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 •内燃机与配件汽车机械零件失效问题与交通事故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岳媛媛
(浙江科贸职业技术学院,金华321019)
摘要:近些年来,城乡生活水准都在迅速提高,与之相应的汽车保有量也在迅猛增加。汽车给人们日常出行增加了便利,然而也隐 藏着交通事故威胁。通过观察近些年来的报道可知,如果汽车内部的机械零件突然失效那么将会导致突发性的交通事故,威胁生命并 且损失财产。由此可见,交通事故与汽车零件失效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二者具备了深层因果联系。对于交通事故与汽车机械零部件 失效之间的深层联系进行探究,有助于明确二者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探求减少和杜绝汽车交通事故的可行措施。
关键词:汽车机械零件失效;交通事故;相关性
0引言
在各个年度内,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比例都是较高 的,这种现象亟待引发更多重视。从基本原因上看,各地区 频发的交通事故来源于很多因素,例如不良驾驶、欠缺安 全通行意识或其他的要素。在这些要素中,由于汽车零部 件失效造成的道路事故占有重要部分。汽车经过长期行 驶,车体内部的某些零部件通常就会失效,典型的机械零 件失效就是刹车失灵[|]。受到零部件失效的影响,驾驶员将 会无法控制汽车刹
车以及其他系统,由此也酿成了道路事 故。因此可以得知,防控交通事故的基本前提应当在于杜 绝汽车行驶中的零部件失效,在最大限度内防控机械零件 失效引发的道路事故,从而保障汽车行驶中的良好状态。
1交通事故与汽车零件失效的内在联系
从工业生产角度来讲,各种类型的机械零部件在具体 运行时都有可能发生失效,零件失效现象影响了工业设备 的正常运转,情况严重时还容易导致故障。在汽车行驶中,零部件故障尤其会带来较明显的影响,典型后果就是导致 道路事故。机械零部件一旦失效,汽车就无法再维持正常 行驶,突然失灵的汽车将会与路面上的其他车辆或者行人 相撞,酿成较严重的人身伤害。从现阶段的研究现状来看,多数学者仍然对大型交通工具内部的零件失效给予了较 多关注,然而普遍忽视了汽车内部零部件失效带来的灾难 现象[2]。
从目前来看,交通事故仍频繁存在于各地区的道路 交通中,交通事故造成的伤亡是不容忽视的。实际上,汽 车零部件的某些隐患与缺陷通常是较隐蔽的,因此相关 人员很容易对其持有忽视态度。然而,正是由于这些细微 处的零件安全隐患不断积累,才会酿成突发性的道路事 故,造成悲惨的事故后果。例如刹车失灵,这种不良现象 通常根源于驾驶人员对于刹车零部件的忽视。由此可见,道路事故与机械零件失灵之间具有密切联系,二者的相 关性十分明显。
2机械零件失效的根源
首先是地形影响。很多地区地形并不平坦,尤其是山 区地带。汽车行驶于山区时,通常会受到崎岖地形影响。因此相比于城市道路,山区道路更容易直接导致机械零部件
作者简介:岳媛媛(1979-),女,吉林长春人,教师,主要从事汽车 营销、汽车检测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教学工作。发生失效现象,威胁汽车安全[3]。统计数据可以表明:现阶 段40%或更多的道路事故都发生于山区,其中很大部分就 来源于山路地形对于汽车零部件的磨损。这是因为,行驶 在弯曲道路上的汽车通常需要频繁换挡或者进行制动操 作,这种情况下的汽车将会快速陷于疲劳,同时也很有可 能加剧轮胎磨损。受到路面颠簸或地形变化的不良影响,汽车的行驶年限也会被缩短。
其次是汽车维修的影响。现阶段很多负责汽车维修的 人员并不具备优良素质,欠缺专门性的培训。因此,这部分 人员多数并不具备汽车维修的资质。这种情况下,维修人 员通常就会忽视某些汽车零部件的细微隐患,无法及时判 断隐患并且进行修复。尤其是小规模的汽车零部件修理 厂,这些修理厂内部的汽车修理人员通常凭借直觉来判断 零部件故障,实质上,单纯凭借经验来判断汽车内部的某 些故障也会影响到汽车修理的实效性。由于修理人员忽视 了某些细小隐患,以至于酿成道路交通事故。
再次是职业道德影响。从汽车修理行业的现状来看,部分汽车修理人员并不具备专业资质,同时也有某些人员 欠缺最根本的职业道德。为了谋求利润,某些人员不惜损 伤汽车的性能,把合格的零部件替换
为劣质机械部件,这样做无异于埋下了道路事故的最大隐患[4]。目前道路上很 多的恶性事故都根源于修理厂更换的劣质零部件,例如运 用未经热处理的普通碳钢来取代汽车零部件的合金钢。此外,某些零部件本身就具有缺陷,无法符合最基本的运行 性能。由于缺失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在谋利心态的驱动下,汽车零部件本身的安全性将无法获得保障。
3探求完善措施
通过分析可知,近些年来频繁发生的交通事故多数都 来自失效的汽车机械零部件。这是因为,汽车内部任何一 种细小的零部件如果失效,都很容易造成整车性能的突然 丧失,这种现象通常构成了道路事故根源。由此可见,相关 人员如果能提高意识,真正认识到汽车部件失效的严重后 果,那么将会为整体的道路安全提供保障。在检修汽车的 过程中,负责汽车检修的相关人员有必要详细查看汽车零 部件隐患,进而从根源入手杜绝汽车行驶的隐患与风险。作为汽车检修人员,本身也应当致力于道德水准与专业素 养的提高,自觉接受汽车修理的相关技术培训[5]。
