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谷型城市是指城市主体在河谷中形成和发育的城市。广义的河谷型城市本身不受地形约束,但城镇体系发育却受到地形条件深刻的潜在影响和限制,一般随地形、河流走向布局和延伸,是城市发展主轴。如关中盆地、汾河谷地、河西走廊等。
关键词:河谷地区;小城镇;高质量发展;低碳
前言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新十年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深入系统地探究近代以来西部河谷城市自然灾害及其防治问题,对促进西部河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我国西部河谷城市的地理环境
我国西部地区多为高原、山地和丘陵分布区,为众多江河的发源地和流经区域,更是我国河谷城市的重要分布区。河谷城市因其主体发育受到河谷地形及周围山地、丘陵的直接限制,随着
城市规模的扩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本身被迫沿河流走向延伸,并向两侧山体上部扩展。根据城市主体是否向山体上部延伸可分为“山城”和“谷城”。谷城是指城市主体在河谷内部发育,如兰州市、西宁市。山城则是指城市主体不但在河谷内部发展,而且依山势向山体上扩展,形成独特的“山城景观”,如重庆市。中国西部河谷型由于受到地形的强烈影响,使城市随地形的格局而布局,城市发展主轴通常沿主河道渐次伸展,呈现带状空间结构。城市主体在河谷的第二、第三级阶地上先行发展,再向外围,向山上逐步延伸。由于河谷型城市地处两边,甚至四边山地、丘陵包围的低洼地带,河流总是沿地表的断裂带等薄弱地段下切,形成冲积、洪积盆地与阶地。地表水和地下水由山体、丘陵流向河谷,极容易产生洪水、滑坡、泥石流、塌陷、崩塌等多种多样的自然灾害。如果河谷底部面积较小且狭长,并且两端出口紧束,可能引致河水倒灌,加重洪水的危害。由于河谷一般地处断裂带,不同等级的地震灾害频繁。加之近代以来西部地区自然环境、地质地貌的改变和区域性自然灾害的多发性特点,使河谷城市在其发展进程中受到自然灾害威胁和侵袭的频度、强度呈上升态势,且破坏力加剧。
2西部河谷型城市的低碳发展路径
2.1低碳城市规划,优化空间布局
实践证明,城市的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紊乱和人流、物流、交通流过度集中引起的。因此,建设低碳城市必须对其进行系统规划,既要注重专项规划的可行性,也要注意各种专项规划之间的协调性和互动性,使之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共同推动城市空间布局趋于合理化。合理的空间结构,明晰的功能分区,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举措。按照相应的规划将城市中工业布局不合理的企业单位进行重新布局,实行“退二进三”的政策,加大城市污染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力度。
2.2产业低碳化
产业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柱,产业结构体系的调整、优化和升级是转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城市低碳发展的根本保障。西部河谷型城市的工业大都是在建国以来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以石油化工、钢铁冶炼、能源开采、金属加工等为主的重工业,同时也是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针对这种现状,要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并推动产业升级。加大淘汰污染工艺、设备和企业的力度,提高各类企业的排放标准,提高钢铁、建材、电力等行业的准入条件,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等高加工度产业,使之代替能源原材料工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提高服务业特别是知识、技术和管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2.3能源低碳化
西部河谷型城市的能源构成中,一般都以原煤为主,煤炭属于“高碳”能源,就目前现状来看,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改变,这就要求我们逐步减少煤炭消费,一方面要加快研发煤炭制取氢气技术、氢气储存与运输技术,实现煤的清洁高效利用;另一方面要调整能源结构,加速发展和利用天然气,充分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从根本上减少空气污染的排放源。西部河谷型城市由于特殊的地形条件,环境容量和排污能力不强,就更要求在污染源方面下功夫,使用清洁能源是解决目前环境污染现状的最有效手段。
2.4交通低碳化
河谷型城市由于受到地形的限制,难以修建环形路网,不能形成合理的交通网络,致使城市交通堵车现象特别严重,需要发展低碳交通方式。由于河谷型城市地形起伏较大,所以并不适合大规模建设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而在所有的机动交通工具中,公共交通是最为节能的方式。以小汽车每百公里的平均能耗为1计算,公共汽车是8.4%,无轨电车为4.4%,有轨电车为3.4%,地铁为5%。西部河谷型城市建设低碳交通体系,应坚持“公交优先”的发展战略,
汽车小包围在完善普通地面公交系统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城市可以发展轻轨和地铁系统。并研究方法控制私家车的数量,防止私家车过快增长对城市交通造成压力。倡导城市交通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氢气动力车、生物乙醇燃料汽车、太阳能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以实现城市交通运行的低碳化目标。
2.5建筑低碳化
由于地形限制,河谷型城市建筑密度很大,其碳排放密度也大。城市里碳排放60%来源于建筑维持功能本身上。[7]发展城市低碳建筑,应在城市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规划、设计、建造、运行、拆除、再利用),通过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具体上,在建筑设计上引入低碳理念,如充分利用太阳能、合理设计通风和采光系统、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等;在运行过程中,倡导空间的低碳装饰、节能使用,从各个环节上做到“节能减排”。
3实践案例分析
湟水河谷地区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一个重要的农业和工业基地。在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的湟
水河谷地区小城市中,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品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的区域是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探讨湟水河谷地区小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湟源县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是湟水河谷地区的一个小城市。目前,湟源县城市建设基础水平一般,城市管理滞后,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具体而言,湟源县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城市规划滞后等问题。研究提出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和规划管理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针对湟源县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以下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具体措施:(1)加强基础设施低碳化建设,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包括完善交通网络、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高通讯及信息技术水平等。(2)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通过发展新兴产业、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旅游业发展等措施,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低碳化升级。(3)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提升城市品质。包括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推进城市绿化和景观建设等措施。
结束语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新十年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深入系统地探究近代以来西部河谷城市自然灾害及其防治问题,对促进西部河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永春.中国河谷型城市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3).
[2]胡隐樵,张强.兰州山谷大气污染的物理机制与防治对策[J].中国环境科学,1999(2).
[3]苏维词.贵阳城市地域结构演变及其环境效应[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2).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