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
奇瑞汽车国际化经营战略研究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的国际化进程步伐不断加快,以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为主体的中国汽车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引起了国内外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形成了一系列相关研究成果和不少独到的见解。
1 关于自主品牌汽车国际化经营战略研究的历史回顾
1.1 国外关于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相关理论研究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伴随着企业直接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活动日益增多,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研究逐步得以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企业跨国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日益增多,跨国公司及其国际直接投资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增长,因而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特别是跨国公司理论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信息技术的大发展,知识经济的兴起,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企业经营活动也从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的国际化过渡到全球化,且日益呈现出加剧的趋势。
不同的研究者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
国外著名学者Fayerweather认为:“尽管人们可以给国际化经营一个十分复杂的定义,但它只有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即它是涉及两个或更多国家的经营活动,或者说其经营活动被国界以某种方式所分割。”
美国密执根大学的Cavusgil教授(1980)对企业的出口和直接投资活动进行考察,将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国内营销阶段、前出口阶段、实验性地卷入阶段、积极投入阶段和国际战略阶段。
芬兰学者Lawrence S.Welch和Reijo K.Loustarinen等认为企业国际化经营是指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由国内企业发展成跨国公司的过程。国际化经营实际上是一种广义的跨国经营:包括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两个过程。外向国际化经营的形式主要指直接或间接出口、技术转让、向外国传统文化公司发放许可证、国外各种合同安排、国外合资合营、海外子公司和分公司;内向国
际化经营的内容主要包括进口、购买技术专利、作为许可证交易的受约人、国内合资合营、成为外国公司的国内子公司或分公司(或被国外企业并购)。内向国际化是企业外向国际化的基础和条件。
企业经营战略研究的先驱钱德勒(1962)指出经营战略是决定企业的基本长期目标与目的选择企业达到这些目的所循的途径,并为实现这些目标与方针而对企业重要资源进行分配。企业经营战略是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及可取得资源情况下为求得企业生存与发展,企业所制定的全部经营活动的根本方针和基本
战略,它规定了企业经营方向和业务范围,确定了企业的性质和形象,规定了企业的经营目标和长远规划,以及实现目标的战略途径和战略重点,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是企业整体战略的一部分。奇瑞汽车公司
美国学者Richard Robinson(1980)还提出了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六阶段理论,即企业的国际化发展由起始阶段、出口阶段、国际经营阶段、多国经营阶段、跨国经营阶段与超越国际阶段六个阶段组成,在这些发展阶段中企业国际化的程度是逐步提高的。
1.2 国内关于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相关理论研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大,国内企业逐步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竞争中来,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企业国际化经营问题,并对企业国际化内涵予以分析界定。根据对企业国际化所涵盖的内容,将国际化分为广义的企业国际化和狭义的企业国际化。广义的企业国际化将企业从直接或间接的进出口贸易(主要指出口贸易)、生产及其非核心业务的海外分包等等一系列只要是以企业拓展海外发展空间的活动都视为企业的国际化进程;而狭义的国际化则只将与企业跨国直接投资联系在一起的如在海外设立营销机构、研发中心、分、子公司、实施跨国并购等直接投资经营行为视为企业的国际化行为。
也有的学者对国际化所涵盖的内容进一步分类,认为企业国际化经营,主要是指企业直接面向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以产品出口或外部资源利用为导向的企业经营活动。其中包括观念国际化、生产国际化、营销国际化、研发国际化、资本国际化、人才国际化、CI(Corporate Identity Sy
