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贸易保护观点与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
【本章学习目标】了解支持和反对自由贸易的主要观点;理解国内市场失灵论的主要观点;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基本思路及主要模型。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
前面各章已说明,自由贸易可以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因而使各国都能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中获益,增进世界整体的福利;贸易保护则要付出一定的代价,降低一国的福利水平。但是,从历史到现实,各国政府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着贸易保护政策或贸易干预政策。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这两种对立的倾向相互交织,构成了当今国际贸易领域各国利益既相互联结又相互冲突的现实图景。本章第一节介绍支持和反对自由贸易的几种有代表性的贸易理论和观点,第二节从实证的角度分析贸易政策的制定过程,即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
第一节支持和反对自由贸易的主要观点
一、支持自由贸易的主要观点
自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创立了自由贸易主义理论体系起,经济学家大量论证了自由贸易的合理性和现实性。其中包括古典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新贸易理论,得出的基本结论就是自由贸易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各国福利;而贸易保护政策却有害于经济发展,降低了一国的福利水平。因此积
极倡导自由贸易,并把它作为贸易政策奋斗的目标。从总体上看,支持自由贸易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自由贸易和效率
这类观点认为:自由贸易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避免贸易保护政策带来的效率损失。该观点采用的是成本—收益分析方法,通过对贸易保护政策(包括关税、补贴以及配额等)的成本收益分析,得出一国在贸易保护政策制定后给该国所带来的社会福利的净损失。但是采用自由贸易政策就可以消除这部分损失并增进整个社会福利。
下面以关税为例,图7-1说明了无法影响国际市场价格的小国征收进口关税的基本情形:关税会给该国经济造成净损失(如图中两块三角形b和d面积所示),损失来自于关税扭曲了国内的生产者行为和消费者行为,造成生产扭曲和消费扭曲。如采用自由贸易,就可以消除上述扭曲并增进整个社会福利。
P
P t
P W
Q1Q3Q4Q2
图7-1自由贸易的效率分析
(二)自由贸易的额外收益
随着自由贸易理论的发展,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只从成本收益的分析中还不能尽现自由贸易的好处,自由贸易政策具有额外收益。
自由贸易的额外收益之一是规模经济。在被保护的市场中,由于生产被分割,竞争减少和利润的提高会吸引过多厂商进入被保护行业。在狭小的国内市场中存在众多的厂商,因此单个厂商的生产规模自然不足,难以实现规模经济。而在自由贸易中,这一缺陷得以克服, 市场范围的扩大使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并通过优胜劣汰和企业重组形成更为有效的生产规模,从而产生规模经济效应。贸易保护造成生产规模不足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阿根廷的汽
车工业。阿根廷由于限制汽车进口而导致缺乏规模经济效应。一个有效的机车组装厂一年应该生产8万—20万辆汽车,但阿根廷汽车工业在1964年只生产了16.6万辆汽车,而企业生产厂商却多达13家。
支持自由贸易的另一观点认为:在管理贸易体制下,进出口模式大部分由政府支配,由于竞争逐渐减少,垄断逐渐生成,企业家获取高利润就比较容易,因此对追求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技术创新等行为缺乏应有的激励和动力,坐享其成,难以实现创新。但在自由贸易下,通过寻求新的出口途径以及参与同进口产品的竞争,为企业和部门提供了更多的学习、交流、创新机会。
(三)支持自由贸易的政治依据
支持自由贸易的政治依据反映了这样的事实:尽管理论上可能还有比自由贸易更好的政策,但现实中贸易政策的制定往往依赖于从政治上认可和支持的理由。现实中的贸易政策经常会由具有某种特殊利益关系的集团所左右,而不考虑国家的成本与收益。虽然有时可以从理论上证明某些选择性的关税和出口补贴政策能够增进整体社会福利,但现实中,任何一个政府机构在试图制定一套干预贸易的详细计划时都有可能被利益集团所控制,从而成为在有政治影响的部门中进行收入再分配的工具。因此,即使从纯经济学的角度,自由贸易可能并非总是最优的政策,但从以上分析来看,自由贸易政策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总之,支持自由贸易的主要依据是:自由贸易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率;用传统成本——
收益的方法衡量,可以看出限制自由贸易的代价:即巨大的生产扭曲和消费扭曲。另外,从自由贸易中可以获得额外的收益,即市场范围的扩大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和促进企业创新。现实中,任何实行非自由贸易政策的尝试,不管最初动机如何,也不管政策设计的如何周全,最终会被政治决策过程所扭曲。因此,自由贸易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二、反对自由贸易的主要观点
