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质量管理的宏观与微观对策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求,是企业做大做强、立于不败之地的坚实基础。企业如何有效开展质量管理,仍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国内诸如三聚氰胺事件、锦湖轮胎事件、瘦肉精事件等重大产品质量事故频繁爆发,给企业敲了警钟,对关系广大人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社会,乃至国家信誉也造成了极大伤害。透过这些质量事故的表面探寻其本质,可以发现,除政府质量监管体系不完善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企业在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忽视了真正可以使企业永续经营的根本——质量。
我国企业质量管理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国经济运行质量持续向好,制造能力日益提高,产品质量显著提升,世界500强中国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但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是,我国产品质量总体上存在质量差、档次低、标准落后、技术创新不足、品牌附加值低、信誉不高等问题。企业质量管理层面上也存在严重顽疾,很多企业缺乏质量主体责任意识,忽视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他们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过分通过追求低成本来获取看似更多的利润,对产品质量漠不关心,大量新产品在研制过程中缺乏技术保障、未经充分试验验证、为达到质量标准、甚至弄虚作假的情况下,仓促投放[]市场,造成产品质量风险事故不断聚集甚至集中爆发。企业这种急功近利的生产经营模式为产品质量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009年,中国质量协会开展了“全国部分工业企业质量管理现状调查”,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企业质量管理普遍诸如质量意识淡漠、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不高、质量教育培训力度不足、质量过程控制尚未
普及、质量检测能力相对落后、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工具应用不够等问题。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广大人民众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现实诉求,迫切要求企业生产出质量要求更高、品种更多、服务保障更好的产品,这对企业质量管理工作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次机遇。如何解决企业质量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是企业破解质量管理工作难开展、无抓手、成效不明显的关键举措。
政府监管对促进企业质量管理
的对策建议
政府对质量的管理,应该以严格的法律制度,规范的行政程序为基础,从政策上和制度上营造良好重视质量、关注质量的社会氛围,营造一个稳定的、公平的宏观质量管理的环境。政府有效监管,能够促使企业采取理性而长期的质量举措,避免其在质量上的投机和短期选择,对企业开展质量管理工作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从宏观层面而言,政府监管对促进企业质量管理的作用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着力完善质量法律法规。一是我国质量法律法规立法主旨主要侧重于产品质量监督,缺乏促进质量工作长效机制的规章制度;二是产品质量责任规定不明确,部分法律法规条款可操作性差;三是部分法律与法规之间还不协调。加强企业质量管理,政府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完善质量法律法规,从顶层设计开始创建质量管理环境。
2.着力改革质量监管体制。我国质量监管存在明显的体制缺陷:一是部门分割,政出多门,导致监管制度不协调,监管资源重复配置,效率低下;二是多头负责,分段监管,导致监管重叠与监管真空并存发生,监管失责的责任界定与追究困难;三是监管标准不统一,信息披露不充分;四是部分领域存在严重的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和政府与中介机构不分问题,导致质量监管与问题处理“内部化”,失去了独立性和公正性;五是管理跨区域、跨行业、跨系统的质量问题需要依赖国家更高层次的临时协调,政策措施难以持续有效。加强企业质量管理,政府就要建立起责权一致,机构精简、标准统一、信息透明的质量监管体系。3.着力健全社会监督机制。质量问题是一个公共的社会问题,当前质量问题多发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乏一个有效的、多方参与的社会监督机制。加强企业质量管理,必须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首先是消费者,然后是新闻媒体、行业性自律组织和社会中介机构。要仂调各方力量,以保障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人民众核心利益为根本目标,建立一个以政府为核心,致力于维护公共利益的社会监督机制和监督网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合力管理质量问题的新格局。
4.着力确定质量安全优先制度。对一个社会而言,产品质量整体水平如何,首先要看质量伤害的控制,也就是质量安全底线的把握。因此,对质量安全底线的把持,确保产品安全是政府质量监管的主要目标。质量安全作为质量底线,需要市场监管和社会监管力量的协同,但最重要的监管力量来自于政府质量监管部门。政府作为一个社会具有“刹车”功能的行政管理组织,其最大的价值取向是追求对风险的规避。加强企业质量管理,政府质量监管[来自wwW.Lw5u]部门就要确定产品质量安全优先、规范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制度和体系。企业开展质量管理的
镜湖轮胎
方法与途径
结合目前我国企业质量管理现状,企业要想开展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工作,必须在意识上和行动上重视质量,从战略至战术上重视质量,从高层领导者到基层员工重视质量,将质量管理作为企业基础管理的关键环节来认真对待。从微观层面而言,企业应致力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重视企业质量文化建设。质量文化是企业领导和全体员工在质量发展方面所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经营哲学和行为规范。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曾经说过:“一流企业靠文化,二流企业靠营销,三流企业靠生产。”质量文化反映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先进的质量文化可以使企业实现内提素质、外塑形象,促进质量不断改进、企业持续发展。
2.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意识。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是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的治本之策。只有企业牢固树立了质量主体责任意识,将质量提升作为企业发展规划,企业才会扎实、真实地建立质量诚信体系、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完善产品质量安全岗位责任制,严格依法组织生产,认真履行产品质量安全义务,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有效保障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这既是企业依法生产经营的要求,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更是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要求。
3.加强质量管理队伍建设。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全面的、全过程的、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思想。产品质量的实现过程包括市场调研、设计开发、生产制造、检验、包装、储运、销售和售后服务等过程,涉及
企业高、中、基层各个岗位和各个员工,任何节点的质量工作不到位,都有可能对产品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企业必须重视对全体员工质量意识的培养,大力开展质量教育培训工作,是企业每一位员工都能积极参加到质量工作中来,做到质量管理,人人有责。同时,企业还要注重对专业质量人才的培养和挖掘工作,通过关键质量岗位持证上岗、继续教育等形式,不断增强质量管理人员的质量技能。
4.大力推广先进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推广应用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是质量工作的重要抓手。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如卓越绩效模式、六西格玛管理、精益生产、现场管理等,应当根据企业生产、产品特点及企业管理基础条件,人员素质状况等,选择适用性、针对性强的质量管理方法加以推广应用,务求实效。大力推广先进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企业质量改进、质量攻关、质量比对、质量风险分析、质量成本控制、质量管理小组等活动有效结合,确保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效结合。
5.建立企业质量奖惩制度。企业应依据实事求是、权责一致、奖惩分明的原则建立严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