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物体运动
第一课:运动与力
1.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由运动变为静止或者运动快慢发生改变等现象,都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2.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使物体运动或停止,需要给物体施加力。
3. 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举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小球击倒矿泉水瓶,用锤子砸核桃,用石子击穿纸,用橡皮把沙堆砸出个坑4.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着,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我们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某一物体或参照物而言的。由于选择了不同的参照物,对同一物体做机械运动的情况的描述就有可能不同。
5.依据运动的球能把瓶子击倒、运动的锤子能把核桃砸开等事实,推出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的结论,就是在推理。
6.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第二课:小球的运动
1.按照运动路线来分,物体的运动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运动轨迹形式主要有直线和曲线两种。直线是物体特定的一点在一段时间的运动过程中,运动方向始终保持不变,曲线运动的方向是不断变化的。
第三课:运动的形式
1.物体的运动形式有平动、振动、转动、摆动、滚动等。
2.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形式往往包含一种或者一种以上的运动形式。
3.一个复杂的运动形式可能包含多种简单的运动形式。
4. 自然界中,物体的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平动、转动、振动是机械运动的三种基本形式。
机械运动是我们见到的各种运动中最简单的最普遍的一种运动形式。
5. 同一个物体的不同部分的运动形式可能不同。
第四课:车来了
1.站台上要设置安全线是为了乘客的安全。
2.越过安全线会有什么危险?会被气流卷入站台下,被人挤下站台。
3.车辆快速经过时,路边的行人会感觉有一股风吹向车辆,路上的树叶会被卷入车底。
4.做车来了模拟实验时,纸相当于站台上的乘客,吹风相当于快速经过的车辆,吹风时两张纸向中间靠拢。
5.为了行人安全,道路上设置了哪些标线?
人行横道(斑马线)、自行车道和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公交车站台、安全岛
等。
安全岛的作用:设置安全岛,增加了行人过马路的安全性,尤其能够保障老人,小孩和残疾人等行动缓慢人的安全。
6.我们应该怎样注意交通安全?
(1)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2)不翻越护栏(3)不在道路上玩耍、打闹
(4)不要与机动车抢道
7.发生交通事故时要怎么做?
发生交通事故时,要拨打报警电话。拨打报警电话时,要准确报出事故发生的地点及人员、车辆损伤情况。在交警到达之前,应注意保护现场。
第二单元:声音的秘密
第五课: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发声时都在振动。琴声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流水声是由水振动产生的,风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2.根据音叉、水、空气等发声时都在振动的现象,得出物体发声时会振动的结论,就是在归纳。
3. 物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4.探究声音是否具有能量
将点燃的蜡烛放在鼓的旁边,用力敲击鼓,鼓旁边蜡烛的火焰会发声什么变化?现象:蜡烛火焰会随着敲鼓的节奏而晃动。
结论:敲击鼓面,发出的鼓声会使周围的空气发声振动,进而振动了蜡烛火焰,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5.声音具有能量。利用声能的现象:利用超声波击碎结石。利用超声波钻孔。利用超声波清洗零件上的污垢。高强度的噪声能够损坏建筑物。
第六课:声音的传播
1.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的空气也跟着振动,形成了声音的“波浪”,叫做声波,像水波可以向远处传播一样,声波也可以向远方传播。
2.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向着各个方向传播。
3.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传播效果由好到差:固体>液体>气体)
4.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在月球上,如果不借助任何工具是听不到声音的。
5.制作“土电话”时,用铜丝、铁丝传播声音的比棉线、毛线更好些,棉线绷紧时听到的声音比放松时声音更大。
6.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而形成的。
第七课:声音的变化
1.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声音的强弱称为音量,高低称为音调。
声音的高低是指尖锐还是低沉,声音的强弱是指音量的大小。
2.物体振动得快,发出声音就高,物体振动得慢,发出的声音就低。
3.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发出的声音越弱。
4.敲击水多的杯子,发生的声音低,敲击水少的杯子,发出的声音高。
第八课:噪声的危害与防治
1. 噪声、污水、废气与垃圾被称为环境污染的四大公害。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以及人们在某些场合“不需要的”声音都是噪声。
3.噪声的危害
(1)噪声妨碍人们的休息和睡眠,影响工作和学习。
(2)过大的噪声会损伤听觉器官。
(3)噪声会危害中枢神经系统,使人烦躁等。
4.怎样减少噪声对我们的危害?
(1)在噪声源处减弱噪声。比如:给汽车安装消音器;在公共场合说话的时候,要尽量降低声音。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比如:高速公路两旁设置隔音屏障;植树造林。(3)在人耳处减弱噪音。比如:远离噪声源;戴防噪声耳罩。
第三单元:太阳地球月球
第九课:探索地球
1.古代中国人认为“天似穹庐,地似棋盘”。(天圆地方)
2.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时,发现地球投在月球上的影子是圆弧形的,由此推断出大地是圆形的。
3.人们在海边远望归航的船队,发现总是最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由此推断出大地是圆形的。
4.1519年麦哲伦率领船队从起点出发,朝着一个方向航行,历经多年最终回到了起点。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5.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极地半径约为6357千米,最大周长约为4万千米,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6.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7.生活中,有许多事实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举例说明?
(1)人们在海边远望归航的船队,发现总是先看到航行在最前面的第一只船,并且最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2)观察月食时,发现地球投在月球上的影子是圆弧形的。
(3)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4)晚上看北极星,越往北走,北极星越高。
(5)麦哲伦环球航行。
第十课:认识太阳
1.太阳是一个巨大而炽热的气体星球,表面温度约为6000℃,内部温度约为1500万℃。它有130万个地球那么大,距离我们地球有  1.5亿千米,太阳能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种巨大的天然能源。
2.太阳由内到外分别是由核心区、辐射区、对流区、光球层、球层、日冕层组成。
3.像太阳这样能自己发光发热的天体属于恒星。像地球这样围绕恒星运行、本身不能发光的天体属于行星。
4.日食现象是怎么产生的?
