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其他动物社会的分道扬镳,始于工具的使用和制造。学会使用工具,使人类不再弱小,在激烈的自然界竞争中得以生存。而学会制造工具,则使人类走上了迅猛发展的快车道,最终成为大自然的主宰。
    人类200多万年的进化史,就是一部工具制造的发展史。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巨大的进步,都离不开新的先进工具的创造。蒸汽机的发明改进,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内燃机和发电机的制造,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而计算机的应用则将人类带到了信息化的时代。
    如今,进入21世纪的人类社会,更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高速发展着。这是一个繁华的世纪,同时又是一个竞争尤其激烈的世纪。大国之间的博弈已不再单凭武力的威慑和征服,而是更多地依赖于经济和科技的竞争。而一个国家的竞争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制造业的发达程度。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大国重器已成为其大国博弈的重要砝码。
    首先,何谓大国重器。大国重器指的是一个国家所能独立研制和生产的大型工业机器装备。不同于一般的小型机器设备,它具有众多高科技含量,研制难度大,生产也很困难,但同时对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和其它相关行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大国重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和综合国力。
    纵观人类近代发展史,几乎所有大国的崛起都离不开大国重器的发展。18世纪,英国凭借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研制出了大量大型工业设备,使本国工业迅猛发展,经济实力大幅上涨,由此带来的是军事力量的强大。正是凭借着这些大国重器所生产出来的先进武器设备,英国打开了一个个落后国家的大门,征服了一个个民族,占领了一块块殖民地,由此建立了一个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日不落帝国,并带来了帝国200多年的繁荣。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凭借着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和内燃机方面的巨大成就,制造业迅猛发展,尤其是在大型机器装备上引领世界,着名的伯虏克大炮就是出自德国重型工业基地伯虏克。大国重器的发展带来德国经济的繁荣,由此使这个曾经诸侯林立的松散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成功超越英法,仅次于美国。而这也为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和工业基础。甚至在二战过后,这个几乎夷为废墟的国家,依然能
够依靠着长期积累下来的重工业基础迅速恢复元气。如今,这个曾经既为人类带来过伟大思想和先进技术,又给人类带来过重大伤害的国度,依然矗立在世界制造业的顶端,傲视全球。这些无疑要归功于德国对大国重器的高度重视和极其严谨的制造态度。
    再看看苏联和美国。一个是刚刚推翻腐朽落后的沙皇俄国,平定内乱,国内百废待兴,却凭借着四个五年计划,重工业实力快速发展,为后来战胜德国并与美国称霸世界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一个则是建国才200多年,毫无历史积奠,却依靠着 几次工业革命,大力发展工业和制造业,并一举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这些大国的成功没有一个离得开大国重器,因为它是国家经济发展的脊梁,是国家得以长久昌盛的技术保障。
    反观中国,清政府闭关锁国之后,长期的自我封闭,使中国在古代制造业上保持了两千年的优势后全面落后于西方。1838年战争,大英帝国用它的大国重器生产出来的坚船利炮打破了中国的国门,从此西方文明的长期入侵开始了。而中国也被迫掀开了100多年的屈辱近代史。尽管一些仁人志士奋起图强,开展了一系列革新运动,例如着名的洋务运动。虽然聊有成效。但是由于旧中国积贫积弱,没有任何重工业基础。因此所有的机器设备都是依靠
进口,中国的工业化自然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一直到新中国成立,这一落后现状依然没有得到明显改观。
    没有大国重器就没有发达的制造工业;没有发达的制造工业,就没有强大的国防和雄厚的综合国力;因而也就没有在国际社会中的大国地位。”弱国无外交“这是中国百年以来最真切的感受。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弱者是难以得到强者的同情的。只有如同鱼肉,任人宰割。这是以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为主导的西方世界观引领世界的必然结果。中国这个受到列强100多年的欺辱的国度对称感受最深。因此,当1949年新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就高瞻远瞩,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大力发展中国自己的大国重器。当时,有一句话很流行,就是”宁可中国人饿着肚子,也要建立起中国自己的重工业。“正是在这种强烈的发展意识的推动下,中国人前期依靠苏联的帮助,一步一步建立起了自己的重工业基础。在中国工业博物馆的展厅里,展示着新中国的一个个工业成就。从第一台拖拉机到第一辆国产汽车,从第一辆坦克到第一架飞机,新中国从无到有一步步建立起了自己的重工业。
