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设计指导书
汽车车身是指汽车上起覆盖、载客、载货等作用的部分。另外承载式车身还包括主车架部分,非承载式车身有时将车架单列。
车身结构设计就是在总布置确定包络空间和结构布置后,搭建模型以支撑这个空间和实现结构布置的过程。
车身结构设计的目的:
一、基本包络支撑功能
二、工艺性(冲压工艺,焊接工艺,涂装防腐工艺,工艺孔(线束过孔,零部件安装、焊接过孔,零件减轻孔))
三、零件强度,刚度
结构设计件分类:
按照功能分为:外板件,结构功能件和结构加强件
一、车身本体
1.1车身概述(白车身的特点:薄板,钣金
1.1.1车身分类(承载式,非承载式,半承载式定义,有缺点
1.1.2车身结构组成(根据三厢,两厢,一厢进行结构分块定义
GB/T 3730.1-2001
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
GB/T 3730.2-1996
道路车辆 质量 词汇和代码
GB/T 3730.3-92
汽车和挂车的术语及其定义车辆尺寸
根据法规和行业标准分类后确定车身部件的组成。
1.2车前板制件
1.2.1部件结构组成及相关附件
1.2.2 结构功能
1.2.3结构设计要点
1.2.3.1设计条件输入(汽车密封条总布置参数,造型参数
1.2.3.2零件设计要点(法规空间布置和要求,附件安装,部件组装包括定位工序基准、焊接可操作性,密封性,防腐结构,该部件特有的设计注意点
1.2.3.3关键断面解析(典型车型的关键断面对比解析
1.3车身底架与地板,车身悬置
1.4前围
1.5车身侧围、后围、顶盖
1.6车门
1.6.1部件结构组成及相关附件
轿车车门一般由门体、车门附件和内饰盖板三部分组成。
(一)门体:车门外板、车门内板、车门加强横梁、车门框、车门加强板
(二)车门附件:车门铰链、车门开度限位器、门锁机构及内外手柄、车门玻璃、密封条。
(三)内饰盖板:固定板、芯板、内饰蒙皮、内扶手。
1.6.2 结构功能
轿车车门的设计要求
(一)车门开启时应保证乘员上下车的方便性。要合理确定车门数、车门的开口位置、设计的开口大小和形状。并且车门要能停留在最大开度的位置上。
(二)车门开启过程中不应与车身的其他部位发生位置干扰。
(三)车门关闭时,要锁止可靠、安全,行车中不会自动打开。
(四)车门机构操作方便,包括开关车门自如,玻璃升降轻便等。
(五)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
(六)具有大的透光面,满足侧向视野要求。
(七)门体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保证车门工作可靠、减小车门部分振动、提高车辆侧向碰撞的安全性。足够的车门安装刚度,防止车门下沉。
(八)良好的车门制造、装配工艺性。
(九)造型上应与整车协调一致,包括外表面形状,覆盖件的分块、门缝设计和内饰。
1.6.3结构设计要点
1.6.3.1设计条件输入(总布置参数,造型参数
1.6.3.2零件设计要点(法规空间布置和要求,附件安装,部件组装包括定位工序基准、焊接可操作性,密封性,防腐结构,该部件特有的设计注意点
1.6.3.2.1车门外板
一般采用0.6~0.8mm厚的薄钢板冲压成型。设计中必须符合车身造型要求,由于轻量化和侧面碰撞安全性要求,广泛使用高强度钢板。
1.6.3.2.2车门加强横梁
根据美国汽车安全标准FMVSS No:214对车辆侧面碰撞时的强度规定,现代轿车多采用车门加强横梁结构。车门加强横梁可以是封闭的圆管截面,也可以采用高强度钢板冲压成型。
1.6.3.2.3车门内板
车门内板是车门的重要支撑板件,又是车门附件的安装体,一般采用较门外板厚的薄钢板来制造。具有以下结构特点:
(一) 需拉延出深的周边形成门厚的侧板。
(二) 板面上需冲压出各种形状的托台、窝、手孔和安装孔,以安装车门附件机构。
(三) 冲压出各种加强筋,以提高车门内板的强度和刚度,以保证车门附件的位置要求,特别是玻璃升降面。
1.6.3.2.4车门加强板
车门加强板是对门体结构局部加强而设置的板构件,一般有以下几种使用情况:
(一) 车门内板面上安装车门附件机构的部位,提高安装部位的刚度和连接强度。
(二) 在车门安装铰链处、车门开度限位器处和门锁处等部位设置1.2mm~1.6mm厚的加强板,与车门内板焊接(或与车门内、外板焊接),以便将车门的局部集中负荷能有效的传到车门板件的较大版面上。从而加强门体的局部刚度和车门的安装强度。
(三) 由于车门玻璃升降的需要,车门内、外板在窗台处不连接。为加强车门内、外板 上端边的强度和刚度,保证玻璃良好的密封以及车门内、外板之间的装配间隙,一般在车门内、外板的上端边焊接横向加强板,采用封闭或开口端面。并在端面设计中应考虑窗台处密封条的固定安装结构。
1.6.3.2.5车门窗框
(一)与车身侧围门框的正确配合;
(二)确保车身侧围外表面造型不被破坏;
(三)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以及密封条、玻璃导糟的布置和安装结构;
(四)符合玻璃升降面的要求;
(五)窗框本身的刚度,以及车门关闭时,由于密封条的压缩反力作用,使得窗框曲面弧度发生变化而造成窗框产生的反弹量。这一点对与玻璃升降和车门密封性能影响很大:
(六)窗框与车门内、外板 的连接结构。
1.6.3.2.6车门与车身门框的间隙设计
