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简本
德州市人民政府
200510
项目名称:          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委托单位(甲方):        德州市城市规划局
承担单位(乙方):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国家事业法人代码:        40001083-0
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 甲级
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 []城规编第(021001
    长: 李晓江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总规划师: 杨保军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院规划成果专用章:
规划设计编制完成时间:200510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组成员
主管总工:    汪志明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项目顾问:   夏宗玕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主管所长        高级城市规划师
主任工程师  严奉天    高级城市规划师
项目负责人  张圣海    高级城市规划师
刘贵利    高级城市规划师
项目组成员  张圣海    高级城市规划师
刘贵利    高级城市规划师
严奉天    高级城市规划师
靳志强    城市规划师
      城市规划师
王新峰    城市规划师
张维佳    高级工程师
刘明喆    工程师
张连荣    城市规划师
王玑琨    助理城市规划师
刘昭黎    助理城市规划师
刘学飞    助理城市规划师

德州市参加人员名单
项目顾问:  
孙永春  德州市市长
  郭作富    德州市副市长
邵自升    市长助理、德州市建委主任
张德生    德州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闫剑波    德州市规划局局长
卢志军    德州市规划局副局长
朱金华    德州市规划局副局长
德州市规划设计室参加人员:
                    设计室主任
      设计室副主任
陈红梅    设计室副主任
      助理城市规划师
徐艳芳    助理城市规划师
      助理城市规划师
      助理城市规划师
 
200311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受德州市建设委员会委托,承担了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200312月,在德州市市政府、市建委、市规划局及相关部门支持和协助下,规划小组对全市的现状进行全面调查,掌握了全市的基本情况和一些重要的基础数据。
20041月,项目组开始在北京进行资料分析和初步方案设计,在现状资料初步分析的基础上部分设计人员又到现场进行了补充调研。
20042月开始,项目组在院总工和所主任工指导下进行方案设计,并于2004318日向院主管总工汪志明和项目顾问夏宗玕就已经形成的初步方案做阶段性汇报,根据修改意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后,于4月中旬形成了初步方案成果。
2004421日,在德州域规划局,项目组与有关领导就初步方案交换了意见,在重大问题方面达成共识。在德州期间还向德城区、经济开发区和商贸开发区汇报了初步方案,并听取建议和意见。
2004422德州汽车日,向省建设厅规划处汇报初步方案,规划处的领导传达了昝龙亮厅长对德州的要求,同时就初步方案以及山东省本轮总规修编的重点问题和要求都给了明确的说明和意见。一是肯定了项目组提出的组团式结构和功能分区及初步方案的其他主要内容,二是要求
项目组在远景规划、城乡结合部的控制和发展规划以及市域范围内的空间管制规划等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项目组还向省规划院征求了意见。
项目组回北京后根据汇报的意见和建议又修改完善了规划方案,并深化了基础设施规划,形成规划纲要阶段成果后,2004816日提交院总工室审查。根据总工室审查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形成规划纲要成果。
20041026日,德州市政府邀请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山东省建设厅、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山东建筑工程学院、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对《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4--2020)》进行了评审,德州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与会的专家和领导对《纲要》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给下一步的成果制作提出了明确的修改深化意见和建议(见附件)。
根据评审会的修改意见,以及市直各部门的反馈意见,项目组会同德州市规划局制定了具体的修改和完善方案。在院总工的指导下,项目组对纲要成果进行修改和深化,并且广泛听取社会各界专家和市民的意见,于2005922日通过了成果评审。
 
第一章    总则    1
第二章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2
第三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4
第四章    城市性质与规模    12
第五章    中心城区用地布局    12
第六章    城市对外交通规划    16
第七章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17
第八章    居住用地规划    21
第九章    工业和仓储用地规划    22
第十章    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23
第十一章    城市绿地系统及景观规划    25
第十二章    市政工程规划    27
第十三章    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30
第十四章    综合防灾规划    31
第十五章    郊区规划    32
第十六章    近期建设规划    33
第十七章    远景发展构想    36
第十八章    规划实施措施    37
第十九章    附则    37

第一章 总则
第1.01条 为适应德州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促进德州的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报经山东省人民政府同意,对《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进行修编,特制定本规划。
第1.02条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1996)
4、《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
5、国家及山东省有关法规、技术规范及专项规划
第1.03条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确定为20052020年。其中:
近期:2005-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远景:2020年以后。
第1.04条 规划区范围
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德城区行政区域,面积539平方公里。
第1.05条 规划原则
1、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与五个统筹的原则。根据德州市发展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特别是要协调好鲁西北以及冀东南地区大型基础设施规划衔接,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以及开放度。
2、坚持建设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的原则。处理好快速发展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全面推进土地、水、能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公交优先的发展战略,建设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3、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以建设和谐社会为发展目标,在公共资源配置、布局与选址、公共服务政策等方面体现社会公平,改善弱势体居住环境,提高公共设施的建设布局及服务水平。
第1.06条 规划修编重点
统筹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确定德州市城市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方向,明确市域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提升德州在鲁西北和冀东南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挖掘德州文化内涵,结合自然水域特,做好城市特文章,重塑城市品位,优化城市格局;建立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和市政工程系统,完善公共交通,加强德州区域性物流和服务功能;完善城市功能布局,提高城市资源利用效率,创建良好的、和谐的人居环境。
第1.07条 规划执行地位
本规划是指导德州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法定指导性文件。凡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的各项土地及空间利用规划和一切建设活动,均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第1.08条 本规划强制性内容指文本中下划线条文。
第二章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第2.01条 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思路
依托山东半岛城市,确立与周边城市互补、具有自身特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立足本地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提升为京、津、济服务的功能,促进区域内城乡协调发展。
第2.02条 经济发展战略
1、工业强市战略
推动工业化进程向一般原料加工组装阶段发展,优化提升工业经济结构,壮大主导产业,培植新兴产业,不断开拓发展空间,扩大总体规模。
2、商贸先导战略
深入挖掘区位和交通优势,大力推进商贸物流业的发育进程,以商贸物流为先导拉动第三产业和加工工业快速生长,同时提升跨地区的区域服务中心作用。
3、扶持壮大民营战略
促进民营中小企业的网络化、集化发展,引导空间集聚,培育玻璃钢、地毯、木器加工等具有地方特中小产业集。
4、拓展腹地战略
充分发挥德州的交通优势,提升德州在区域交通体系中的节点地位和枢纽辐射力,进而推动德州空间腹地的拓展。
5、面向京津济、接轨半岛战略
主动承接京、津、济的辐射扩散,积极向山东半岛城市地区靠拢,充当京津冀与山东半岛、京津济三大中心城市间的要素交换、流通枢纽,并为山东半岛、济南向内陆辐射拓展提
供有力支撑。
6、开放提升战略
依托近海优势,努力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全方位提升对外开放格局,融入国际分工价值链,发展外向型经济。
第2.03条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2010年德州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00亿元,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实现105535,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达到25%;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每年下降2%,万元生产总值综合水耗每年下降3%;市域总人口达到569万,城市化水平达到40%左右;基本普及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社会保险覆盖面达到90%;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4岁,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森林覆盖率达到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