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42卷)第9期
汽 车 工 程
AutomotiveEngineering
2020(Vol.42)No.9
doi:10.19562/j.chinasae.qcgc.2020.09.010
原稿收到日期为2019年11月13日,修改稿收到日期为2020年1月16日。通信作者:李现今,高级工程师,博士,E mail:lixianjin@aliyun.com。
李现今,李?隆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176)
[摘要] 汽车在高速行驶中的经济性和稳定性与汽车受到的空气阻力和升力直接相关。与传统燃油车相比,降低风阻对于电动汽车提升续航里程和降低能耗更加重要。本文中采用雷诺时均方法对某款纯电
动SUV车型进行在1
20km/h车速下整车外流场仿真分析,并将风阻系数和升力系数与等比例油泥模型风洞试验的结果进行了对比。采用常用的Realizablek-ε湍流模型对该SUV车型后扰流板进行仿真优化。研究了该SUV的后扰流板上表面不同倾斜角度对整车气动升力和阻力系数的影响;进一步,在最佳倾角的基础上,通过5种后扰流板通孔形式的对比分析,确定了最优状态的后扰流板。最终的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整车风阻系数降低3.9%,而升力系数的增加在可接受范围内。
关键词:电动SUV;后扰流板;风阻;升力;仿真分析
ResearchonAerodynamicCharacteristicsofRearSpoilerinanElectricSUV
LiXianjin&LiZhelong
BeijingElectricVehicleCorporateLtd.,Beijing 100176
[Abstract] Thefueleconomyandstabilityofvehicleinhigh speeddrivingisdirectlyrelatedtotheaero
dy namicdragandliftofthevehicle.Comparedwithtraditionalfuelvehicles,reducingaerodynamicdragismuchmoreimportantforelectricvehicleinincreasingdrivingmileageandloweringenergyconsumption.Inthispaper,Reynoldstime averageschemeisadoptedtoconductavehicleexternalflowfieldsimulationonabatteryelectricSUVataspeedof120km/h,withtheresultsofdragandliftcoefficientscomparedwiththatofthewind tunneltestofclay
modelofthesamescale.ThecommonRealizablek-εturbulentmodelisusedtoperformasimulationoptimizationontherearspoilerofthatSUVtostudytheeffectsofthedifferentdeclinedanglesoftheuppersurfaceofspoileronthedragandliftcoefficientsofvehicle.Furthermore,onthebasisofbestangleobtained,theoptimalstateofrearspoilerisdeterminedbythec
omparativelyanalysisonfivedifferenttypesofthroughholesonspoiler.Theresultsoffinalvalidationtestshowthattheaerodynamicdragcoefficientreducesby3.9%,whileaerodynamicliftcoefficientincreases,butinacceptablerange.
Keywords:electricSUV;rearspoiler;aerodynamicdrag;aerodynamiclift;simulationanalysis
前言
汽车在高速行驶中,来自空气的作用力会对汽车产生很大的影响,气动阻力影响汽车能耗,气动升力影响行驶稳定性。据统计,当车速达到80km/h时,50%左右的动力输出用于克服空气阻力。通过
降低风阻来降低能耗提高续航里程,对于电动汽车
的意义尤其重大。另外,在高速状态下,如果气动外型设计不好,升力过大,将对汽车的行驶安全造成一定影响。之前,有很多关于汽车标模MIRA模型的
气动力研究[
1-6]
,但大多局限于对标模或者一般轿车的气动力研究,而缺乏对高速行驶的SUV车型的气动力研究。文献[
7]中就面包车尾部造型对其气
·1212 ·汽 车 工 程2020年(第42卷)第9期
动特性的影响做了研究,文献[8]和文献[9]中对汽车底部流场做了研究,文献[10]和文献[11]中分别对俯仰运动和非定常运动对升力的影响做了研究,文献[