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在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
第11课:登上月球
1.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水,昼夜温差大,没有生物。
2.像月球这样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属于卫星。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3.月球表面有阴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区域,明亮的部分是高山,被称为月陆,阴暗的部分是平原或盆地等地陷地带,被称为月海,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
4.环形山主要是陨石撞击形成的。撞击球越大,形成的环形山直径越大;撞击球越小,形成的环形山直径越小。撞击速度越快,形成的环形山越深,撞击速度越慢,形成的环形山越浅。
5. 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
6.“玉兔号”是我国第一辆月球车。“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嫦娥五号”实现我国首次月面采样返回。
7.第一位登上月球的是阿姆斯特朗。
第12课:月相的变化
1.我们观察到的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月相实际上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2.一天中月相变化:形状几乎不变,随着时间推移位置自西向东移动。
一个月内月相变化:形状发生变化,位置自西向东移动。
不同月的同一天同一时刻月相变化:形状和位置几乎没有变化。
3.上半月,月相由亏到圆,亮面在左侧,下半月,月相由圆到亏,亮面在左侧。
4.(1)农历月初的月相叫“新月”(2)农历初三初四的月相叫“蛾眉月”(3)农历初七初八的月相叫“上弦月”(4)农历十五十六的月相叫“满月”(5)农历二十二、二十三的月相叫“下弦月”(6)农历月末的月相叫“残月”
5.月相的变化周期大概是30天。研究月相按农历会更方便。
第四单元:植物的生长
第13课:种辣椒
1.在观察辣椒的生长前,预先确定观察内容、观察时间、记录方法等,就是在制订观察计划。
2.辣椒生长需要的条件向阳,浇水适量,空气流通,养分,适宜的温度。
3.辣椒种子萌发的条件水,空气,适宜的温度。
4.植物都会经历从生到死的过程,通常会经历种子萌发成幼、开花、结出果实和种子等阶段。
第14课:不同环境下的植物
1. 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有利于维持植物生存。
汽车消音器2.莲是怎适应水中环境的?
莲的地下茎(藕)和叶柄都要有孔,可以储存空气,有利于莲在水中呼吸;莲的
叶炳长,可以使叶子伸出水面;叶子表面有一层蜡质白粉,能使雨水聚成水珠,使叶子实现自我清洁功能;大的叶子有利于吸收更多的阳光;莲子的外层坚硬,有种皮,在水中不易腐烂,遇到合适的环境时可以生长成新的植株。
3.沙漠环境的特点:干旱缺水,气候炎热,沙土居多。
为了适应沙漠的环境,仙人掌长有发达的根系,牢牢扎根于沙漠中,可以吸收更多的水分;仙人掌叶子退化成针刺状,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仙人掌的茎肥厚,可以储存丰富的水分,茎光滑,有一层保护膜,也可以减少体内水分蒸发。
4.热带草原气候的特点:降水比较集中,一段时间干旱,另一段时间大量降水,一年分旱,雨两季。
猴面包树的茎粗大,木质疏散,多孔。雨季时,猴面包树利用松软的木质吸收并贮存水分;早季时,猴面包树叶子脱落,自身水分蒸发减少,利用雨季贮存的水分度过漫长的早季。
5.榕树如何适应高温、多湿环境的?
榕树树冠很大,呈伞状,根系发达。它不耐干早和寒冷,喜欢阳光充足、温暖湿润的气候。在潮湿的空气中,榕树能长出许多气生根,有辅助呼吸的作用。气根有的悬挂在半空中,从空气中吸收水分和养分。多数气根直达地面,扎入土中,起着吸收水分和养分以及支撑树干的作用。
6.高山环境的特点:土层薄,温度低,风很大,水分少。
北方寒冷地区的植物多为松树。松树的叶子一般是针状,细且长,尖端很尖、较硬,表面有蜡质层,还有细细的绒毛,主要作用是防止水分蒸发,耐寒。
第15课:调查家乡植物
1.通过实地观察、走访等方式,了解当地经济作物的名称、经济作物与人们的关系,就是在调查。在进行调查之前,我们首先要制定调查计划。
2.像玉兰、桂花这样经过专门培植,用来供人们观赏的植物,称为观赏植物。
3.像棉花、大豆这样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植物,称为经济作物。
4.人类活动对植物生存会产生哪些影响?
有利:有利的方面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物种延续;退耕还林;栽培扩大化;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不流失等。
不利:围海造田,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动植物生存,导致该区域生物多样性下降:乱砍滥伐;滥用农药化肥;排放污水;肆意占用土地等。
第五单元《生物的特征》
第16课:养蚕
1.蚕丝是一种天然材料,可以制成丝绸,做成丝织品。早在3000 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养蚕了。
2.养蚕需要在空气流通、温度适宜、干燥卫生的环境中。
3.在合适的温度(26℃)和湿度下孵化蚕卵,及时收集蚁蚕,要用毛笔或羽毛轻轻地把蚁蚕刷到桑叶上。将桑叶洗净晾干,剪碎后喂食蚁蚕;要及时清理残叶,蚕粪和病蚕;并记录蚕的生长情况。
4.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5.春天,蚕卵孵化成幼虫,经历4次蜕皮后,身体逐渐变得透明,开始吐丝、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