再比如飞度,它为了追求小车大空间,因
此把油箱改为中置,而且尽量压缩发动机舱的长度,这样就形成了整个车身的短鼻硕体造形,它根本不考虑前后的比例问题。再比如,8代雅阁的锐利的线条,由于它是在整个车身的柔和的线条中突显前脸和侧线的锐利,因此,整个锐利的感觉显得很不协调,形成了整体柔和的车身与前脸、侧线的反差。我相信,这都是漫画式审美观念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不妨拿同样具有漫画式夸张的甲壳虫和飞度比较。甲壳虫的夸张依然极为讲究车身比例协调和线条的流畅,因此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可爱和生动。而飞度由于车身比例反差很大,线条张扬,因此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前卫和怪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