12]中对汽车前、后轴的升力情况作了研究。本文中针对高速行驶的电动SUV的后扰流板上表面倾斜角度、开孔大小和形状对整车气动阻力和升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首先,针对该电动SUV车型
的基础状态,通过雷诺时均的Realizablek-ε、Standardk-ε、SSTk-ω、Standardk-ω、Reynoldstress和Spalart Allramas等6种湍流模型,在车速为120km/h的工况下进行整车外流场仿真分析,并将气动阻力系数和升力系数与等比例油泥模型风洞试
验结果对比,结果显示Realizablek-ε湍流模型仿真和试验的差异最小。接着采用Realizablek-ε湍流模型对后扰流板气动性能进行仿真。针对该SUV的后扰流板上表面倾斜角度对整车气动升阻力系数的影响,优化了后扰流板的倾斜角度;并针对该SUV的5种后扰流板结构进行仿真分析,根据风阻系数和气动升力系数,得到最优状态的后扰流板结构。在验证试验中,优化后风阻系数下降了3 9%,升力系数有所上升,但在可接受范围内,有效地降低了整车能耗,提高了续航里程。
1 理论基础
1 1 计算模型与网格
计算模型为整车模型,含有平整的底盘护板,前机舱部件齐全,主动进气格栅处于关闭状态,模型如图1和图2所示。计算体网格采用Trim网格,边界层采用6层网格,总厚度2mm,总网格量为3
千万个。
图1
整车侧视图
图2 整车底视图
1 2 计算方法概述
对流场的仿真方法有:直接数值模拟(directnu mericalsimulation,DNS)、大涡数值模拟(largeeddysimulation,LES)和雷诺平均数值模拟(Reynoldsav eragedNavier Stokes,RANS)和格子玻尔兹曼方法
(latticeBoltzmannmethod)等[13]
。
1 2 1 DNS方法
由于N-S方程本身是封闭的,故从原则上可直接求解所有湍流问题。用DNS方法直接求解
N-S方程,能获得最精细的流场信息。但该方法计算量特别巨大,对软硬件均要求较高,只适合简单的模型,对整车这样复杂的模型仿真无法实现。
1 2 2 LES方法
LES的基本思想是:把湍流瞬时运动通过某种滤波方法分解为大尺度运动和小尺度运动两部分。
大涡运动通过直接求解N-S方程计算;小涡运动的影响概化为亚格子雷诺应力,须通过建立模型求解。
1 2 3 RANS方法
由于雷诺平均方程是不封闭的,故RANS的核心思想是建立雷诺应力封闭模型,使平均运动方程可解。目前比较常用的RANS模型有零方程模型、一方程模型、二方程模型和代数应力模型。RANS方法比前两种方法大大减小了对计算机硬件的要求,是目前车辆工程界处理湍流问题的最常用方法。1 2 4 格子玻尔兹曼方法
从分子动力学的玻尔兹曼方程出发,可推导出空间和时间离散的格子玻尔兹曼方程,该方程的低阶形式收敛为Navier Stokes方程。该方法直接模拟湍流的计算量也难以接受,而将格子玻尔兹曼方程同大涡模拟的方法相结合,能以可接受的计算资源量模拟湍流,并获得很高的精度。但目前该方法的商用软件十分昂贵,本文中不予采用。
2 湍流模型的确定及其仿真与试验
针对该电动SUV车型在车速为120km/h
工况,采用STARCCM+软件,通过有限体积的RANS方法,分别以Realizablek-ε
、Standardk-ε、SSTk-ω、Standardk-ω、ReynoldStress和Spal art Allramas(SA)等6种湍流模型进行整车外流
场仿真分析。Realizablek-ε计算结果的速度云
图和速度等势面图如图3和图4所示。为验证
2020(Vol.42)No.9李现今,等:某电动SUV后扰流板气动特性的研究·1213 ·
仿真结果,同时进行了基础状态的等比例油泥
suv车是什么意思模型风洞试验。
图3 速度云图(y=0
)
图4 速度等势面图
2 1 气动阻力仿真结果
计算大约在2000步时达到稳定,总共迭代3000步,取2500~3000步的平均值作为气动系数。计算的风阻系数Cd结果见表1
。表1 Cd计算与试验结果的比较
速度/
(km·h-1
)
湍流模型计算值试验值相对误差/%
120
Realizablek-εStandardk-εSSTk-ω
Standardk-ωReynoldStress
SA
0 2990 3000 317
0 3030 3010 298
0 305
2 01 63 90 71 32 3
从表1可以看出,在阻力系数的计算中,SSTk-ω的结果与试验的偏差略大,
其它湍流模型所得仿真结果与试验值相对误差在2 5%以内。2 2 气动升力仿真结果
气动升力系数Cl计算与试验结果的比较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在升力系数的计算中,各种湍流模型所得仿真结果与试验值相对误差比阻力系数的大,最多相差40%。
综合表1和表2的结果看,采用Realizablek-ε湍流模型时误差较小。因此,后续的外流场仿真优
化中采用Realizablek-ε湍流模型。
表2 Cl计算与试验结果的比较
速度/
(km·h-1
)
