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
杜学文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重视文化的力量,充分发挥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是对我们党八十年实践的深刻总结,是我们党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保持活力的具体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光辉理论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没有就文化生产力进行过专门的集中论述,但他们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和批判中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文化生产力这一概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曾谈到,“在异化范围内活动的人们”,可以把“普遍存在”、“普遍运动”本身“看成是工业的一个特殊部分”。在这里,“具有抽象普遍本质的历史”的“普遍存在”和“普遍运动”指的是“如政治、艺术和文学等等”。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文化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性”存在和运动的现象,是工业化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马克思还明确指出,“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形态,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同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又提出了“精神生产”这一概念,认为精神生产是人类全部社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物质生产相对应,精神生产是第二性和被决定的。但是精神生产还有其相对独立性和对物质生产的反作用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这些论述为我们重视和研究文化生产力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事实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文化的作用表现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经济一体化的历史潮流面前,重视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作为生产力的构成要求,在很大的程度上都体现了对文化的要求。就劳动者而言,用什么样的观念来指导劳动,自身的认知水平和劳动能力等都与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而劳动者使用的劳动工具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问题。劳动对象的改变,从其实质的意义上来讲,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所以,社会生产力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文化问题。我们谈文化,主要就是要研究文化在什么样的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在一定的条件下,文化形态的先进与否决定了生产力发展与变化的方向。文化生产力作为社会生产力的一种特殊形态,既有其独立性,又作为生产力的重要构成因素,对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

  首先,文化观念对社会生产具有重要的有时甚至是根本的决定作用。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在通常的情况下并不直接介入具体的社会生产。但在这种“劳动”之上,却间接地体现出文化的作用。比如农民用什么来种地,种什么地就受制于“观念”的制约。由于“劳动观念”的不同,决定了劳动者发展程度的不同。自给自足式的劳动把满足自我需要作为最终目标,发展就变得可有可无。而从实现市场价值出发,就要追求市场交换的实现和利润的最大化,从而使发展成为最终目标。这种“劳动观念”的区别对生产的发展和推动作用显然是不同的。就文化观念对社会生产的影响来说,除了这种与劳动有较为密切的关系的“文化观念”外,还有更为抽象的“观念”存在。这些“文化观念”与具体的劳动生产保持了更为“遥远”的距离,甚至被人们认为是“纯粹的文化”,但实际上却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认知自然和社会的方式,从而间接地,但是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比较典型的例子即是文言文和白话文的论争。正是由于在上世纪之初实现了由文言文向白话文的转换,才使我们有了与现代科学技术对话的可能,培养了我们接受现代科学技术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由于语言表达从传统的凭感觉、意象出发向追求准确、科学的转变,由于白话文承认了引车卖浆者的文化权利,提高了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才使现代化的实现成为可能。

  其次,由于社会生产中先进文化因素的介入,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马克思主义者从来都非常重视和强调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更是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现实生活中,因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引发的革命更是不胜枚举。但是,由于文化附加值的存在提高了劳动产品在市场实现其价值的可能性,提高了商品的经济含量,从而加快了发展的步伐,这一事实却仍然有许多人没有认识到。也就是说,具有相同使用价值和技术质量的商品,其经济含量不仅可能由于使用价值的改变和技术质量的不同而提高,而且由于其附加的文化含量的不同而提高。越是有高品质文化附加值的商品,就越可能拥有较高的经济含量,其实现的经济价值就越大。在更多的情况下,文化已经升华为一种“符号”。是否拥有文化符号,拥有什么品格的文化符号,不再仅仅是一个文化问题,而是一个生产的问题,或者说经济的问题。

