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推介式投放
益智区活动中,教师作为材料的提供者、观察者和评价者,会对幼儿操作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教师推介式投放有利于师幼互动,让教师的主导性和幼儿的主体性得以充分体现。在自主学习活动开始前,教师向幼儿集体推介新的益智材料,这类材料层次功能学习难度相对大一些,教师会对对材料组成、材料玩法进行介绍,引发幼儿的观察、思考。教师邀请个别幼儿上前来尝试操作,使得幼儿对材料的操作方法有了基本的掌握。教师的推介会同时引发多名幼儿对同一材料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接下来的幼儿选择操作过程中,材料成为焦点,幼儿对材料的选择行为出现趋同化的特点,同时会延伸成为几名幼儿在一起探究的小组学习模式。并且整个自主学习过程中,幼儿兴趣浓厚,完全沉迷于这一材料的操作研究中,没有更换材料,操作行为更专注。在小组学习中,幼儿之间相互交流、模仿学习,轮流操作材料,会引发幼儿间自发的商讨,进而产生他们自定的游戏规则,这使得幼儿良好的社会性行为得以萌芽发展。幼儿间的个体差异性也会导致幼儿的操作方法、玩法会各不相同,这种耳濡目染、相互观摩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幼儿之间的这种合作行为能有效地激发幼儿在益智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幼儿观察分析能力的提高,促进幼儿对材料玩法的快速掌握和创新。
如:大班益智材料《纸桥的承重》,大班老师提供了三种纸张(彩打印纸、卡纸、瓦楞纸),两个一次性纸杯、一张记录纸、还有一盒圆形的木片,不同的材质让幼儿操作时去感受每张纸张的承受能力。有了教师的推介,幼儿对材料的玩法、目的明确了,幼儿在操作时,非常的认真专注。一名小朋友操作时,她在打印纸上放了一片圆形的木片,纸没有变化,当放到第三片木片时,纸一下子弯了,她画下了纸的形态并记下了数字“3”;在卡纸上放了16片圆形的木片,纸张开始往下弯,她又开始边画边记录下来;当放上瓦楞纸时,她小心翼翼的在上面放上了第28个圆形木片,瓦楞纸明显变弯,她停了下来,这时她又一次记录下来。在整个操作中,孩子能够边实验边思考,操作、数数、记录着每一个环节。教师的推介引发了幼儿的兴趣与思考,激发了幼儿的学习行为。在旁边观看的幼儿也被不同的操作结果吸引了。在轮到他操作时,他对上一名幼儿的操作进行了重复验证,同时也加入了自己的想法。他用玩具,硬币等一些重量不同的材料进行操作,并调整了两个纸杯桥墩之间的距离。记录结果与前一个小朋友截然不同,纸张的不同、承受物品的不同,都会带来桥面弯曲变化的不同。大班幼儿有了初步的的竞争意识,他们还自发的进行了“擂台赛”,互相挑战,观察相同的材料,不同的桥面,谁的材料承重能力更强等等,拓展出更多的探究点。在操作比较中,幼儿进行相互的学习思考、分析印证。幼儿的学习能力、学习深度得到了发展。教师的
推介增强活动的挑战性和趣味性,有效的促进了幼儿之间的合作学习,使一份益智材料探究活动的时间能够持续很长。
2、幼儿自选式投放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促进个体创造力发展的两个重要条件。益智区是激发幼儿天性的地方,因此我们努力在益智区为幼儿营造宽松自由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自主参与、自主结交伙伴,尽享自主乐趣。教师在投放材料的时候要尽量满足幼儿的不同需求,面向全体幼儿,让幼儿能够不断地探索与追求。自选式的投放方式就是根据幼儿的发展需求将各类丰富多样的材料直接投放到材料柜中,这类主要是难度层次功能较低的材料。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意愿去选择材料时意外发现新材料,在惊喜的同时,提高幼儿的参与度,引发幼儿的自主探索完成操作学习。幼儿对材料的选择行为是非常放松自主的,完全无压力。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85%的幼儿都会选择两种材料进行操作。
教师还可以在益智区中设立“材料加油站”,在“材料加油站”内为幼儿投放大量的大小、颜、数量、形状各异的低结构材料、废旧物品等。材料是开放的,幼儿可以随时取放。这种自选
内容使孩子的意愿得到了满足,因此在活动中他们是积极主动的、情绪是稳定的。