湍流模型计算值试验值相对误差/%
120
Realizablek-εStandardk
-ε
SSTk-ω
Standardk-ωReynoldStress
SA
0 0500 0600 061
0 0630 0590 052
0 045
11 133 335 640 031 315 6
3 后扰流板的优化
3 1 后扰流板旋转方案优化
后扰流板的外观如图5所示,而图6则示出其对称截面中线形状和初始方位。该款SUV的后扰流板第1种优化方案是在图6所示初始方位的基础上,使后扰流板绕其前端中点而与车身常用坐标系的y轴平行的轴线旋转1°至6°,间隔1°,如图5所示,分别进行整车外流场仿真,观察其气动系数的变化,结果如图7所示。
图5 后扰流板外观图
图6 后扰流板对称截面中线形状及其初始方位
由图可见:随着后扰流板旋转角度的变化,阻力系数先降后升,在4°时达到最小值;而升力系数则先升后降,在4°时达到最大值。综合考虑升、阻力系数的变化,认为旋转4°时为最优的状态,风阻系数为0 294,通过速度云图(图8)可以看出,优化后气流
·1214 ·汽 车 工 程2020年(第42卷)第9
期
图7 后扰流板旋转角度示意图
从后扰流板分离后,沿着后扰流板上表面方向的低速气流延伸得更远,尾涡更加稳定,使整车风阻
更低。
图8 后扰流板旋转优化前(左)后(右)附近流场示意图
3 2 后扰流板开孔方案分析
第2种优化方案是在扰流板上开通孔。在最优的4°倾角的后扰流板基础上,设计了5种后扰流板开通孔
方案,如图9
所示。
图9 后扰流板5种开孔方案示意图
5种方案均具有两个对称的气流入口和出口。方案1和方案2的通道出口长度为265mm,不同在于方案2的出口略微上抬。方案3、4、5的出口长度均为2
00mm,方案3为在方案2的基础上,两入口Y向两侧各减小32mm,方案4为在方案2的基础上两孔内侧减小65mm,方案5为方案2出口200mm,出口的上部不变,下部略微上抬。
后扰流板通孔和不通孔的差异,体现在图10和图8速度云图中后扰流板附近气流的差异。仿真的数据如图11所示。可以看出:阻力方面,由于后扰流板通孔后有气流补充进了尾涡区,加强了尾涡区空气的流动,空气受到的阻碍减弱了,5种通孔方式对应的风阻系数从通孔前的0
294减小了0 002~0 008,效果最好的方案5风阻降至0 286;升力方面,由于气流从通孔斜向下流动,说明这部分气流比没有通孔时的流动额外受到了向下的作用力,即汽车会受到空气向上的升力,从整体上看说明气流从车辆上方的绕流更多,也类似于机翼上升原理,翼型上方的绕流越多升力越大,因而通孔后的升力系数比通孔前0 06的水平显著提高了0 030~0 039
。
图10 方案1(左)和方案2(右)
的速度云图
图11 5种通孔式后扰流板的风阻、升力系数对比图
不同形式通孔之间的差异,从图12和图10的速度云图可以看出:方案4、5的气流从后扰流板分离后,沿着后扰流板上表面方向的低速气流延伸得更远,低速区和上方高速区的边界更清晰光滑,尾涡
更加稳定,使整车风阻更低;升力方面,由于通孔附近的气流方向为下后方,如果气流向后向下的局部流动得到加强,说明车辆向前向上的受力小幅增加,即风阻小幅减小,
升力小幅增加。
图12 方案3(左)、方案4(中)和方案5(右)的速度云图
通过仿真优化后的后扰流板,采用风阻最小的方案5在风洞中进行验证试验(图13)。测试结果:风阻系数为0 293,升力系数为0 083,如图14所示。风阻系数比优化前降低了约3
9%,升力系数大幅增加,约增大了84%,但仍在工程接受范围内;风
2020(Vol.42)No.9李现今,等:某电动SUV后扰流板气动特性的研究
·1215 ·
阻系数仿真值比试验值约小2 4%,升力系数仿真值比试验值约大13%,吻合较好。说明仿真手段对于该电动SUV
后扰流板的气动特性开发是有效的。
图13
后扰流板的风洞试验图
图14 升、阻力系数仿真与试验对比图
4 结论
本文中采用雷诺时均方法,对在120km/h车速下某款纯电动SUV车型进行整车外流场仿真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
1)分析了该SUV的后扰流板上表面不同倾角对整车风阻系数、升力系数的影响,在基础状态上后扰流板上表面旋转4°时风阻系数最小。
(2)在最佳倾角的基础上,对后扰流板5种通孔方案进行对比仿真,结果第5种方案的风阻系数最小,故选取它为最优方案。
(3)以转角4°和第5个通孔方案为后扰流板的最优状态,在风洞试验中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气动阻力降低了3 9%,而升力系数虽有较大的增加,但仍在合理范围内。
参考文献
[1] 徐永康.汽车气动升力的试验与仿真研究[D].长沙:湖南大
学,
2014 XUYongkang.Experimentandsimulationresearchofvehicleaero dynamiclift[D].Changsha:HunanUniversity,2014
[2] 宋昕,谷正气,何忆兵,等.基于Ahmed模型的气动升力研究
[J].汽车工程,2010,32(10):846-850
SONGXin,GUZhengqi,HEYibing,etal.Researchofliftforceonanahmedmodel[