    上个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开始恶化。苏联大批撤走了原来援助中国的专家,一度造成国力汽车
中国重工业的发展几乎停滞。但是后来在一些归国留学生的帮助和广大技术人员的不懈努力下,中国重工业的发展开始一步步摆脱对苏联的依赖。从的爆炸成功到的成功试验,再到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的成功发射。。。。。。中国只用了20多年的时间,就打下来西方国家用了一两百年打下的工业基础,基本上实现了一些重要机械的制造。
    改革开放之后,党中央在同志的正确领导下,将国家工作重心从政治斗争转向经济建设,也开始大规模进行制造业建设。下面是引自百度文库的一段资料:
    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实行改革开放总方针,机械工业率先解除了生产资料不是产品的束缚。同时开放价格,进行市场规则,企业体制的变化。所以装备制造业得以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机械工业利用开放的机遇,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与合资,对促进机械工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我们的电站设计全部引进国外技术,否则我们的发电设备制造业不会这么快发展,没有这个基础,我们是发展不起来的。吸收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资金不足的问题。近年来,由数字型转向质量效益型,优化结构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外资并购也受到了高度关注。我们要利用外资,不要被外资所利用。
尽管近年来我们的制造业有了很大发展,但是,我们的对外开放还要继续坚持,这就是说,机械工业依靠国家重大技术装备项目,始终抓住国产化这一核心,坚持引进、消化、吸收的路线,加强组织协调,实现在一些重要领域的发展。路线大家都知道,引进、消化、吸收,这段话关键的一句话,加强组织协调。
    这是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陆燕荪的一段话,从上面我们可以得知:中国近期机械制造工业的迅猛发展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好政策。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中国机械制造工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加上高考制度的恢复,像我们西安交大这样的着名工科大学为我国机械制造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大量技术人才的培养,对其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国制造业逐渐走上了一条产业化与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那么中国的大国重器到底是如何从无到有逐步成为现实的呢?
“我们制造,带来繁荣与成长;我们创造,走向自主和强大”这是大型纪录片《大国重器》的片头里的一句经典台词。它概括了新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真实历程;从一个毫无重工业基础的传统农业大国到一个工业强国。新中国正是从学习他人的经验开始一步步走上了自主创新的道路。建国初期是全面学习苏联,几乎所有的大型机器都是仿制苏联的;改革开放后随着与
西方的交流不断深入,中国逐渐向一些制造业大国如美国,德国学习。中国制造业以前长期落后于西方,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尖端人才的缺乏,因此中国向德国的一些大型制造业公司派出了众多技术人才前往学习。这些技术人才的学习心得加上对一些进口机械的拆装观察,使得中国人拥有了仿制一些国外先进装备的能力。以唐山公司的动车制造为例。30多年前的那场大地震使得这家公司丧失了大量的技术工人。而人才是赶超的基础。在车辆制造上已经大大落后于西方的情况下,这家公司7年前派出了580名技术工人前往德国学习先进的动车制造技术。而这580名员工的学习笔记后来了成为中国宝贵的动车制造技术档案。
如今,唐车公司正利用着这些学习到的技术制造着世界上最快的动车。也正是这些宝贵的技术,使得中国高铁迅速发展,并成功挤入世界市场。
    学习,模仿看似简单,但这是中国装备制造追赶世界的起点。就像当年日本学习模仿美国福特公司的生产技术,但最终创造出了后来足以和福特汽车相媲美的丰田汽车一样,中国人正发挥着自己得天独厚的学习模仿能力,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不断追赶着世界最先进的制造水平。
    然而,单凭模仿没有自主研制,则始终无法达到世界最先进水平。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曾说过:“如果中国不能把这些重大装备国产化,中国就不能称得上一个大国。”确实,大国重器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的脊梁,不能过多地依赖外国。但要实现大国重器的国产化,这就涉及到自主创新。在这一方面,徐工集团做出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