导致汽车零件失效的根本原因通常十分复杂,如果酿 成道路事故,那么通常是由于几种零部件同时失效。为此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Parts• 75 •
客车气压制动系统故障诊断及排除研究
郭敏锐曰程磊
(黄淮学院,驻马店463000)
摘要:制动系统是汽车底盘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驾驶员的人身安全、燃油消耗、操作稳定性、工作可靠性。客车气压制动系 统的故障是客车多发故障,本文通过分析研究气压制动跑偏故障和气压制动拖滞故障,通过诊断流程图来排除故障,具有一定的 应用价值。
关键词:气压制动;客车;故障诊断及排除
1概述
制动系统是汽车底盘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很多客车 采用气压制动系统,影响着汽车行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道路交通事故的影响因素中,因为制动系统发生故障导 致交通事故发生占到事故比例的20%以上[2]。客车载客量 较大,关系到乘客的人身安全,因此研究气压制动系统的 故障及其排除过程尤为重要。
2客车气压制动系统结构及原理
客车的气压制动系统结构及管路较复杂,制动器多为 鼓式制动。结构包括制动器、空气压缩机、储气筒
、制动阀、制动气室。空气压缩机由发动机驱动,压缩之后空气压力 明显增加,并向储气筒充气。客车需要制动时,踩下制动踏 板,通过制动阀调节进入制动气室的压力。在制动气室的 推杆作用下,带动凸轮轴转动,使得两制动蹄压靠到制动 鼓上而制动13]。从结构和工作原理可以看出,空气压缩机的 作用很重要,客车实际的气压制动系统更为复杂,往往采 用双管路制动系统设计,驾驶员能够通过踏板明显的感觉 到踏板的反作用力,确保制动安全有效[4]。
3故障诊断与排除分析
客车气压制动系统出现故障时,除了制动系统的原 因,还要考虑其他总成的影响因素。比如轮胎气压是否一 致、悬架及减震器因素、四轮定位是否正确。制动系统故障 部位较多,这里着重以制动跑偏和制动拖滞故障来分析客
作者简介:郭敏锐(1985-)男,湖北襄阳人,井师,硕士,研究方向 为汽车运用工程。
相关人员在购买汽车零部件时,应当意识到劣质汽车部件 给汽车安全造成的威胁,在此基础上自觉拒绝购买劣质的 汽车机械部件。作为汽车修理厂尤其有必要重视零部件质 量,从源头入手保证汽车质量与性能。对于汽车性能应当 予以定期性的检查,杜绝形式化的检查流程,通过定期检 查的方式来根除零件故障。
4结论
汽车在正常行驶时突然发生某些零部件失效,这种现 象与交通事故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很多道路事故都是因 此而引发的。实质上,导致机械零件失效的根本原因也包 含很多种,例如汽车维修人员欠缺必要的素养和技术水 准,车主忽视日常的汽车养护等。在明确了交通事故与汽 车零件失效的内在联系之后,就应当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手车制动系统故障,通过故障诊断流程图加以分析,提高排
除故障效率。
3.1制动跑偏故障
3.1.1故障现象
某客车在行驶时,车况正常。制动时,向某一方向
跑偏。
3.1.2故障原因
全面分析故障出现的部位,包括制动系统和其它总
成。首先考虑制动系统考虑制动器的故障:①制动器的凸
轮轴磨损不一致。②凸轮轴与支架配合关系出现问题。③
凸轮轴转动卡滞。④制动蹄摩擦片失效。⑤制动器的制动
间隙不一致。然后分析制动气室的故障。①制动气室堵塞。
②气室进气管锈蚀。③进气管接头腐蚀变形或漏气。④气
室进气管膨胀变形漏气。⑤气室内部膜片磨损过量出现断
裂。⑥某车轮制动气室螺栓松动漏气,左右车轮的气压不
一致。除此以外,还应考虑轮胎气压是否一致、车架或悬架
是否有故障等。
3.1.3故障诊断流程(图1)
3.1.4故障排除
首先依照图1的故障诊断流程,依次排除各主要故障
部位。如果均正常,制动时自动向某一侧跑偏,先测量客车
的前束,应在标准范围内。否则则要进行调整;再检查球头
销是否紧固,行驶过程中球头销由于恶劣路况出现松旷或
磨损严重现象,若某侧出现松旷现象应进行调整或更换。
经过调整和更换球头销再进行试车检测发现故障消失,则
段和措施来防控零部件失效,确保汽车安全效能的全面提
高。只有这样,才能在根源上杜绝并且防控过高频率的道
路安全事故,为道路安全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陶艳花.汽车机械零件失效与交通事故关系探析「J1.河南科 技,2013( 16)80.
[2]赵福.汽车机械零件失效与交通事故关系的探究[J1.黑龙江 科技信息,015( 14) :20.
汽车底盘配件[3]王建宇.试论汽车机械零件失效与交通事故的关系[J1.科技 展望,2015(13):71.
[4]单云龙,田磊,胡志强.机械零件失效模式研究[J1.轻工科 技,2013(07) :61-63.
[5]赵军华,董延.基于电镀技术的失效机械零件再制造研究 进展[J].电镀与环保,2015(04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