如:中班益智游戏材料《有趣的沉浮》的操作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去“材料加油站”,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去实验操作。有的孩子选取了积木、纸、塑料玩具、石头;有的孩子选取了棉花、橡皮泥、彩笔、吸铁石;有的孩子选取了鸡蛋壳、海绵、瓶盖、树枝……经过自己的操作观察,孩子们会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之后与同伴进行益智区材料的交流分享。当孩子们探索到怎样让浮着的东西沉下去或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时,可以到“材料加油站”中辅助材料,通过自己不断反复地尝试和实验,最终获得了成功。孩子们也会惊喜地与老师和同伴进行分享,这种材料的自选方式体现了幼儿的自主性,让幼儿体验到了各种实验结果的可能性,即培养了幼儿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和爱好,又发展了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对投放的材料从颜方面看,彩鲜艳的材料幼儿较感兴趣;从大小方面看,幼儿对大中型的材料比小型材料较感兴趣;从数量方面看,数量充足的材料,更有利于幼儿的自主探索,操作结果的可能性越多;从材料的形状来看,形状各异的材料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从而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如:数学类益智游戏《按规律排序》操作中,
老师提供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引导幼儿学习有规律的排序,可是有,72%的幼儿对此只能持续一小段时间,很快就不感兴趣了。当有一名幼儿从“材料加油站”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进行排序,如各种颜的瓶盖、各种小动物的头饰或者彩的糖纸等等,就会引发其他幼儿的模仿操作尝试,通过操作自选的感兴趣的材料,幼儿能更好地学习有规律的排序,提高了幼儿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幼儿对材料的选择率增加了14%,那么教师投放的材料又“活”了起来,同时也增强了材料的教育功能和价值。
可见,幼儿自选式投放方式尊重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引导幼儿在操作中大胆地说、大胆地想、大胆地试,去探索周围的世界,去体验生活中的事物,开发幼儿的潜能,满足每个幼儿不同的探索需求,是幼儿喜欢的益智区材料投放方式之一。
3、材料递进式投放
益智区的材料要根据阶段目标不断调整、充实,即使在完成同一目标任务时,也要不断地变换材料,以激发幼儿的兴趣。教师根据幼儿对材料的兴趣、掌握情况,教师会把材料撤走,对材料进行功能层次性的调整添加之后,再投放到材料柜中,幼儿发现熟悉的益智材料又回来了,而且和以前不一样了,就会引发幼儿新一轮的兴趣、讨论、操作,从而满足幼儿能力
、兴趣、个体差异的需要以及推进学习的深入。这就是递进式投放。幼儿就这样在准备的环境中进行了自由、自主、自选的游戏活动。
如:小班益智材料《大小排序》,一开始投放的只是大小不同的球、大小不同的房子,后来又更换为大小不同的树、大小不同的熊宝宝、大小不同的伞等,始终让幼儿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不断吸引幼儿参与到活动中。当然,益智区活动材料也不能过于频繁地变更、调整,要有计划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使材料投放呈现生态递进式的动态性,从而保证材料的功能和阶段目标保持一致。
如:中班益智材料《停车场》,教师准备的操作材料有KT板操作台一个,汽车卡片若干、雪花片若干、汽车车牌图。幼儿在操作时,首先要先认识汽车,说出汽车的名称,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接下来幼儿要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给汽车停车位,感受物体空间的位置,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两名幼儿可以相互合作,比赛看一看,谁停的的汽车又快又准确,比如:鲁E231停放在A4区,幼儿对应看到相应的停车位,将汽车卡片放入。在此操作的过程中,就发展了幼儿之间的合作能力、相互商讨学习的能力。为了使材料层次性及玩法得到一次次递进式加深,促进幼儿对这份材料的操作选择,在幼儿熟悉材料兴趣下降后,教师可