  再次,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本身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文化的价值,不仅仅表现在意识形态方面,还非常突出地表现在经济方面。文化作为一种产业,其经济意义和对社会生产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电子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实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大,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产生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因文化产业而形成的发展活力越来越明显。在许多情况下,文化的发展不仅自身创造了雄厚的经济效益,而且成为带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原动力。如遭受亚洲金融危机重创的韩国认定文化是21世纪最重要的产业之一,甚至认为21世纪是用文化建设新时代的世纪。基于这样的战略思考,韩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用文化产业来带动和推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成为公认的文化产品出口大国,实现了经济的再崛起。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条件下,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必须高度重视文化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文化对社会生产的巨大推动作用,必须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不断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增强文化的竞争力发展力,为提升综合国力,开创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做出积极的贡献。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2006-12-28 19:50:13 南方网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的这句提纲挈领的战略性论断,科学地揭示了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但是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的竞争,而且是文化力量的竞争。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和渗透,既是综合国力竞争的一种基本现实,又是各国捍卫和实现其国家利益的一个重大战略。文化越来越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
  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明确将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相提并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并驾齐驱,共同构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三大板块。这表明,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三足鼎立的新格局得到进一步全面的认同。这种认同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对于我国的文化发展将是一个很大的推进。
  在20世纪60年代,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的关系,表现为政治为主,经济、文化为辅的态势,文化处于从属、附属的位置。改革开放后,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地位突出,文化地位仍然不很突出。十五大提出经济、政治、文化三者共同发展,这在建国以来还是第一次。十六大进一步强调文化的突出地位和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把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的一个重要架构,意义重大。此前,在国际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执政党把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自己的立国之本之一。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
  发展先进文化的层次很多,有精神层面的问题,有相应制度层面的问题,也有文化力方面的问题,还有与经济密切结合的文化生产力的问题。最能体现文化生产力的是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最显著特便是文化的经济化和经济的文化化,以及由之产生的文化经济一体趋势。
国力汽车
  我们现在的文化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已直接进入了市场,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大量的文化现象以一种经济的方式、产业的形态呈现出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基本的物质需要满足的基础上,全社会正表现出日益高涨和精神文化需求。这种需求规模巨大,多层次多方位,一轮接一轮的文化时尚喻示了文化需求的快节奏转换。我们的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乃至现在的四产和五产转化,产业发展越来越下游化了,人们的生活将日趋精神化、心理化、人文化、艺术化。面对这一趋势,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文化的经济功能和经济的文化含量。
  今天,文化产业已一跃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美国的影视业在创汇方面堪与航天、航空和现代电子业势均力敌。日本和韩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才先后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短短几年内即见成果,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其救国良方。日本的动画、游戏和传统的汽车、电子等产业并驾齐驱。我国虽然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文化方面的规划,文化产业的意识几乎和欧洲同步,但效果却并不明显。最主要的是观念的、体制上的问题没有解决。

  走进精神经济时代是当代经济发展的趋势
  超越物质经济,走向精神经济时代。这不是针对现实的论断,而是面对未来的预言。
  十六大报告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传递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共产党宣言》最早提出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此后,马克思、恩格斯分别提出了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
  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趋势相对应,未来经济也将走向全经济总体经济。全经济并不意味着泛经济率和经济决定论,而是解放和发展人性的、以人为本的人性经济。人的精神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显著的标志,而走向精神经济时代,也是当代经济发展的最显著的趋势。
  以前的产业分类都还是立足于物质经济的分类,是在物质经济内部的不断升级。我们要走出传统的物质经济单个层面,要超越三种产业分类的理论,超越托夫勒三次浪潮的理论。文化经济、内容经济、娱乐经济、体验经济等的兴起,都是精神经济崛起的先兆。
(编辑:莫凡)
文化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文化软实力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
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民族凝聚力是文化软实力的主要表现。民族凝聚力来源于社会成员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和谐文化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背景和文化支撑。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要积极建设和谐文化,推动形成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斗的持久动力。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是要坚持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就是要大胆吸收借鉴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以利于我们的文化建设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本质特征。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认真审视我国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在时代的高起点上大力推进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技术手段的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使我国的文化创新事业,始终保持着新鲜和活力。
  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还必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推动的成果,文化产业生产的产品,都是文化软实力的物质载体。在很大程度上,文化产品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文化软实力作用的发挥。要按照十七大报告要求,开拓思路,拓宽视野,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不断提高我国文化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1)文化对经济、政治有反作用,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发展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
(2)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
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发展文化有利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3)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发展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