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熊猫”与品牌策略
《功夫熊猫2》从5月28日上映,在国内总票房近6亿。中国所有熊猫馆门票收入加起来,恐怕十年都达不到这个数字。
这仅仅是一只虚拟的熊猫,但你我都看到文化创造的价值。
《功夫熊猫》最核心的元素熊猫和功夫都来自中国。电影场景中的大红灯笼、花车铺子、青城山巨石、元明皇宫样的宫门城;美食方面如担担面、四川火锅、麻婆豆腐、湖南臭豆腐;音乐上大胆采用的唢呐、二胡和威风锣鼓等,让人不由自主陷入china的气氛当中。
这些我们身边时常见惯的琐碎东西,这些我们认为很平常,且正在放弃的东西,贴上好莱坞的标签后,登上大雅之堂,成为疯狂的抢钱机器。
我们不得不承认,好莱坞的文化整合与传播的力量,比国内电影强多了。
注意,我用的是力量,而不是指能力。
任何认为中国电影比不上外国电影的人,我想对他说,如果给中国优秀的导演,投资1.5亿美
元,8年的取景时间,让他拍部片,一定比《功夫熊猫2》好。谁认为达不到,我举个例。《让子弹飞》投资3000万美元,在中国内地创造了7亿左右的票房,《功夫熊猫2》投资了1.5亿美元,能吗?
而且,大多数国人看到的外国电影年仅20部最优秀的而已,即使好莱坞也有垃圾电影,这个数据还很庞大。
所以,我的结论显而易见。好莱坞并不是高不可攀,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对投入产出比的期望值。
如果我们总是期望像宁浩一样,用300万的成本拍出个《疯狂的石头》,大卖个几千万,大赚口碑,那就永远没有机会了。
期望太大,容忍的空间就小,容忍的空间小,创造的空间就更小,对失败的承受能力就更小。众多行业的事实证明,承受不了打击的企业和行业,永远是长不大的。
尽管我上面有明确结论,《功夫熊猫2》并不是只有好莱坞才能拍出。但不得不说,在现阶段,暂时只有好莱坞有钱做到。所以,借鉴和剖析它,显然颇有意义。
《功夫熊猫》借鉴一:任何元素都是空谈,必须旧酒新瓶装
对于《功夫熊猫》的成功,大有许多人沾沾自喜,中国元素就是受欢迎,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举足轻重。确实,近年来,在国际银幕上,中国的诸多元素逐渐构成了银幕世界的一部分。这些新的电影的取景,和设计的中国故事情节,使得世人对中国的印象也有所改观。
其实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一直被边缘化的中国元素,从迪斯尼的动画片《花木兰》开始,以极其低调的姿态,逐渐出现在好莱坞的荧幕上。《碟中谍3》里,现代化的上海。《星球大战前传3》、《神奇四侠》、《面纱》里都有大量的桂林山水。《蝙蝠侠》里,香港维多利亚港向全世界展现了它美丽的夜景。
如果说以上这些,好莱坞的“中国元素”,还只是零星半点。而接下来,《古墓丽影3》干脆将故事背景定在了中国。《功夫之王》除了网罗了成龙李连杰,外景地更是遍布横店、桂林、敦煌、武夷山。《黄石的孩子》则将上海、横店、湖北风情一网打尽。
《2012》中,一向自负的美国人,居然将拯救全人类的功劳拱手让给了中国。一句“解放军
救了全世界”以及“诺亚方舟在拉萨建造”,还要拉出美国总统进行总结性发言:“幸亏这个任务交给了中国人,只有他们才能准时完成。”这样的情节,不只是中国元素这么简单,简直可以说是取媚,极大满足了某些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天朝上国的心理。
当然这些都比不上《功夫熊猫》前后两部带给中国观众的惊喜。这部大秀太极元素的迪斯尼动画片,横扫了中国票房,更重要的是中国观众表现出的热情,让好莱坞电影人惊喜。
综上总总,如果以为中国元素全球瞩目,中国文化全球流行,那就大错特错了。据最新票房统计,同期上映的电影中,尽管《功夫熊猫2》放映的院线多于《宿醉2》以及《X战警5》,但是他的票房却比二者都差了一个档次。
北美票房一直是全球票房的重仓,以及电影流行的风向标,所以这说明了一个问题,中国元素并没有达到世界瞩目,众人热捧的地步。
而且,最最重要的,尽管好莱坞电影越来越多的运用中国元素,但是,我们必须清楚,这些中国元素大都仅仅是一个新鲜的道具而已。影片中宣扬的还是美国的文化,输出的还是美国的价值观。
你会因为《2012》而对喜马拉雅山肃然起敬,并到此旅游吗?相比起来,观众更喜欢去黄石公园看看,去那座小山看看那个电波怪杰。观众接受的价值观也只是美国人注重环保,才拍《2012》警醒世人,而中国在《2012》中,仅仅是卖苦力的而已。