J].AutomotiveEngineering,2010,32(10):846-850
[3] 孟妍妮,戚宇欣.后扰流板对轿车气动性能影响的数值模拟分
析[J].车辆与动力技术,2018(2):51-55
MENGYanni,QIYuxin.Numericalsimulationofeffectofrearspoileronsedanaerodynamicscharacteristics[J].Vehicle&PowerTechnology,2018(2):51-55
[4] 孙连伟.基于CFD的后扰流板对汽车稳定性数值分析[J].汽
车实用技术,2016(1):158-160
SUNLianwei.Numericalsimulationofvehiclestabilityofrear
spoileronCFD[J].AutomotivePracticalTechnology,2016(1):158-160
[5] 朱忠华,张雷,许志宝,等.汽车后扰流板对外气动性能影响的
研究[J].汽车技术,2017(5):19-23
ZHUZhonghua,ZHANGLei,XUZhibao,etal.Researchoninflu enceofrearspoileronexternalaerodynamicperformance[J].Auto motiveTechnology,2017(5):19-23
[6] 何浩然,孙庆友,陆飞龙.后扰流板对整车气动阻力的影响[J].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18,56(2):33-36
HEHaoran,SUNQingyou,LUFeilong.Influenceofrearspoileronvehicleaerodynamicdrag[J].AgriculturalEquipment&VehicleEngineering,2018,56(2):33-36.
[7] 王靖宇,胡兴军,李庆臣,等.面包车尾部造型对其气动特性的
影响[
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1,41(3):618-622 WANGJingyu,HUXingjun,LIQingchen,etal.Influenceoftail endstylingonaerodynamiccharacteristicsofminibus[J].JournalofJilinUniversity(EngineeringandTechnologyEdition),2011,41(3):618-622
[8] 杨易,徐永康,沈夏威,等.基于气动升力的汽车底部流场改进
[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4(10):4064-4068 YANGYi,
XUYongkang,SHENXiawei,etal.Improvedresearchofautomobileunderbodyflowfieldbasedonaerodynamiclift[J].JournalofCentralSouthUniversity(ScienceandTechnology),2013,44(10):4064-4068
[9] 郭军朝,史建鹏,陈赣,等.某SUV车底气动附件的仿真与试验
研究[J].汽车工程,2016,38(4):511-514
GUOJunchao,SHIJianpeng,CHENGan,etal.Simulationandex perimentalstudyontheaerodynamicaccessoriesontheunderbodyofaSUV[J].AutomotiveEngineering,2016,38(4):511-514 [10] 黄泰明,谷正气,陈阵,等.车身俯仰运动对气动升力的影响
[J].中国公路学报,2017,30(1):150-158
HUANGTaiming,GUZhengqi,CHENZhen,etal.Influenceofvehiclebodyinpitchingmotiononaerodynamicli
ftforce[J].ChinaJournalofHighwayTranspottation,2017,30(1):150-158
[11] 杨易,徐永康,聂云,等.非定常来流对汽车气动升力瞬态特性
的影响[J].中国机械工程,2015,25(12):1681-1686 YANGYi,XUYongkang,NIEYun,etal.Effectsofunsteadystreamontransientcharacteristicsofautomotiveaerodynamiclift[J].ChinaMechanicalEngineering,2015,25(12):1681-1686
[12] 张勇,谷正气,刘水长,等.基于风洞试验与CFD分析的汽车
前后轴气动升力计算的研究[J].汽车工程,2017,39(3):275-280
(下转第1223页)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