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伸出两只全球触角
上海大众的首任董事长仇克一定不会想到,哪怕是从他开始与德国大众谈判在中国搞汽车那一年开始算,到现在也仅仅28年时间,但是28年后,中国的轿车竟然开向了世界。谈判整整用了8年的时间,扣除这8年的谈判 ,中国轿车业完成从开始引进到出口的时间只用了20年。当然,也许更出乎意外的是,掀起了中国轿车大规模出口热潮的,居然是两个小字辈-------奇瑞和吉利。
厦门交通违章查询网 2004年11月12日,中国国有的奇瑞汽车公司与马来西亚ALADO公司在人民大会堂签署授权CKD协议。根据协议,奇瑞汽车将全面授权ALADO公司制造、组装、配售和进口代理奇瑞轿车。这不是奇瑞的第一个CKD项目,2003年8月,奇瑞就开始于伊朗进行第一个CKD合作项目,当年出口轿车1200多辆,占中国轿车出口量的90%以上。
大本营位于浙江的吉利汽车依旧体现着那里商人的精明-----头上就想插了天线-----紧贴着奇瑞的步伐走。在奇瑞与ALADO公司签约后仅仅6个月,2005年5月30日,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国会大厦与马来西亚IGC集团,举行了整车项目合作及CKD项目合作签约仪式。根据协议,吉利汽车与IGC集团在马来西亚合作销售、组装和制造吉利汽车。珠海汽车网
事实上,奇瑞的轿车出口行动其实并不开始于马来西亚。2003年,奇瑞就与美国梦幻公司签订协议,试图进军美国市场。但这个协议高调签署后,一年中始终没有付诸行动。 之后,在奇瑞的轿车出口梦里,又先后出现了伊朗和马来西亚。相对来说,伊朗和马来西亚对于奇瑞来说,可能是相对容易的选择。虽然从现在来看以伊朗为突破点切入中东市场,存在一定的战争风险,但马来西亚在东南亚地区的中心和带动作用是无可置疑的。进入马来西亚,就意味着占住了东南亚轿车市场的一个战略要点。而东南亚国家无论是地缘和人文上都与中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容易接受中国品牌,而且,东盟国家之间有自由贸易协定,进入马来西亚就等于进入了整个东盟。奇瑞的这个选择,从这方面来说,可谓高明。
再来看吉利。吉利选择马来西亚的时间晚于奇瑞。作为一个民营企业,之所以奉行跟随政策是出于另一种考虑——省去大量前期开拓成本和风险:奇瑞可以进入马来西亚,说明该国市场有缝隙,可以进入;其二,选择与奇瑞同一谱系的公司合作,可以进一步降低风险:东南亚国家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很像中国,政策和法规的变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偏偏汽车业又与政策稳定性高度相关,很显然,奇瑞是国有公司,如果有不公正待遇,可以利用中国外交资源的余地较大。而吉利选择与奇瑞高度相近的公司作为合资方,无疑会尽享这种政策——马来西亚的合资方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也不会让吉利吃亏——吉利的这个算
盘,无疑也是很精的。
红旗9在奇瑞和吉利之后,中国中小型客车厂商大量进入马来西亚。而中国厂商的抱团进入—------除了导致相互价格拼杀-----确实也起到扩大影响的作用。单独一个厂商可能很难得到政府的帮助,但一厂商齐齐杀入某国市场,中国政府无疑就会重视了。
观察奇瑞和吉利的路线,可以发现“低价”是他们共同的杀手锏,就像亨利·福特在103年前用行动告诉世界汽车产业的一样,简单的就是最有效的。
北京现代ix25李书福为吉利制订的路线就是低价车。他一直认为“轿车就是两排沙发加四个轮子”,所以中国的轿车业有暴利,而吉利做汽车,就是要做老百姓买得起的车子,走平民路线。吉利汽车从三四万的微车吉利起步、到优利欧、到华普、到美人豹,到引进韩国技术的CK-1,由低到高。在同档次车中始终处于低价,像一条鲶鱼一样始终用低价冲击市场。
而奇瑞在国内市场的历程,几乎与吉利如出一辙。尽管尹同耀和詹夏来没有李书福张扬,但是从三四万的微车QQ、到十几万的中级车东方之子,奇瑞同样也是用低价车全面冲击国内的轿车市场。被人们一次又一次抨击的低价策略,在奇瑞和吉利的手里应用到中国轿车市场上,一次又一次地成功。
事实上,李书福和尹同耀恐怕都十分清楚:出口对于吉利和奇瑞而言,绝对不仅仅是赚老外的钱那么简单。由于中国现代工业的历史是如此之短,造成国人对中国产品始终抱有怀疑的态度,进而在产品上,崇洋取向十分明显。奇瑞和吉利没有很长的品牌历史,国内检测机构的信誉度又受怀疑,因此出口可以说明的另外一件事情是,以此证明它们的车在国外的检测机构和消费者那里得到认可。当吉利或者奇瑞通过国外检测,跑到了美国或者欧洲,哪怕是东南亚的街道上,对国内消费者认可度的推动,将是巨大的。一个事实是,从奇瑞和吉利车出口国外的消息频频见诸国内各个主要媒体的时候,吉利和奇瑞汽车在国内的街道上也已经越来越经常地看到了。
就在奇瑞和吉利进入马来西亚的过程中,现任马来西亚最大的汽车公司——宝腾汽车顾问之职的马哈蒂尔(前马来西亚总理)直言不讳:来自中国等地的廉价汽车轻易地抢占了宝腾原有的市场份额,令宝腾蒙受重大损失。为此,马哈蒂尔曾呼吁政府限制中国汽车的进口,希望以此保证马来西亚本土汽车企业的市场份额。对于这样强硬的政策,奇瑞和吉利的反应截然不同,体现了领导者的个性和体制上的差异:奇瑞的反应是与对手宝腾进行谈判,帮助在本土市场受到中日韩三国汽车同时冲击的宝腾,通过与奇瑞的结盟进入中国市场,以这样的方式来换取奇瑞在马来西亚的生存;吉利的反应则是大声呼吁,希望中国政
府给予企业帮助。同时却不得不暂时放下马来西亚项目,于是就有了法兰克福和北美车展上的吉利的独舞。
问题:
英菲尼迪g25评价 1)试运用国际营销的基本原理分析奇瑞和吉利国际化过程的可取之处。
2)奇瑞和吉利的国际化道路对我国其他汽车厂商有什么启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