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清溪
(原化工部橡胶司,北京 100013)
摘要:讲述了从1949年建国至2009年这60年我国轮胎工业的发展历程。1949年时我国仅有桦林橡胶厂、青岛橡胶二厂、上海大中华橡胶厂、上海正泰橡胶厂4家工厂;1950年开始生产军需用品;一五时期开始组建科研单位;1965年中国橡胶工业公司作为“工业托拉斯”试运行,虽中道夭折,但成效喜人;1950~1990年打了4次轮胎质量仗;1958~2007年进行了5次大的攻克子午线轮胎生产工业化活动。1996年开始我国轮胎工业全面转入市场经济,国有企业体制改革进行中;2000年起,轮胎企业全部改为公司制,民营企业异军突起;80年代后期,外资企业逐步进入我国市场;目前已形成国有、民营、外资三足鼎立的多元化、国际化发展格局。面对我国轮胎工业60年的腾飞发展,也应看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做到深谋远虑,精卫填海。
关键词:轮胎工业;子午线轮胎;斜交胎;企业;质量;管理;技术;改革;国有;民营;外资
中图分类号:TQ336.1 文章编号:1009-797X(2009)11-0001-07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797X.2009.11.001
作者简介:于清溪,男,教授级高工,原化工部橡胶司副司长。
收稿日期:2009-07-20
60年前的1949年,当时只有4家轮胎企业,仅能生产3种规格的汽车轮胎和马车轮胎,年产量不过2.6万条。不但远远落后于西方工业发达
国家,甚至也不如一些发展中的大国,在国际上根本排不上名次。
60年后的今天,2008年全国生产汽车轮胎已达3.50亿条,品种规格超过了3 000种以上。其中,新结构的子午线轮胎达到了2.63亿条,占到74%,乘用轮胎接近100%、载重轮胎也有近一半实现了子午化。汽车轮胎产量从2007年起已连续2年位居全球之首,全钢载重子午胎生产占到全球的40%以上,傲然屹立世界,成就辉煌。
如果包括工业轮胎、农业轮胎和摩托车轮
胎等在内,实际上我国机动车轮胎的生产已在5.50亿条之上,占世界16亿条的1/3。再加上
编者按: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华诞,也是中国轮胎工业发展壮大的60周年。60年来,我国轮胎工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经过几代人坚韧不拔的艰辛努力和顽强拼搏,胜利实现了从轮胎弱国走进世界轮胎工业大国的梦想。为了纪念这个特别的日子,本刊特邀请业内专家于清溪先生,为本刊撰写此文。让我们一同来翻开历史的画卷,借鉴前辈的经验,共创美好的未来!
教授级高工 于清溪
占全球量70%的轻骑摩托和电动车胎(1.32亿条),占全球80%的自行车胎和力车胎(6.09亿条),我国大小轮胎的年产量已达13亿条之多,堪称名副其实的轮胎大国和王国。
回顾中国轮胎工业60年的腾飞发展,走过了一段历尽艰辛,披荆斩棘,前赴后继,极不平凡,令人难忘的道路。
1四大家族企业的兴起
1949年建国初期,全国能生产轮胎的企业只有国营第一、二两个轮胎厂和上海大中华、正泰两家私营橡胶厂,4家的总共年产能力不过14万条。几十年来,就是以这4家轮胎企业为基础起家,扩展出一个又一个新的轮胎厂,遍布全国各地,为数已达600家以上。4个老厂被誉为“四大家族企业”,它们经过改扩建、技术改造、一分为几外迁扩散、经贸援外、老厂支援新厂、行业攻关会战以及组织企业联营等蜚声业界,享有盛誉,在行业舞台上活跃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为我国轮胎工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是桦林橡胶厂,建于1938年。