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8年第08期
摘要:本文从声音的三个基本要素着手,简要论述了声音物理量的变化所带来的不同的心理听觉感受,并以此为据,探讨了在电影声音创作中如何运用声音物理量一心理量关系的变化进行影视声音创作。
关键词:电影声音;心理声学;影视声音创作
中图分类号:J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3-0125-01
电影艺术作为一种视听媒介,以光波与声波为介质,模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并刺激接受者的视听感官,产生了不可忽视的生理—心理效应。其中,声音的三种基本要素——响度、音高、音的变化,会在听觉上带给观众一定的心理暗示,引领观众沉浸其中,促进情节的发展。
一、声音的心理感知
物理声学是一门讨论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声音的物理参量以及声波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的学科;而心理声学,则是研究声音和它引起的听觉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声音由振动产生,传播至人耳,刺激听觉器官产生生理直觉,被大脑解读为声音,产生了心理量的概念。声音的响度永远是人注意的第一层级。声波振幅的大小使人耳对声音产生强弱的感觉,但在客观度量中,响度与振幅并不成正比关系。人耳对声音响度的感知还与频率相关,如人耳在听80分贝声压级的200赫兹声音与80分贝的2000Hz声音时,主观判断是它们的音量基本一致。但在声压级降低到60分贝时,2000赫兹的声音在听感上的主观判断比200赫兹时小了10分贝。由于人耳响应的非线性,不同频率声音同时发声要比单独频率发声在音上听起来更加优美动听。当我们按下钢琴的标准音A键时,人耳听到的A音频率为440赫兹。同时,钢琴琴弦的振动又会产生大量的谐波,这些谐波与440赫兹的基频相互作用,使人耳最终听到了优美的乐音。
二、心理声学在电影声音创作中的应用
电影声音创作中,我们可以利用声音由物理量的变化而带来的心理感知的改变,有意识
的刺激观众的感知,使其对支撑叙事的声音元素产生特殊的关注,创造出与画面相符或具有特殊含义的声音形象,为影片增。
(一)响度
声音的响度大小与感情的起伏有着密切的联系,通常来说,高声压级的声音总是伴随着重大事件的发生,在电影声音设计时,可以将某些原本微小的声音进行夸张放大,给予观众特殊的心理感受。如在电影《树大招风》中,季正雄于好友家中天台上的一场戏,画面中床单随风飘动发出塞率的声响,在寂静的夜里尤为刺耳。创作者将原本几不可闻的声音进行了夸张放大,暗喻了季正雄漂浮不定的人生,表现了其内心的挣扎。
在实际的创作中还可以通过声音的寂静来获得相应效果,声音的寂静处理能够产生负面态度——压抑或严肃的感觉。如影片《异形》中,用细微的时钟似的声音渐弱至真空环境形成的寂静来表现外部威胁的存在,预示了危险的发生。
(二)音高
在声音设计时,频率具有许多叙事性的应用。高频是声音注意的第一层级,我们通常将
高频与较小的声源、童声和加速感联系在一起,而被门、墙等物体阻隔的声音由于缺乏高频变得浑浊不清,在声音创作时可以利用这种音高的变化来营造距离感,传达一定的戏剧意图。如,在夏日雨后的农田中一场追逐戏,通过提升芦苇杆晃动声中的高频成分来拉近芦苇和角之间的距离,营造强烈的包围感和临场感,造成一种无处可逃的崩溃感。
此外,低频声音能通过人的脚底传达至全身,影响人对垂直运动的感知,我们可以通过增加低频声音来提高向下运动的视觉动感。同时,由于人耳无法对120赫兹以下的声音进行定位,因此利用方向感的缺失可以使观众更加融入声音里面。在影视作品中,低频往往预示着某种危险的到来,比如电影《大白鲨》主题音乐里面隐藏着的、无处不在的危险。
(三)音
音是我们分辨不同声源的基础。乐器、人声或者各种各样的噪声,由于发声机理不同带来了其独特的音,音差异也是我们辨识影片角声音的关键因素。人耳不仅靠音来识别声源,也能够表达一定的情绪或性格。
音乐有潜力产生强大的生理机能反应,电影作曲家使用和声来表达紧张与舒缓的情绪,
一个不解决的不和谐音程是形成紧张的有手法。如影片《精神病患者》中,玛丽莲携款潜逃的路途中突遇暴雨,汽车雨刮刷动车窗的节奏与配乐中小提琴刺耳的不和谐音程相呼应,映衬了玛丽莲内心的紧张不安。
三、结语
声音是付诸于听觉的,声波通过介质传入人耳听觉系统,随后作用于人的大脑,对人的心理产生作用,影响人的情绪。而心理声学是一门与生理声学、心理声学和声音美学密切相关的学科,包括声音的客观物理特性、生理反应、心理效应和美学属性。相信如果电影声音创作者在创作中能够娴熟使用这种物理量—心理量的变化所带来的生理—心理效应,影片对声音的听觉感受就会更加真实和自然,大大丰富其声音艺术的表现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