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当代大众文化娱乐化与媚俗化 一从电子媒介的高速发展说起
作者:朱思翘  崔天醍
来源:《艺术评论》 2012年第7期
    尼尔-波茨曼在其传播学著作《娱乐至死》中曾预言,电子媒介的出现与发展会对大众文化产生巨大影响,使得大众文化趋向于娱乐化与媚俗化。法兰克福学派也曾对大众文化的娱乐化与媚俗化现象进行过深入批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电子媒介发展迅速,尤其是近几年,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随着国家政策的颁布,广播电视、电信、互联网三网融合的进程也逐步加快。这一切无不说明了电子媒介的发展已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改变。然而伴随着这种改变,西方传播学家所批判的娱乐化与媚俗化已在我国当代大众文化中逐步显现。论述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来看一则近日的新闻:
    3月2日,福建两位小学生,其中一个孩子爆出的遗书上写着其一大心愿就是穿越到清朝拍一部皇帝的电影。
    1 2岁的小华和小美是漳浦前亭镇过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两人是无话不说的好妹。3月1日下午第一
节课结束后,小华神慌张,称不着自家卷帘门的遥控器。她和小美商量该怎么办。当天下午4时多,小学放学后,小华和小美偷偷地将两本“遗书”藏在小华家放碟片的柜了_里,随后去跳池塘。
    小美在记事本上写着:老爸,老妈,我不能孝敬你们了,我要走了。弟弟要好好孝敬老爸、老妈。我的好妹(指小华)弄丢了钥匙,她怕回去被骂,她要,我决定陪她一起。你们要放宽心,我们不能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这一辈子,我有两个秘密,一个是要穿越时空,到清朝,拍一部皇帝的电影,一个是要到太空。
    这则新闻看似荒谬,实则反映了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波茨曼的另一本传播学著作《童年的消逝>阐述的就是电视的出现使得儿童与成年人的界限逐渐模糊,儿童可以轻而易举地接触到成人世界,使得儿童成人化。然而这则新闻却揭示了,由于未成年人缺乏基本的判断力,他们将电视等电子媒介所提供的内容全部当成真实的存在,扭曲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重者导致上述惨剧的发生。
    这几年的电视荧屏上,宫廷剧、穿越剧铺天盖地。广电总局制定了相关政策抑制此类电视剧的播放,然而却抑制不住由此产生的娱乐化的大众文化。而通过上文不难看出,大众文化的娱乐化与媚俗化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已不仅仅是法兰克福学派等学者所阐述的学术与文化层面,而深入到社会层面,成为一种社会问题。当猫扑等网站还在讨论是否是穿越剧杀死了孩子的时候,却鲜有网民质疑我国社会整体大众文化的娱乐化倾向。
    当代中国社会,电子媒介及其提供的媒介内容已不再仅只是像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那样,造成社会文化的缺失与沦丧,而是使得全部媒体受众乃至全民都沉醉在媒介内容所造就的娱乐环境中,也就是早在20世纪初美国著名专栏作家李普曼在他的传播学著作《公众舆论》中提出的“拟态环境”。运用这个概念来解释当代中国的文化现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算是怪象、乱象)可谓是恰如其分。
    所谓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而传播媒介大多具有特定的倾向性,因而”拟态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再现,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环境”。拟态环境的重要观点是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上文提到的新闻事件,就是这一理论的极端体现。从封建社会始,统治者就注重信息的封锁,直至改革开放前,普通老百姓获取信息的渠道都十分单一,更不要说主动传播信息,挑战传统的话语权威了。直至网络等新媒体出现,才使社会信息流通总量大大增加。而微博等自媒体的出现,更使普通人拥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话语权。
    这种海量的信息传播使得受众变得无所适从,很多人发现,在网络上主动搜寻浏览信息,在同样时间内并不能比报纸、电视等被动接受的信息获取的要多,因为他们把很多时间用在了在海量信息中寻自
己需要的信息中。而在这种信息搜寻的过程中,出于人类的天性,人们放弃了浏览那些复杂而深刻的内容,转而搜寻一些趣味性较强又易于理解的信息。这与传统媒体中软新闻永远比硬新闻受欢迎一样,人们偏重于接受那些接受起来费力程度较低的信息。