当时称为东北橡胶公司沈阳橡胶一厂,年产轮胎能力5万条,系国内唯一一家专业轮胎生产厂。1950年3月,关心国家汽车工业体系的建设,曾专门前往亲临视察。同年底,由于抗美援朝迁至牡丹江,与同迁的沈阳橡胶二厂和辽阳橡胶九厂合并,改称国营第一橡胶厂(牡丹江),规模扩至年产10万条。1952年轮胎产量达到17.3万条,居全国之首。1955年为一汽配套,规模扩至60万条,1980年达到年产100万条的水平。
1986年,该厂成为全国第一家从国外引进年产10万条载重子午胎生产线的厂家。1989年投产之后,经过消化吸收,技术扩散到全国各地。2000年起改制股票上市,不久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企业倒闭破产,为
佳通(新加坡)轮胎有限公司收购。然而,它的桃李已满天下,由其支援并将工程大胎全部迁入的河南轮胎厂,现风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年销售额已达61亿元,成为轮胎行业前8名的大企业集团。子午胎技术对外转让和工厂技术人员外出工作,为山东等地一大批子午胎企业起飞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二是青岛橡胶二厂,建于1933年。当时名为齐鲁公司青岛橡胶厂,后为山东橡胶总厂,轮胎年产能力5万条。1952年将自行车胎、胶带、胶鞋等产品剥离出去,改称国营第二橡胶厂(青岛)。而后,第一家改扩建为年产60万条的专业轮胎厂,1958年同国营第一橡胶厂一起下放地方,改称青岛橡胶二厂,1980年产量达到98万条。
1965年一分为二搬迁宁夏,建成银川橡胶厂(年产30万条),1969年再次部分搬迁建设了泰山轮胎厂(年产10万条)。同年,还支援建设湖北东风轮胎厂(100万条)。现这3个企业都已成为行业骨干厂。银川橡胶厂产能已达600万条,为佳通轮胎(中国)有限公司的重要一员。湖北东风轮胎厂年产400万条,系双星轮胎集团的主力工厂。青岛橡胶工厂在90年代后期改制为黄海橡胶有限公司,而后划入中国化工集团。
三是上海大中华橡胶厂,建于1928年,1934年开始生产轮胎。当时,在总厂内生产胶鞋和轮胎,轮胎产能为3万条。1954年合营后胶鞋迁出,形成年产规模10万条的专业轮胎厂。1956年实行技术改造,能力
增至50万条。1965年一分为二内迁贵阳,建立贵州轮胎厂(30万条)。1970年生产规模又达到60万条,1980年产量达85万条。
1990年,大中华与正泰两厂强强联合,组建上海轮胎橡胶集团公司,1992年实行股份制向国内外发行股票。2000年,有70年历史的生产厂区改造变为城区公园,设备、人员迁至正泰分厂成为大正橡胶厂的一部分。2002年,上海轮胎集团的原大中华橡胶厂的载重轮胎(子午胎)厂为主,改称上海双钱轮胎股份有限公司有限公司,以74亿元的年销售额进入轮胎行业前10名行列。内迁后组建的贵州轮胎厂,改为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也以年销售额43亿元股票上市,成为轮胎行业前10名大企业之一。
四是上海正泰橡胶厂,建于1927年,1946
年开始生产轮胎,年产1万条。1954年将胶鞋生产部分迁出成为年产5万条的轮胎专业厂,以后几经扩大,1970年达到100万条,1980年时最高产量达到150万条,成为全国最大轮胎企业。2000年因修建城内公路,厂区大部被占用而停产。2001年新建的年产140万条乘用(子午胎)轮胎厂与法国米其林合资设立上海米其林回力轮胎有限公司,“回力”品牌也为其收购,正泰的名称从此在行业消失。
正泰橡胶厂不仅在技术上于70年代支援了东风轮胎厂,1980年支援过杭州橡胶厂,而且于1986年在行