注意美国总统那句话:“幸亏这个任务交给了中国人,只有他们才能准时完成。”为什么他们会交给中国人,因为中国沿海早就是世界工厂,所以,电影内外,中国人的角也仅仅如此而已。
实话总是这样让人伤感,但只有还知道痛,才有发展的机会。
所以,不管是中国电影,还是中国企业。首先要做的就是寻中国元素旧酒,并把它们赋予全新的现代化的新瓶子。不要怕弄坏了传统,失去了道德。因故守旧才是对传统的最大蔑视。
基督徒都能用手机,开宝马,为什么和尚非得还要吃素。再退一万步说,就算和尚非得要吃素,请不要再唠叨这是清规戒律,你可以换个方式说,素菜不易引起肥胖和其他隐患疾病,这样岂不是更容易让人接受。
请记住:种草不让人去躺,不如改种仙人掌。
传统也亦如是。
《功夫熊猫》借鉴二:清晰的价值观体系 明确的品牌文化
前后两部功夫熊猫,无论其如何变化,就算全部是中国元素,但它的根子还是好莱坞的——英雄拯救世界。这就是好莱坞任何影片都围绕的清晰的价值观体系。
而反观我们国内电影,简直是乌烟瘴气,乱七八糟,现在堕落到脑残以取媚观众,更别说一个统一的世界观。
说好听一点是思想解放(这个蛮可笑的),说难听一点就是思想上的天朝上国。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想法是最好的,最优秀的,我为什么要统一一个价值体系啊,世界是多样的啊,等等不一而足。
再看看外国的品牌文化,虽然定位众多,但万变不离其宗,以人为本。
就算以技术创新为驱导的苹果公司,IPAD2的广告《We Believe》中文版大家现在电视都
能看到。
“我们相信只有科技,还远远不够,更快、更薄、更轻,这都是好事情。然而当我们抛开科技去看,一切都变得更令人愉悦,甚至更神奇,这正是你的跨域,这正是你最终获得的东西,就像这个。”
有多少中国企业以人为本,并真正融入企业文化,始终坚持了?
一个没有明确品牌文化的企业,其最好的结果是,规模迅速扩大,管理者愈发迷茫,消费者不到品牌归宿感,而最终放弃坚持。就如联想,这个曾经令我们骄傲的国产品牌,还有哪位能说出它的品牌理念吗?
对,更多的中国企业家还在这样梦想,哪天能做到联想那样就满足了。
这正是中国企业的悲哀。
我们能看到千千万万的地方企业,取得了一点成绩,就呼喊着打广告,铺渠道,走向全国,飞上世界。
宝马是哪国的品牌 我们也看到千千万万这样的企业,在这一系列动作之后,要么销声匿迹,要么被人收购。
他们为何就不能在本地扎扎实实耕耘。
惧怕竞争对手在全国规模上取得胜利,然后以银弹攻势全面降临吗?
这不正是中国企业的误区吗?如果你的对手能取得这样的优势,你为什么不能被收购?
如果你在某地经营起具有地方特的品牌,其他品牌如何参与得进来。
这个以戏剧为例。京剧无疑是国之精粹,但它在湖南,无论于何,也拼不过花鼓戏。为何,花鼓戏接地气而已。
中国企业的品牌,你接地气了吗?
如今拍个小成本的电影也就几百万,如某个地方企业,一年拍几部地方气息浓厚的电影,就在自己的核心消费区,免费给消费者放映,你看看,过几年,外面的竞争对手还能打败你不?
就算对手以全国之势,银弹开路,你非得要卖,有了品牌文化的深厚土壤,你不但能卖个好价值,而且能使自己的品牌长久存在。而不是像某些曾经如辉煌一时的企业,被外国品牌收购后,说雪藏就雪藏了。
《功夫熊猫》借鉴三:价值观与品牌输出的手段
同样是熊猫,手握国宝的我们,仅仅只能靠收点门票。
而好莱坞用一只虚拟的熊猫就能横扫几亿,而且后续的图书,漫画,玩具以及版权都能卖上个好价钱。
差别在哪里,对,输出的手段。
通过这么多年,我们中国对外文化输出的手段,就如央视新闻联播的套路一样,我们耳熟能详。文艺团体赴外演出,泥塑、木雕、剪纸、书法、刺绣、武术、国画等被认定为 “中国文化”的元素,个馆,摆展览。
我在网上看到一个人的真实经历:几年前我接触过斯密斯博士,她是一文化学者,她说她
去乡下采风的时候,县市文化干部有时候反倒会跟她去说,那个有什么看头,你看看我们整理的这些。而她更感兴趣的是去采集那种原生态的,没被文化过滤的“文化”产品,这些才有民间的原汁原味和新鲜丰富。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的文化被过滤,失去了原汁原味,然后用的是展览的静态手段。这样的文化输出有什么作用,能吸引人?
品牌方面,许多企业还停留在,广告是塑造企业品牌的思维阶段。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令人深思的悲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