自由贸易理论表明自由贸易有利于实现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各国的福利水平,任何干预贸易的政策会给本国或整个世界带来一定的损失。但现实中,各国从本国自身福利出发,在大力倡导自由贸易的同时,又不同程度地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对自由贸易进行干预;经济学家也提出了大量的反对自由贸易的观点为各国的贸易保护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代表性观点主要包括贸易条件论、市场失灵论、幼稚产业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一)贸易条件论
从前面学习中得知,能够影响贸易条件的国家只有贸易大国,小国是难以改变自身的贸易条件的,因此贸易条件论主要针对贸易大国的情况,论述如何利用贸易保护来影响贸易条件进而提高本国的整体福利水平,具体包括赞成关税的贸易条件改善论和反对自由贸易的贸易条件恶化论。
1. 贸易条件改善论
(1)贸易条件改善与最优关税的确定
贸易条件改善论认为:对于一个能够影响出口国产品价格的大国而言,征收进口关税可以降低进口产品的价格,从而使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在某些条件下,贸易条件改善的收益可能会超过征收关税带来的生产扭曲和消费扭曲的损失,从而使该国整体福利水平提高。
在大国情形下,关税负担是由国内消费者和国外出口商共同承担的,双方承担的程度取决于出口商产品的供给弹性和进口国对该产品的需求弹性。在进口国的需求弹性较大和出口国的供给弹性较低的情况下,征收进口关税可明显改善本国的贸易条件。因此,在充分考虑出口供给弹性和进口需求弹性的基础上,一国可以确定一个适当的关税水平,使进口国征收关税所引起的贸易条件改善中获取的边际收益正好等于征收关税造成的生产与消费扭曲所
带来的边际损失,从而使本国福利达到最大,此时的关税即为最佳关税水平。
最佳关税的确定可由图7.2说明。图中横坐标表示关税率,纵坐标表示征收进口关税国家的福利水平,曲线AB 表示关税水平对本国福利的影响。A 点对应的关税为零,即OA 代表自由贸易状态下的社会福利水平。t H 表示禁止性关税,对应于该关税水平,国内经济又回到了封闭状态下,所以当关税水平大于或等于t H 时,社会福利水平要低于自由贸易下的福利水平。如图所示,曲线AB 在C 点的切线斜率为零,即在这一点,进口国的福利达到最高,对应于这一点的关税税率为t*即为最佳关税水平。
最佳关税不会是零关税,零关税也不能使进口国获得任何经济利益。最优关税率总为正值,但小于使人们不再进口的禁止性关税率t H 。在进口需求弹性一定的情况下,最佳关税水平决定于外国出口商产品的供给弹性。外国出口商的产品供给弹性越大,最佳关税水平就越低;外国出口商产品的供给弹性越小,进口国确定的最佳关税水平就越高。因此进口国政府确定的最佳关税水平与出口国厂商向进口国提供产品的供给弹性成反比。
(2)最佳关税与“抽取垄断租金”
上面关于最佳关税的讨论是基于供求弹性而言的,此外,还有一种情况,也可来说明最佳关税的来源。如果出口商在进口国市场上具有垄断力量,那么进口国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可迫使垄断厂商放弃一部分垄断利润,这部分放弃的利益实际上转移到了进口国,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征收关税意味着从出口商那里抽取一部分垄断租金(snatching rent ),即关税带来的利益来源于垄断厂商的一部分垄断利润。
这里我们以图7-3为例,来说明垄断租金的抽取。假定在进口国市场上没有其他生产者生产同类产品,因而出口商是进口国市场某种产品的唯一供应者(或垄断者)。图中进口国国内需求曲线为D (这也是出口商在进口国所面对的需求曲线),边际收益曲线为MR ,为了方便起见,假设出口商的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相同,且为常数,所以平均成本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是一条相同的直线。在进口国征收关税前,出口商根据利润最大化条件决定其在进口国国内市场的销售量和价格,图中边际收益曲线MR 与边际成
本曲线 MC m 的交点决定了销售量和价格,分别为Q m 、P m 。此时,出口商获得的垄断利润为四边形P m AEC m 所代表的面积。
征收关税后,出口商的出口成本由C m  升至C t ,现在出口商出于利润最大化的考虑,会重新确定其销售量与价格,由图可知,它将以更高的价格P t 出售低于原来销售量的产品Q t 。由于边际收益曲线比需求曲线更陡,所以征收关税后,进口商品价格的上涨幅度要低于出口商成本的上涨幅度。
t* t H  t 图7-2  最佳关税的确定
W
MC t  MC m MR    D A I P t P m C t H G    B F E Q t Q m P,C
Q
C m 由于征税后,国内市场进口商品价格上升,且消费减少,所以消费者福利遭受损失。如图所示,消费者剩余的减少部分为P t IAP m ,但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了C t GFC m ,此时,关税的净福利效应取决于C t GFC m 与C t GFC m 的比较。因为价格上涨的幅度小于关税,即P t P m <C t C m ,所以P t IHP m  <C t GFC m 。如果进口需求弹性比较高(即需求曲线比较平坦),那么△IAH 的面积就会很小,此时,关税就有可能改善进口国的福利。在这种情况下,可确定一个最佳关税率使得进口国的福利达到最大。
另一方面,征税后,出口商的利润要减少,如图所示,出口商的利润减少部分=(CtGFCm+GBEF )- PtIHPm ,即关税“抽取”了部分垄断利润。
图7-3 最佳关税与抽取垄断租金 (3)对贸易条件改善论的评价
贸易条件改善论从大国征收关税有利于改善大国的贸易条件,从而有利于提高大国当前福利水平的角度,论证了贸易保护的必要性。但是,该理论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第一,由于大部分贸易小国无论是进口产品还是出口产品都不足以影响到世界市场价格,因此,贸易条件改善论缺乏现实意义。第二,对于大国来讲,贸易保护理论上可能使该国获得比自由贸易更多的利益,但这种利益的获得是以他国利益的牺牲为代价的,因为征收关税在改善进口国贸易条件的同时,贸易伙伴出口国的贸易条件自然恶化,其利益会遭受损失。这种“以邻为壑”的掠夺性政策自然容易遭到损害一方的报复,循环的贸易报复必然会导致世界贸易大战,破坏了国际贸易政策的合作。