业内率先组织企业联营,有18个企业参加,成立回力橡胶联营公司,简称回力集团,轮胎产量占全国的18%。
在正泰组织企业松散联营的引领下,1987年一年之内,有上海大中华橡胶厂成立了大中华橡胶联合公司(简称双钱集团),35个企业参加,产量占全国20%;中北橡胶集团由桦林橡胶厂为主导厂和北京橡胶工业研究院参与,有19个企业组成,产量占23%;黄海橡胶联合公司以青岛橡胶二厂为龙头,23个企业参加,产量占13%;湖北东风轮胎厂联合28个企业组成东风橡胶工业联营公司,产量占12%。
总计,由四大家族企业和东风轮胎厂组建的五大轮胎企业集团,集中了国内122家轮胎企业,企业数量占到全国的50%,产量占到全国的86%。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前期,联营企业集团备受关注,十分活跃,风光一时。之后,随着五大企业的沉沦,国有企业的改制,辉煌一时的联营随成昔日黄花。
2始建军工生产基地
1950年抗美援朝,轮胎生产转入战时轨道。四大轮胎企业的产品由民用转为军需,大批支援前线。1951年轮胎日产量,国营一厂升至400条,国营工厂突破300条,大中华达到200条,正泰也在50条之上。1952年,全国轮胎生产量在增产节约的浪潮中一举增至42万条,远远超过了解放前的水平,为1948年4万条的10倍以上。
1951年,国营一厂最早开始研制火炮和坦克轮胎,并修补和试产出一批火炮轮胎运往前线。1952年专门建立起年产3万条的火炮、坦克和工程大胎车间,以事军工轮胎生产。1969年,该车间全部搬迁到河南轮胎厂,而后又扩散到重庆、济南等地。同年,国营工厂着手研发飞机轮胎,当年拿出样胎送去试飞。1952年建成年产3万条的飞机轮胎(轰炸机、运输机用)车间,一直连续生产到1965年全部搬迁到银川橡胶厂,与国营第三橡胶厂(沈阳)的部分搬迁设备和人员合并,组成飞机轮胎车间生产至今。
同一时期,国营三厂研制成功歼击机轮胎,1952年决定将其自行车胎的生产设备全部迁出,改建为年产10万条的航空轮胎专业生产厂,成为我国航胎的主要生产基地。除在1965年有1/3的设备人员迁往银川之外,1969年又部分搬迁支援新建的桂林轮胎厂,成立飞机轮胎车间。以该厂试验室为基地移地组建的沈阳橡胶工业公司轮胎研究所,于1974年迁往桂林成立了曙光橡胶工业研究所,成为我国唯一的特种轮胎科研生产基地。
在随后的岁月中,国营一厂、二厂、上海正泰和湖北东风轮胎厂还成为军用越野车的轮胎定点生产供应企业。重庆轮胎厂和上海大中华厂各自被指定为火炮和飞机轮胎战备动员生产点。这些承担军工任务的企业,在军转民之后有的转为生产工程轮胎,有的为民航生产飞机轮胎和承担轮胎修补等业务。
3以老带新增强实力
1953年~1965年国家进入一五、二五建设和三年调整时期。轮胎工业除了胜利地组建完成国营第一、二
、三橡胶厂的扩改建之外,还重点改建了国营第七橡胶厂(沈阳),由胶鞋改产为轮胎、摩托车胎,年产规模10万条,厂名改为沈阳市轮胎厂。1965年搬迁到朝阳扩大至30万条,成为朝阳橡胶厂、辽宁轮胎厂。1969年部分搬迁到昆阳,建设年产30万条的云南轮胎厂。在朝阳的辽宁轮胎厂继续扩大,又一分为三,总生产规模达到200万条。1990年代后期改制之后,名称又改为朝阳轮胎厂、浪
马轮胎股份有限公司。
轻工业部1953年开始成立轮胎新厂筹备外,造址几年,1956年转由化工部最终定在重庆,决定新建年产规模30万条的四川轮胎厂,并将改扩建东北各橡胶厂的基建队伍大部调去参战。1958年中改为简易投产,经过3年调整整顿形成了年产10万条能力。以后几经填平补齐,成为具有30万条生产能力的重庆轮胎厂。1994年进入中策橡胶,2001年为佳通轮胎集团收购。
