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产业集协同发展路径研究——以郑州都市圈为例
摘要:郑州都市圈是河南省产业集聚发展的高地,具备在更大范围内统筹资源要素,打造面向国际竞争、支撑中部崛起的高能级现代化都市圈的良好条件。产业集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文以郑州都市圈为例,以六类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尝试通过大数据分析手段,识别现状企业在空间上和经济联系上的特征与规律,提出产业协同发展任务与格局优化策略,以实现区域功能互补与产业错位布局,支撑带动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都市圈;产业集;区域协同;大数据
郑州都市圈是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进郑州都市圈产业协同有利于更好发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引领作用,进一步带动河南省域经济发展。郑州都市圈范围包括郑州及开封、洛阳、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等“1+8”省辖市,总面积5.88万平方公里,2021年年底常住人口4674万。其中,都市圈核心区范围包括郑州全市,许昌全市,洛阳全部市辖区,开封全部市辖区、尉氏县和兰考县,焦作全部市辖区、武陟县、温县,新乡全部市辖区、原阳县和新乡县,平顶山全部市辖区和郏县,漯河全部市辖区和临颍县,以及济源,面积约2.79万平方千米(图1)。研究通过地方政府公开材料和网络数据平台(企查查、爱企查)获
取,获取并处理制造业相关企业29.2万余条,作为基础分析数据。参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分类标准,衔接河南省、都市圈“1+8”省辖市“十四五”规划要求,确定行业划分标准,确定六类主要产业,包括高端装备产业、新一代信息产业、新能源及网联汽车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绿食品产业等,作为研究重点。根据注册资本信息,筛选各行业排名靠前的20家龙头企业,作为典型分析样本。基于此,识别六大主要制造业空间分异规律和经济联系特征,从产业分工协同和空间格局优化两个方面,探索都市圈产业集协同发展路径。
图1 郑州都市圈范围
一、产业现状发展特征
郑州电动汽车
1.主导产业空间分异规律
空间分异规律特征。一是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心化现象明显,对比六大主要制造业相关企业空间集聚特征,均以郑州集聚度最高,企业数量占比均超过五分之一,其中高端装备、生物医药超过四分之一。二是企业在产业园区所在区域具有更高的集聚性,以郑州为例,在郑州航空港先进制造业开发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巩义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等所在区域,企业数量更多、集聚程度更高。三是初步形成了研发创新在郑州,生产制造在其他地市的产业分工格局,以高端装备产业为例,总部、研发等上游环节相关企业主要在郑州集聚,新乡、洛阳、许昌等地企业以研发、制造等中上游环节为主,其余城市则以制造环节为主。
图2 六大主要制造业相关企业密度分布
2.龙头企业经济联系特征
企业经济联系特征。一是从省内来看,都市圈地区是供销网络密度最高区域,六大主要制造业在都市圈内部的供应商、客户对比全省的数量占比均超过90%,其中,超过三成分布在郑州。二是从省外来看,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区分布的供应商、客户最多,但整体竞争力有待提升。三是从企业上下游网络来看,联系最为最紧密的为下游销售环节,研发、生产、制造等中上游环节联系不足。四是从龙头企业发展模式来看,目前以专攻单一环节的展模式为主,未来需要向更为成熟的网络化发展模式转变。
二、产业集协同发展任务
1.建立跨区域协作模式,构建跨区域合作网络
跨区域协作模式。高端装备产业集,探索建立以郑州为核心,以洛阳、新乡为重点、以开封、许昌、焦作、漯河、济源、平顶山支撑的“研发中枢+生产基地”协作模式;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探索建立以郑州、洛阳为核心,以开封、许昌、新乡、焦作、漯河、济源、平顶山为支撑的“创新引擎+配套中心”协作模式;新能源及网联汽车产业集,探索建立以郑州、新乡、许昌为核心,以洛阳、开封、焦作、漯河、济源、焦作、平顶山为支撑的“总装基地+配套中心”协作模式;生物医药产业集,探索建立以郑州核心,以洛阳、开封、新乡、焦作、漯河、济源、焦作、平顶山等为支撑的“孵化中心+产业化基地”协作模式;新材料产业集,探索建立以郑州、洛阳为核心,以开封、新乡、焦作、漯河、济源、焦作、平顶山等为支撑的“研发中枢+生产基地”协作模式;绿食品产业集,探索建立以郑州为核心,以洛阳、开封、漯河为副中心的“前端平台和品牌+后端基地”协作模式。
2.依托重点产业开发区,推动产业链分工协作