2. 贸易条件恶化论
汽车进口关税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R.prebisch )和印度经济学家辛格(H.Singer )。他们分别研究了发展中国家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趋势,提出了“贸易条件恶化论”(terms of trade deterioration theory )。这一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的贸易中主要出口初级产品,而进口工业制成品,由于初级产品的价格相对于工业制成品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因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从长期来看有恶化的趋势。
影响两类产品价格变动的因素主要有:
(1)技术进步对两类产品价格的影响不同。一般来说,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会使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进而导致产品价格下降。但是,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存在巨大差异,技术进步在不同国家对产品价格的影响是不同的:发达国家劳动力相对短缺,而且有强大和完善的工会组织,因此工业制成品部门生产率的提高表现为工人工资的上涨,有时工资的上涨甚至还会超过生产率的提高,这使得工业制成品的价格不降反升;
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相对过剩,工会组织弱小甚至根本没有,因此任何生产率提高的结果都是初级产品成本和价格的下降。这样,技术进步在两类产品上产生的不同价格效应必然导致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
(2)市场环境对两类产品价格的影响不同。初级产品的交换市场接近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而工业制成品的市场结构大多具有垄断的特点。在贸易周期的上升阶段,两类产品的价格都会上涨;在贸易周期的下降阶段,生产工业制成品的厂商可以通过控制产量来操纵价格,因而工业制成品价格的下降幅度小于初级产品价格的下降幅度。这样,在连续的贸易周期变化中,两类产品价格的差距就会不断扩大。
(3)收入的需求弹性对两类产品价格的影响不同。根据恩格尔定律,由于食物等生活必需品的收入需求弹性很低,因此,随着收入的增长,生活必需品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将不断下降,而高档商品支出的比重则将不断上升。这一定律在国际贸易领域的表现是:初级产品多属于生活必需品,其需求的收入弹性很低,而工业制成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很高,收入增长所带来的对初级产品需求的增加要小于对工业制成品需求的增加。随着发达国家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初级产品的进口需求反而减少,而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的提高却导致对工业制成品进口需求的增加。这样,对两类产品不同的收入需求弹性就造成了工业制成品的价格上升,而初级产品的价格下降。
总之,由于技术进步、市场环境和收入的需求弹性等因素对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价格的影响不同,因而导致了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恶化。贸易条件恶化理论认为:自由贸易下的贸易结构只能使富国更富,穷国更穷。要想打破这种贸易格局,发展中国家必须调整外贸结构,减少对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而要保证工业化战略的顺利实施,就必须由政府出面,采取贸易保护政策;这是发展经济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工业化、发展民族经济的唯一选择。
(二)国内市场失灵论
自由贸易理论是建立在运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这两个概念的成本——收益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国内市场失灵论批评这两个概念,尤其认为生产者剩余没有正确地衡量成本与收益,其原因是国内市场失灵的存在。
市场失灵论认为:在任何一个市场上,只有其他市场都能正常发挥作用时,实施自由放任才是最理想的政策;由于现实世界存在着各种市场失灵情况,如垄断因素、外部性、信息不完善和信息不对称等,使得帕累托最优的所有条件不能完全满足,在这种情况下,自由贸易的结果,往往导致一国向错误的专业化分工方向发展,从而导致资源的错误配置。而贸易的限制,则可能有利于减少或消除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价格扭曲,矫正资源的错误配置。因此,在市场失灵存在的情况下,一国采取恰当的贸易保护措施是完全必要的。
国内市场失灵有多种表现,例如某一部门中使用的劳动力在其他条件下可能失业或半失业;资本市场或劳动力市场存在缺陷而使得资源不能向高报酬部门转移;新兴的高技术产业可能出现技术外溢等,即国内市场没有发挥应有功能。例如,某个产业部门在生产中积累的经验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技术水平,但是该部门的生产者并不能获得这一收益,因此私人就不愿意从事这种生产或向该部门投资。也就是说,增加该产品的生产可能会产生边际社会收益,而用生产者剩余的衡量方法无法反映这一额外收益。因此,获得这种边际社会收益就成为关税及其他贸易政策合理性的根据。
我们用图7-4来说明反对自由贸易的国内市场失灵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