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瓶颈及对策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将使废旧零部件数量不断增加,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空间巨大。但目前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受到政策、技术、观念等多方面制约。从产业链看,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零部件回收体系尚未完善,高端技术人才缺乏、产能利用率低等问题突出;从技术创新看,废旧零部件再制造标准体系尚未建立,再制造产品检测技术手段落后等;从观念意识看,消费者对再制造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不高;从产能利用率看,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面临产能过剩、生产技术不成熟、回收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因此,进一步规范和引导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业的健康发展,对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环境保护和提高我国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瓶颈;对策
引言: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是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再生资源利用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我国作为汽车产销大国,随着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旧汽车零部件和报废车辆已经成为制约我国
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瓶颈。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加强废旧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的研究和管理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旨在为政府和行业机构更好地推动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同时为企业实施再制造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一、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面临的瓶颈分析
1.1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技术和装备亟待提升
2009—2022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增长迅速,如图1所示,随之而来的汽车零部件需求量也随之增长。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是指在报废的汽车及其零部件基础上,经过一系列技术和装备后,修复或改装为能够满足新的性能要求的产品过程。再制造技术可以分为表面工程技术、机械修复技术、涂层技术和电子检测技术等。目前,国内外对再制造行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再制造装备技术方面。我国再制造装备产业主要包括零部件再制造装备、设备及零部件表面修复和检测设备三大类。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装备产业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关键部件和工艺方面仍主要依赖进口,如发动机缸体、缸盖、曲轴、连杆等关键部件的再制造;在检测方面,再制造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仍缺乏统一标准,主要依赖于
人工检测,检测结果精确度和可靠性较低;在加工工艺方面,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数量较少、规模较小,部分企业加工工艺水平较低、管理不规范。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的质量检测需要运用各种先进检测技术和仪器,如超声波探伤、磁粉探伤、射线探伤、渗透检验、激光测量等。在此方面,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还处在起步阶段,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同时,在我国现有的检测标准体系中,针对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技术和装备部分指标没有明确规定,使得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的质量标准不够完善。
图1 2009-2022年机动车/汽车保有量(单位:亿)
1.2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标准体系亟待健全
目前,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亟需建立健全再制造标准体系。一是废旧汽车零部件回收处理环节标准缺失。我国并没有针对废旧汽车零部件回收处理的相关规定,废旧汽车零部件的回收、拆解、处理等环节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二是再制造产品检测技术手段落后。我国再制造产品的检测技术手段还比较落后,目前我国再制造产品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检测标准,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不能满足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业发展要求。三是废旧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标准化工作滞后。由于我国再制造产业起步较晚,再制造产业相关的标准体系还未建立起来。四是行业自律能力有待提高。我国再生产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行业自律规范,这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针对以上问题,分会建议:一是尽快制定《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业管理规范》及《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质量管理规范》等标准;二是加快制定《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检测规范》《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标准》等技术标准;三是加大对再生产企业的监督力度,引导再生产企业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企业自身的质量控制能力;四是大力推动再制造产品认证工作,鼓励消费者购买符合“3C”认证标准或国际认证标准的再生产产品,提高消费者对再制造产品的认可度
1.3再制造产品的质量难以保证
再制造产品的质量是影响再制造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我国再制造产业存在检测技术手段落后、检测标准缺失、生产设备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再制造行业发展需要。目前我国再制造产品质量检测手段主要有外观检测、强度性能检测、寿命评估等,但是这些方法主要是针对新产品进行的,而不适用于再制造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的发展。其次,再制造产品质量标准缺失。目前我国再制造产品质量标准主要是由国家质检总局制定的《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技术规范》(GB22128)和《机动车维修业环境保护技术规范》(GB/T35142),其中《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技术规范》只对报废汽车进行了规定,而没有对零部件进行规定;《机动车维修业环境保护技术规范》(GB35142)仅对机动车的维修过程中的废气、废水、固体废物进行了规定,而对零部件的材料和表面处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缺乏明确的要求。最后,再制造产品生产设备不足。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设备严重不足,缺少大型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生产线。这不仅制约了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也严重影响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的技术升级。
二、解决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瓶颈的有效对策
2.1加快完善法律法规建设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专门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管理法规,仅在《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中对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的资质认定、拆解规范、再制造产品管理等内容进行了规定,但这些规定分散于《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再制造企业认定办法》和《国家鼓励的再生资源利用行业技术规范》等多部法律法规中,缺乏系统性。因此,应尽快制定一部专门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管理法规,以适应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同时加快出台关于废旧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标准、资质认定标准等配套政策,以保证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2.2加大再制造产品推广
在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过程中,消费者对再制造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不高,存在“再制造就是换件”的误区。因此,应加大对再制造产品的推广力度,提高消费者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使其从观念上意识到再制造产品是经过技术改造后的产品,从而使消费者自愿购买再制造产品。同时,还要大力宣传再制造产品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1)开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宣传活动。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展览活动,
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进行讲解和培训,提高公众对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公众参与度。
(2)举办再制造产品质量及性能研讨会。通过召开研讨会或举办技术交流会等形式,邀请行业内专家学者就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技术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进一步提高对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技术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3)加强媒体宣传力度。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对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进行宣传报道,提高公众对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汽车改装技术
(4)提高消费者的意识。通过开展主题宣传活动、组织消费者参观企业生产车间等方式,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从而使其主动选择购买再制造产品。
2.3强化行业监管
汽车再制造作为再制造行业的旗帜,在再制造领域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2016-2021年中国汽车制造业企业数量及增速如图2所示。因此,建立健全再制造行业管理体系,制定相关法规,明确再制造行业管理部门、市场准入标准和行业监管体系等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建立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参与的监督管理体系。鼓励企业申请注册再制造企业,加快相关标准制定,规范再制造产业发展。建立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业准入制度,严格准入门槛,严格行业标准。针对再制造企业设立相应的技术标准和产品标准。建立健全再制造产品的检测方法和检测技术,实现对废旧汽车零部件进行检测、分类、标记等工作。建立完善的再制造信息平台,对产品信息、回收和拆解等情况进行管理。同时,加强再制造产品的宣传,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再制造产品,提升消费者对再生资源利用的认知度和认可度。
图2 2016-2021年中国汽车制造业企业数量及增速(单位:%)
2.4大力支持再制造技术研发
技术水平的高低是制约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主要是通过进口废旧汽车零部件进行拆解和修复,同时国内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企业也在进行再制造工艺研究,但整体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由于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起步较晚,再制造产品性能与新产品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迫切需要加大再制造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政府应加大对相关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开展废旧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工艺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提高产品的可靠性、维修性、经济性和环保性,从而实现再制造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对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体系和运行机制,逐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工艺水平和装备水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再制造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经过调研分析认为,我国再制造产业存在废旧汽车零部件回收体系不完善、废旧汽车零部件检测标准不完整、再制造产品质量标准不健全、再制造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从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个层面寻对策。政府层面需要制定完善的废旧汽车零部件回收体系,加大对
再制造产业的支持力度;企业层面需要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消费者层面则需要树立正确的再制造理念,提高对再制造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积极参与再制造产业链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