产业重点领域。其中,高端装备产业集,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装备、高端工程装备、电力装备、航空装备、矿山装备、农机装备等细分领域;新一代信息产业集,重点发展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网络安全、5G产业、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细分领域;新能源及网联汽车产业集,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等细分领域;生物医药产业集,重点发展创新药、高端仿制药、现代中药、高端医疗器械等细分领域;新材料产业集,重点发展超硬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先进金属材料、尼龙新材料、绿建材、化工材料等细分领域;绿食品产业集,重点发展肉制品、面制品、乳制品、果蔬制品、预制菜等细分领域。产业链协同布局。以绿食品产业集为例,在郑州、焦作、漯河等地布局肉制品产业,拓展销售形式,建设冷链食品生产基地,重点发展冷冻肉制品、精细分割制品、熟肉制品、休闲肉制品等;在郑州、新乡、漯河、平顶山等地布局面制品产业,着力面制品精深加工,改造建设一批规范化、智能化、规模化的大型主食生产加工配送中心和中央厨房,发挥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基地优势;在郑州、开封、焦作等地布局乳制品产业,做大做强奶牛、肉牛“两牛”产业,支持乳品企业自建联建现代化、标准化奶牛养殖场,提高奶源自给率;在郑州、漯河、新乡等地布局果蔬制品产业,推动绿果蔬制品和食药一体化食品发展;在郑州、开封、焦作、漯河、新乡、平顶山等地布局预制菜产业,大力发展即食、即热、即烹、即配预制净菜以及预制菜配套制备等。
三、产业集格局优化策略
1.培育新兴增长中心,促进中心城市辐射外溢
“一主一副多点”的产业空间格局。郑(港)汴许核心引擎,充分发挥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主导打造以郑开汽车产业带、许港精密制造产业带等为骨架的郑汴许“黄金三角”,着力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建设成为都市圈的创新策源地和各产业集做大做强的核心引擎。洛阳中原城市副中心城市,主导推进洛济焦高端石化产业带、郑洛新材料产业带和洛平高端装备产业带建设,发挥洛阳工业发展基础优势,形成都市圈西部板块强支撑。开封、许昌、新乡、焦作、漯河、平顶山、济源等7个新兴增长极,协同推动郑开汽车产业带、许港精密制造产业带、郑新高技术产业带、郑焦智造产业带、郑漯现代食品产业带、郑洛平新材料产业带及洛济焦高端石化产业带建设。
图3 郑州都市圈产业集格局优化策略
2.构建三级园区体系,强化产业空间载体支撑
“国家级开发区-年营收额400亿以上(非国家级)开发区-其他开发区为标准”三级园区体系。强化郑州航空港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引领作用,构建以航空物流为基础、航空关联产业为支撑的航空经济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跨境电子商务等高附加值的航空新兴产业。突出国家级开发区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作用,分级分类推进年营收额400亿以上(非国家级)开发区及其他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落实河南省省开发区改革优化方案,加快建设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管理团队,推进“管委会+公司”模式,推动开发区新旧动能转换,提升开发区对外开放水平。
四、结语
构建产业集是加快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的标志性产业链,率先建设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生态圈,促进产业和城市深度融合,支撑带动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构建跨区域协作模式,推动产业链分工,优化产业空间格局,强化产业载体支撑,完善要素保障
政策体系,将有助于推动郑州都市圈产业集协同发展,实现郑州都市圈“1+8”省辖市城市功能互补、产业错位布局和区域协调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缉慈.产业集的创新之道[J].中国工业和信息化,2019(08):24-31.
[2]贾文艺,唐德善.产业集理论概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06):125-128.
[3]杨艳军,孙燕.都市圈同城化进程中产业同构问题及优化路径[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04):61-70.
[4]杨振山,蔡建明,付承伟.产业集理论对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启示[J].城市规划,2012,36(12):60-68.
[5]喻登科,涂国平,陈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协同发展的路径与模式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33(04):114-120.
[6]伍先福,黄骁,钟鹏.战略性新兴产业集培育模式研究综述[J].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学报,2021,
33(01):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