一般来说,车门与车门之间,或车门与车身外覆盖件之间的间隙(车身外表面门缝)设计为5+ -1mm。车门与门框之间的间隙,在有密封条处,设计为15+ -1.5mm;在无密封条处,设计为8+ -1.5mm。
1.6.3.2.7车门铰链
(一)车门与铰链和门柱与铰链的连接刚度不足,往往是车门下沉的主要原因。为了加强其连接刚度,除了在门体和门柱上设置必要的加强板外,在布置铰链时尽量加大两铰链的间距,改善铰链的受力状况。
(二)两铰链的轴线应在同一直线上,为了避免车门开启时,车门与车身的其他部件发生运动干涉,在铰链的布置中应使其轴线尽可能地向外移,这一点在车身外行的初步设计阶段就应给予考虑。
但是由于轿车车身的侧围表面存在着一定的弧度和倾斜度,当其外行确定后,则对铰链轴线外移程度产生限制,并直接与两铰链的间距相关。因此,设计中应处理好车身外行、铰链间距和铰链轴线外移之间的关系。
根据车身外行的造型特点,可将铰链轴线内倾一定角度布置,则有利于在保证铰链间距的条件下,增大轴线的外移程度。同时这种布置会使车门有自动关闭趋势。
一般说来,上铰链的上端和下铰链的下端要保持400mm左右的间距。
(三)车门铰链轴线确定后,必须以轴线为中心,进行车门开启运动校核,检查车门在最大
开度位置时,有无与车身其他部位发生干涉。一般车门最大开度角取65~70度范围。设计中确定车门最大开度角应考虑上下车的方便性,上车后关门方便性,以及避免车门与车身各部分发生干涉等条件。
(四)由于车门开启时,整个车门的质量及其上的作用力都作用在铰链上,应对铰链的受力状况进行分析,从而设计铰链的刚度和强度。
(五)铰链的装配结构设计应保证车门与门框的相对装配位置可以调整。其次为了提高铰链的连接刚度,应是螺钉的连接孔分布面积较大,并且铰链的装配面要平整。
(六)对于四门轿车,车身中支柱上要安装前门门锁的锁钩和挡块,以及后门的铰链,两者布置位置不相重合,否则中支柱结构复杂、断面尺寸增大。
1.6.3.2.8车门开度限位器
(一)为减小由于用力开车门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对车门铰链的影响,车门开度限位器的布置设计中,应正确确定限位器的轴线位置。
(二)为保持车门开闭的正常操纵感觉,车门维持在最大开度位置的力以20N~30N为宜。
(三)考虑汽车停放在坡路上,风的作用和用力开门时的反作用力等因素的影响,应保持车门在开启最大位置时弹簧具有一定的作用力是必要的。
1.6.3.2.9玻璃升降机构
(一)玻璃升降平顺、工作可靠、无冲击和阻滞现象。
(二)操纵轻便、省力。
(三)能制动,即具有防止玻璃升降机倒置的制动装置。
1.6.3.2.10相关法规
(一)GB 11566-1995 轿车外部凸出物
(二)GB 11567.1-2001汽车和挂车侧面防护要求
(三)GB 15743-1995轿车侧门强度
(四)GB 15740一1995汽车防盗装置性能要求
(五)GB 15086-1994汽车门锁及门铰链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六)QC T 323-1999汽车门锁
(七)QC T 586-1999汽车门铰链
(八)QC T 626-1999汽车玻璃升降器
(九)QC T 627-1999汽车电动门锁装置
(一○)QC T 636-2000汽车电动玻璃升降器
(一一)QC T 639-2000 客车门窗用橡胶密封条 
(一二)QC T 640-2000客车门窗用植绒密封条
(一三)QC T 641-2000客车门窗用塑料密封条
(一四)QC T 642-2000车辆用植绒密封条磨损试验方法
(一五)QC T 643-2000车辆用密封条的污染性试验方法
1.7车后板制作
二、车架
2.1车架的结构形式(概述)
2.2车架的典型受力及其应力分析
2.3车架的刚度
2.4纵梁
2.5横梁
2.6车架的改装
三、辅助机构
3.1发动机罩开闭装置
3.2行李仓盖开启机构
3.3车门开关装置
3.4车门玻璃升降系统
3.5密封与密封件
四、装饰件
4.1前后保险杠
4.2散热器面罩
4.3嵌条与防擦系
4.4标记类
4.5阻风板、扰流板及导流板
五、车身覆盖件的成形性要求(可成型性,成型工序控制)。
六、车身设计的可行性评估及优化(NVH,轻量化)
车身
一、概述
1.1车身的构成
1.2车身应满足的性能要求
1.3车身类别与形态
二、车身开发程序
2.1车身开发程序
2.2产品定义及规划阶段
2.3产品造型阶段
2.4表面数据形成与检验阶段
2.5计划图与产品描述阶段
2.6工程分析阶段
2.7结构设计阶段
2.8试制阶段
2.9试验阶段
2.10生产准备阶段
三、车身结构特点
四、车架
4.1车架的结构形式
4.2车架的受力及其应力分析
4.3车架的刚度
4.4纵梁
4.5横梁
4.6车架的改装
五、车身本体
5.1车身概述
5.1.1车身分类
5.1.2车身结构组成
5.2车前板制件
5.2.1部件结构组成及相关附件
5.2.2 结构功能
5.2.3结构设计要点
5.2.3.1设计条件输入(总布置参数)
5.2.3.2零件设计要点(法规空间布置,附件安装,部件组装包括定位工序基准、焊接可操作性,)
5.3车身底架与地板
5.3车身悬置
5.4前围
5.5车身侧围、后围、顶盖
5.6车门
5.7车后板制作
5.8车身覆盖件的成形性要求(可成型性,成型工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