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实务・链接
2002年,当宝马宣布在中国生产3系和5系宝马汽车的时候,奥迪备感压力。
虽然相对于刚刚和华晨集团达成合作的宝马,奥迪在中国具有“先发优势”。作为第一家在中国生产汽车的高端厂商,奥迪在公务车市场和高档汽车市场拥有优势。但是,在全球大部分的市场中,宝马的销售都要好过奥迪,而且增长势头非常强劲。同时,宝马品牌在中国不但享有极高的知名度,还深获新富阶层认同。因此对于奥迪来说,宝马在中国生产汽车,其意义绝不仅是自己“唯一一家在中国生产汽车的高端厂商”的地位被打破,更意味着宝马和奥迪在全球范围内的激烈争夺将在中国市场全面展开。如果宝马在全球市场上的骄人增长势头在中国顺利展开,将会对奥迪的销售形成严重威胁。
对此,奥迪的对策是采用战略性定价来遏制宝马的势头。早在2001年,奥迪就将和宝马3系属于同一档次的A4系列以进口的方式投放中国。在宝马宣布在中国生产3系和5系之后,奥迪迅速决定以CKD(CompletelyKnock Down,即以全散件形式来进口整车车型)的方式抢先在中国生产A4,并采用战略性高价来全面抬升国产宝马的定价。
2003年4月,当奥迪与一汽-大众在沈阳推出A4时,其定价是37.9-55.9万元。这个价格甚至超过了品类概念上更为高档的国产A6的销售价格:A6的价格是在33.65万元至53.62万元之间变动。为了使A4这个不同寻常的定价看起来物有所值,奥迪特地在宣传上强调A4与众不同的价
值:豪华的配置;全部CKD生产,全年限产8000辆。相较于美国标准版的A4,国产版A4增加了许多这个层级的豪华车比较少见的天窗、带记忆氙灯、真皮座椅和记忆型电动座椅等奢侈配置;而CKD生产则更容易满足那些信赖进口产品的购买者。
奥迪这样定价,是因为奥迪非常确信,一直自信品牌高于奥迪的宝马绝对不会让国产3系的价位低于奥迪A4,而3系的价格一旦确定,一定会连带影响5系的定价,从而将国产宝马的总体价格推高,进而对宝马的销售产生严重影响。相反,对于奥迪来说,产能不足10,000辆的A4就算是因为定价过高而使销售不尽人意,也不会对一汽-大众造成严重影响。而只要销售尚可,奥迪就可以在2003年仅剩的半年时间里赚取CKD的高额利润。
奥迪的定价策略产生了明显的效果。2003年10月,华晨宝马最终推出国产325i时,给它的定价是47.385万元,大大超出消费者35-40万元的价格预期。一个月后,国产宝马530i下线,定价为69.8万元。与530i同时上市的545i定价高达110万元,在国产高档车中定价最高。这次国产宝马5系的定价,远远超出了作为同等竞争车型的奥迪A6的价格(50万元左右)。而且,与同型号的进口宝马汽车相比,国产宝马的价格优势也非常有限。华晨宝马的定价果然被A4全面推高了。
国产宝马如此定价,是为了维护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宝马高于奥迪”的品牌形象。但是,过高的价格给国
产宝马的销售造成了沉重的压力,华晨宝马在压缩产能的情况下还是出现了库存积压。然而,时任华晨宝马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的普莱斯勒却还是对媒体宣称不会降价。相反,定价较高的奥迪A4在2004年10月大大方方降价促销,在全国范围内对A4系列全面降价两万元。
2004年宝马集团的全球销量继续保持强势增长,但在中国大陆市场,宝马销量却出现了下滑。2004年宝马集团在中国内地市场只售出15,480辆宝马汽车(其中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的3系和5系轿车只有8,661辆),比2003年下降16%。其中的确有宝马一再强调的中国汽车政策因素的影响,但是宝马自身在定价和市场定位上的失误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与此相对应的是,2004年奥迪的A6产销分别为44,961辆和46,177辆,A4的产销为14,240辆和15,841辆,增长0.8%。
通过定价来遏制竞争对手,是一种常见的手法,不过一般企业采用的是降价的形式。奥迪通过采用提高定价的办法,抬升竞争对手价格,从而给竞争对手造成销售障碍,让自己获取市场优势。这种优势一直持续到国产宝马在2005年1月份大幅降价时才有所改变。
遏制性战略定价21世纪商业评论第29期
宝马3系促销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