1964年开始在焦作新建河南轮胎厂,规模定为50万条。由于采用新式设备快速密炼机、轮胎定型硫化机等造成投资超出过多,规模缩到30万条。但由于设备无法达标,1969年借助国营一厂迁来的工程大胎设备简易投产。以后经过长达10年之久的设备技术改造,从定点为二汽配套轮胎开始,生产逐步发展扩大。后以企业改制、股票上市为契机,成为行业10强之一。现河南风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的工程大胎产能已位居全国之首。
1951和1952年,还有以生产自行车胎为主的上海中南橡胶厂和以自行车胎为重点的天津第二橡胶厂也开
始扩大生产轮胎。中南橡胶厂1940年建于重庆,主要生产胶鞋,1945年来沪购厂生产自行车胎进而扩至轮胎,1954年改为专业力车胎企业,轮胎设备和人员分迁到大中华和正泰两个轮胎厂。
天津第二橡胶厂建于1934年,生产自行车。50年代初叶,作为地方国营企业前往国营第一橡胶厂学习并借鉴第九橡胶厂(天津)的轮胎生产经验而开始了轮胎生产生涯。企业由此改名为天津轮胎厂,主要以农机轮胎为主,规模从5万~10万条到移地新建达到50万条水平。60年代技术支援过山西轮胎厂。2000年并入天津国际联合轮胎有限公司。
到1957年时,全国轮胎企业已由原来4家增至7家,轮胎年产量也倍增至88万条。1962年轮胎企业进一步发展到10家,产量达到128万条,二五较一五时期增长50%。不仅企业已初具规模和产量可以满足国内需要,而且从1952年起即已开始出口。到1962年出口达到21万条,占到生产量的16.4%。进口由16万条减为8万条。轮胎工业开始奠定了产业化基础。
4建立科研设计和教育基地
一五时期,对于百废待兴的轮胎工业尤感科研基础先行的重要,1955年当时的轻工业部橡胶工业管理局,下决心将国家第九橡胶厂(天津)(生产轮胎企业)改为科研单位,成立天津橡胶工业研究所。办公室作为试验室,工厂成为中间试验车间。人员从橡胶局技术室、轻工业试验所和从国营第一、二、五厂四面八方抽调组成。
从1956~1959的四年时间里,研究所结合国内轮胎工业的现状,跟踪世界轮胎发展新动向,开展了一系列轮胎新产品、新原材料和新工艺的开发研究。最早生产出30 t矿车用大型工程轮胎,试产了人造丝轮胎,探索了乳胶木质素轮胎、活胎面轮胎、钢丝轮胎等新产品,为轮胎企业扩大发展开拓新品种提供了途径。
在此之前的1954年,还把恢复和一五时期为东北各橡胶厂进行扩改建的基建队伍和橡胶设备设计人员集中起来,在北京成立设计公司,形成一支专业的设计力量。1959年为使科研与设计结合形成合力,将天津所迁至北京与设计公司合并组成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1966年研究与设计又重新分开,各自成为研究院和设计院。1970年设计院又一分为二分成立北京院和桂林院。北京两院在战备中搬迁到湖北又与东风轮胎厂合并,1972年回京再行组成研究设计院。现在的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和桂林化学工程公司(桂林橡胶工业设计研究院)都已是行业骨干科研设计单位。
为解决企业技术人员短缺,国家在1951年于广州的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设置了橡胶工艺专业,培养高级橡胶加工技术人才。同年,在沈阳成立橡胶工业学校培训初级和中级技术人才。1956年搬迁到青岛扩大招生,1958年升格为山东化工学院,以后继续扩展为青岛化工学院,后成为现今的青岛科技大学。1958年北京化工学院(现北京化工大学)设置了橡胶机械专业。几十年来,这几个院校
已先后培养了近万名橡胶技术人员,成为行业的技术力量来源地。同时,它们在产学研结合上也走出一条新路,成立了各类科技型的公司企业,为提高行业技术水平贡献出很大力量。
5 试行工业托拉斯