stem,企业形象设计)国际化等内容。
有的学者从企业扩展的空间角度,将企业的国际化行为分为外向的国际化和内向的国际化,认为企业国际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的“走出去”,
二是企业将资本、技术或管理方式等“引进来”。
吴彬,黄韬(1997)在二阶段理论中指出,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经验获得阶段和利润攫取阶段。与目标国相比处于优势的企业或行业,应主要采取“利润攫取”方式进行国际化发展,反之可采取“经验获得”方式向对方学习。
孙建中(2000)提出的中国国际化发展的综合优势理论里指出我国综合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投资动机的多元化;第二,差别优势的多样化;三是发展空间的多极化。
1.3 国内关于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国际化经营战略的相关理论研究
宿慧爽(2004)通过相关理论和一定的实证资料对中国汽车主要的国际技术引进方式进行了分析,从中发现中国汽车企业在国际技术引进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国家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了完善中国汽车业国际技术引进方面应采取的措施,即国家应建设良好的技术引进环境,通过多种方式促进企业的“二次创新”,加速汽车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集中度;企业应注意国际技术引进的策略,加快建立现代化企业
制度。
钟师(2005)认为出口只有先为利润而战才能后为自身品牌乃至国家形象而战,利润只是手段而打造自主强势品牌才是汽车出口的目的,他指出汽车出口不是中国自主品牌车厂试图摆脱处于国内困境的权宜之计,而是国家的重要战略性结构调整举措,要在中国培育出自己强势的汽车自主国际品牌需要巨大的投入和长时间的积累。
厉无畏,王振(2005)指出汽车是典型的国际化产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使中国离开国际背景独立发展汽车业的可能性逐渐消失。面对这一形势,我们关注的不应是中国汽车产业是否应该参与世界汽车产业“重新洗牌”的过程,而是中国汽车产业以什么目标、以何种方式、在何种程度上融入世界汽车产业全球化浪潮,才更能发挥优势,分享更多的利益。中国汽车产业正面临重大的战略选择。为此,政府必须调整有关政策,企业必须制定中长期战略,以入世为契机,以实现在中国的大规模生产和实现净出口为目标,积极投身国际重组、参与国际分工。这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一种可选择的出路。
闫向军(2006)基于在“十一五”期间,政府将积极扶持和推动汽车民族品牌的培育和扩大对海外市场的出口,认为国际化必将成为未来汽车行业发展
的主旋律之一。国际化是中国成为汽车强国的必经之路,也是汽车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目前,汽车业已经走到了必须面向国际市场的时候。原因有三点:产能过剩的压力、扩大规模的需要、经济一体
化的要求。
苗青,葛宝山,朴兰英(2006)分析了中国汽车行业外向型国际化发展的战略特点:1.与世界著名汽车集团合资合作;2.国际化发展处于初级阶段;3.出口市场和出口结构更优化;4.出口环境更艰难,竞争更激烈。
王娟(2007)从近几年来中国汽车国际化发展的实例:2001年10月,奇瑞生产的轿车第一批出口中东,首开自主品牌出口海外之先河;随后,以吉利、长城、中兴、吉奥、比亚迪为代表的国有汽车集团也纷纷加大海外市场的拓展力度,汽车出口量节节攀升;2005年,中国汽车企业终于开始向海外市场发力,指出中国汽车业夹缝中艰难走出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让公众似乎看到了未来中国汽车行业的希望。整体而言,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分为两类,一类是使用引进技术的国内自主品牌,这类品牌虽为国内自主品牌,但产品都是引进国外成熟车型技术;另一类是使用自主开发车型技术的自主品牌,其产品是由国内企业开发且掌握完全知识产权。为了长远的生存与发展,要实现持续性发展目标,必须要具备持续进行成本控制和产品创新的能力,前者需要规模,后者更需要规模带来的资金实力。
由此可以看出,在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国内学者就已经认识到了中国汽车参与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但是中国汽车要实现真正自主品牌的国际化经营需要经历一条漫长的发展、创新、壮大之路。
2关于自主品牌汽车国际化经营战略相关研究的现状
2.1国外关于自主品牌汽车国际化经营战略相关理论研究的现状
John C.Humphrey(2006)对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在类似北美这样的汽车市场上是否具备生存能力进行了分析,就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将会在北美的的消费者手中遭遇滑铁卢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
John C.Humphrey(2006)就中国自主品牌制造商向欧盟和美国出口提出了建议,认为确保质量是出口前的重中之重,单凭价格是无法保证成熟市场上的成功。
Jan-Peer Laabs,Dirk Schiereck(2008)研究了汽车企业横向并购在长、短期情况下对汽车产业的影响。他指出短期的有利回报主要体现在较为明显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