大众回应维修乱象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与喧嚣浮躁的环境下,这一现象就更加不难理解。同时,媒介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也会提供更多迎合受众趣味的娱乐化媒介产品,从而通过社会中人们的言行,进一步加剧社会的浮躁。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两者的关系更像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在此不予置评。国人如今醉心于电子媒介提供的娱乐化文化产品中,并月.潜意识里认为自己真实的生活环境就是如此,波茨曼的预言似乎要在当代中国变成现实。这才是我们需要警醒的问题。
    大众文化的娱乐化与媚俗化对于我国文化的一大影响在于,使得我国几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很多人认为“”中“破四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场浩劫,我认为,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各种颠覆、恶搞,对于传统文化的破坏,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以前文提到的穿越剧为例,当今电视荧屏中的穿越剧层出不穷,无一不是颠覆历史,恶搞历史。这类电视剧的受众大多以未成年人和年轻人为主,他们的历史知识基础并不牢固,接受此类文化产品过多会导致他们将剧中的情节当作真实的历史。有一首网络歌曲叫做《自挂东南枝》,是将几十句互不相干的古诗词串在一起成为歌词,从而形成搞笑的效果。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破坏。比颠覆、恶搞更可怕的是无视。轻松娱乐的大众文化具有更强的吸引力,更多的年轻人喜爱听流行歌曲、去电影院看电影。我国传统的戏曲则无人问津,呈逐
渐衰落的态势。久而久之,便会走向消亡。
    同时,随着电子媒介的发展,微博等自媒体的出现一方面使受众能自由发表意见,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人们的独立思考。然而由于整个文化环境的娱乐化,大多数受众放弃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转而阅读、转发那些娱乐化却缺乏深刻内涵的信息,使得自媒体成为了娱乐化的大众文化的又一载体。芙蓉、凤等人依靠恶俗地自我展现而一夜成名,令许多人心生艳羡,起效仿。这正在颠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与道德尺度。照此发展下去,会有越来越少的人愿意专心本职工作,而更多的人期待依靠网络媒体炒红自己,投身娱乐事业。这对我们整个国家、社会的发展毫无疑问是十分不利的。
    在过去,谁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做出过重大贡献、谁拥有过人的才华、谁拥有高尚的品质,谁才能成为国人学习的榜样、崇拜的偶像;而现在,谁穿着暴露、谁的妆容妖艳、谁的言语雷人,谁就可以成为万众追捧的“偶像”,就连本应潜心写作的作家们,也加入了娱乐化的大军,纷纷将自己打造成娱乐明星一样的人物,热衷于自爆私生活。这种价值观的颠覆并不仅是文化现象,更是一种严峻的社会问题。
    对于我国当今社会文化的娱乐化与媚俗化现象,电子媒介虽难辞其咎,因噎废食亦不可取。解铃还须系铃人,要解决这个文化问题,还需要依靠电子媒介来传播拥有正确价值取向的媒介产品。
    为此,我国政府也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办法,如在电视等媒体中确立时代精神、树立道德楷模等,北京市确立了“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倡导市民发扬北京精神。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感
动中国》栏目评选出来的道德楷模,以及他们的感人事迹也为公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供了范式。
    摒弃娱乐化与媚俗化既需要政府、大众媒介的正确引导,也需要公众的自觉配合。多运用独立思考的能力,关注有深度的文化产品不仅能够有效提高自身修养,还有利于身心健康(沉迷网游,染上网瘾,害人害己)。
    综上所述,电子媒介环境下大众文化的娱乐化与媚俗化是一个长期以来的命题,在西方社会百年的历史中尚且没有得到解决。我国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此类文化问题蔓延迅速、较为严重,只有政府、大众媒介加以正确引导,公众加强自律,才能缓解、阻止其继续蔓延下去。创造一个文明、和谐、优质的大众文化,是每一位公民的责任。
    朱思翘: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
    崔天醍:北京工商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责任编辑:贾舒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