1956年,国家成立化学工业部。重工业部的化工局和轻工业部的橡胶局、医药局进入,成为其组成部分。1958年中央直属管理的轮胎企业全部下放地方,橡胶工业管理局也随之撤销。1964年又对管理橡胶行业的橡胶司进行改革,由行政管理部门改为经济统一的实体企业,即“工业托拉斯”体制。1965年,中国橡胶工业公司作为全国10大托拉斯试点企业开始运行。
中国橡胶工业公司上收103个企业(其中轮胎企业12家)占全国257个企业的48%;职工7.56万人,占全国12.6万人的60%;工业总产值为17.9亿元,占全国29亿元的78%。下设上海、天津、青岛、广州和重庆5个分公司,北京、贵州、广西3个总厂和10个直属厂及7个研究设计院所。在当时,已成为可同美国固特异、费尔斯通、古德利奇、尤尼劳尔和通用五大轮胎橡胶公司以及英国邓禄普轮胎橡胶公司相提并论的大企业集团。
中国橡胶工业托拉斯到1968年解散,虽然前后仅存在不到4年的时间,但对我国轮胎工业的影响甚大,做了大量的改革性和开拓性的工作,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
一是实行集中统一领导和分级负责管理。大权集中,小权分散;集中上来,服务下去。克服了过去用行政手段管理企业的弊端,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办事效率。
二是调整企业厂点,实行专业化生产。减并同质生产的企业,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合理工业布局,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生产效率,轮胎企业全部达到了专业生产的程度。
三是加强企业管理,改进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精简人员,合并科室,减少层次。建立分片包干制度,服务到基层,责任到班组,工作到一线。设法处理好科室与车间、干部与众、生产与后勤保障的关系,集中精力一切为了生产。
四是组织轮胎会战,开展技术攻关,提高工艺装备水平。对制约轮胎质量的高耐磨硬质炭黑率先攻关,一举投入正式生产。轮胎包边成型机、轮胎定型硫化机与影响轮胎质量的设备也接着一个又一个地攻关成功。轮胎行驶里程一下提高20%。
五是建立新的橡胶工业基地,扩大橡胶工业生产能力。建成国内第1家现代化的河南轮胎厂,成功地一分为二搬迁了青岛橡胶二厂、沈阳橡胶三厂和上海大中华橡胶厂的轮胎设备和人员,形成了银川、贵阳和桂林3个新的轮胎生产基地。
六是加强科研设计机构建设,提高行业技术水平。科研院所从接收时的7家扩增到14家。开始形成北院(北京)研究地面轮胎和南院(桂林曙光)研究特种轮胎,分工合作,相互呼应的格局。
橡胶托拉斯尽管在当时的大环境下中道夭折并且再也未能恢复,但在行业中留下的一段暂短的闪光历史,令人印象深刻,使人怀念不止。
6四次攻打轮胎质量提高稳定和翻身升级仗
从1950~1990年,轮胎工业打了长达40年的产品质量仗。多年来,质量已成为轮胎工业发展的制约瓶颈,久攻难下的顽固堡垒。
6.1一打质量仗
恢复时期,轮胎的生产质量很低。社会平均行驶里程,1950年仅为1.20万k m,1951年1.34万k m,1952年1.62万k m。虽然逐年有所提高,但出现了轮胎在库房存放两年即出现裂口在东北日报上暴光和新轮胎一试验即爆破造成机毁人亡震动中央领导的两大重大质量事件。因此,在1952年底,轻工业部橡胶工业管理局一成立即首抓产品质量,向各橡胶厂发出了“坚决向忽视产品质量的现象作斗争”的紧急通知。
组织机构上橡胶局专门成立了技术室,集
中从国外归来的橡胶专家和国内橡胶界知名人士多人,集中力量抓轮胎生产质量。制订轮胎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和原材料使用技术条件,审查修改和统一各厂的轮胎工艺规程、操作指南,要求各厂全面彻底贯
彻执行。
在工作管理上,认真开展“三破三立”,普遍执行“标查设料工管”六字工作法,即从产品标准、质量检查、技术设计、原材料质量、精工作细作和企业工艺管理上,全方位加强和确保轮胎质量。把产品质量放在企业活动的首位,实行各科责任制。
要求工厂实行总工程师制,建立中心试验室、技术科和检验科,确立企业领导一把手亲抓质量的体制。设备要保证生产质量正常运行并推行分段炼胶、升温硫化等新的工艺。
通过上述一系列技术和管理措施的实施,轮胎质量事故大为下降,轮胎行驶里程节节攀升。1953年为1.95万km,到1957年上升为4.09万km,1960年达到6.09万km。
6.2二打质量仗
1958~1962年由于中央企业下放,地方新轮胎厂增多,后的规章制度废驰、疏于管理等诸多原因,全国轮胎质量又开始大幅下滑。1961年轮胎行驶里程降为4.87万km,1962年为4.85万k m。在此紧要关头,化工部橡胶司向全行业发出了“以质量胜数量,以节约求增产”的号召,力促重视轮胎质量,坚决制止质量下滑的现象,把质量搞上去。
1959年制订出“全国橡胶工业技术发展纲要”,明确质量为企业的生命,确立质量第一的观念。1962年根
据中央八字方针整顿企业的精神,又下达了《橡胶工业质量管理条例》。同时,坚持从1956年即开始的轮胎定点统一试验评比制度,试验厂家由原来的4家轮胎企业到1960年扩大到7家。
七大轮胎厂牌1960年与1962年对比,红旗(桦林)为3.74万和2.37万k m,新中国(青岛)为5.95万和4.14万k m,和平(沈阳)为5.01万和4.50万k m,长征(朝阳)4.94万和2.83万k m,双钱(上海)为4.40万和4.31万k m,回力(上海)为4.91万和4.31万k m,解放(天津)为4.07万和2.45万k m。同一厂牌下降了10%~40%,不同厂牌之间最大相差50%以上。接着,又把开元(安徽)、朝阳(杭州)和英雄(南昌)等几家新厂也明确吸纳进来扩大试验,进行对比和技术交流。到1964年全国行驶里程达到5.92万km,七大厂牌均已超过7.1万~8.7万km。
1964年,化工部橡胶司转为中国橡胶工业公司,紧接着又展开了由总经理亲自挂帅的全行业轮胎大会战,从轮胎工艺问责到原材料定点,从老设备造改到新装备研发,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轮胎质量攻关浪潮,历时长达两年,投入的技术力量先后多达100余人。1965年七大轮胎厂牌的行驶均已明显提高,最低为8.4万km,最高达到10.5万km的新水平。
6.3三打质量仗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轮胎企业连遭冲击,好不容易打上来的轮胎质量又再次下降。1968年七大厂家已低到6万~8万k m,一大批新上的轮胎厂质量更低。到1972年几大名牌轮胎仍在7~8万k m的低水平下
徘徊。燃化部橡胶小组在危难之时和极为困难的环境下,以试制优质胎为突破口,抑制全国轮胎质量不断下降的局面,推进重点企业轮胎质量力保稳定提高的工作。
1974年举办轮胎结构和配方学习班,举全行业之力,集中主要企业和研究院所的技术力量,讨论制订出《轮胎结构设计原则》、《轮胎配方设计原则》和优质轮胎试制方案。经过在桦林橡胶厂的两轮试验,取得成功后在重点企业中推广,收到很好效果。
为了进一步加强工艺管理,还在生产较为正常的几大企业先后组织了5次现场观摩学习,集中各厂的工艺特点、优点和长处,举办了5次工艺学习班,讨论制订出各工序、工艺控制和操作要点,简称轮胎工艺59条,还有轮胎断面分析控制点等文件一并在全行业推广,起到立杆见影的作用。
另外,在原材料方面从1970~1976年组织生产使用顺丁、丁苯、丁基等合成橡胶,尼龙风神轮胎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