以对材料的功能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后再次投放。教师在材料中加入雪花片,增加了停车收费的游戏情境功能。不但可以让幼儿通过雪花片的点数,加深对数字意义、合成的理解。停车场算钱收钱的环节、有趣的情境,既是幼儿对生活的美好再现体验,也促进了幼儿社会性行为的良性发展。科学与童话、科学与幻想一点也不矛盾。
4、亮点式投放
亮点式投放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种投放形式,她充分利用了孩子们好奇、喜欢神秘事物的天性。教师在教室中设立一个漂亮的小区域,像一个有帷幕的“小舞台”,教师将材料放入其中,配以音乐、谜语等引导幼儿去发现。每每此时孩子们的兴趣高涨,睁大眼睛,竖起耳朵,仔细的听教师的介绍,当自己拿到这一操作材料后,更是欣喜万分,很珍惜的独自细细琢磨或是和小伙伴探讨商榷。尤其是大班的孩子,会非常期待这一刻的到来,而这种投放方式也无需太频繁,太频繁会失去神秘感,一般一周一次比较适宜。
    中大班的孩子自主性、创造能力不断增强,对知识的渴望也是与日俱增,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心,非常重要。如:大班材料《天平乐》直接投放到材料柜后,幼儿对这份材料的自选率不高,也许是瓶身不够美观、辅材不够充分,它被冷落在柜子的角落里。教师把瓶身增
加了彩绘,辅以各类小盒子(小盒子中有各种大小的豆子、石子、羽毛、棉花等),并把材料展示在“小舞台”后,孩子们兴趣大增,争先恐后的选择这份材料进行操作。幼儿可以选一位自己最中意的朋友一起操作,操作过程中两个小伙伴有商有量,体验着重量与平衡的关系,材料拿放非常有序,引得旁边小朋友羡慕不已,学习氛围十分融洽。幼儿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手眼协调、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汽车彩绘小班幼儿年龄小,选择材料时的目的性不强,在没有亮点式投放以前,孩子们在操作柜前转来转去,往往不知道自己要选择什么操作材料。有了教师的亮点式投放,小班幼儿的目的性就增强了,如:小班益智材料《喂喂小动物》,既包含科学认知“小动物分别吃什么”,又包含归类(一样的食物放在一起)、配对(一种动物配一种食物)、数数(吃了多少)与排序,由于提供的材料蕴涵和物化着近阶段小班益智活动的目标与内容,也符合幼儿生活经验,是幼儿感兴趣并乐于操作的,孩子们的各种操作常规就在无形中养成了。
5、问题导引式投放
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丰富的益智区探索材料和环境,更要细心观察,了解幼儿兴趣发展需求所在,并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给予及时的引导,使幼儿由好奇、无意观察,转化为有目的的探
索活动,主动积极地进行活动,发现事物的奥秘。问题导引式投放就是教师将材料直接投放入材料柜中,在益智区活动前,抛出问题。让材料“说话”,让幼儿产生问题意识,会对幼儿起到一种暗示和间接的指导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主体意识,积极地与材料对话。幼儿在活动中思维活跃,也因而有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这正是师幼互动的好机会。
如: 益智材料《斜面小车》,“一块斜面板、一条毛巾和小车,他们之间会发生呢?”有了这个问题,接下来幼儿对材料选择的指向性更强了,在操作这份材料时,就会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有的孩子发现斜面板的斜度越小跑的越慢,斜度不变的时候,在板上放上一条毛巾,小汽车就跑得更慢了,于是孩子们玩起了“赛车”的游戏,为了争第一名,他们想出了各种办法。这种投放方式很好的引发了幼儿之间的合作学习。教师提前导入的问题使得幼儿的合作性行为也会表现出不同,并发生改变。对于年龄小、心智小的幼儿,他们会让小车一次一次从光滑斜面上滑下,并和小朋友轮流一次次重复小车滑下来的动作,并为此两人高兴的手舞足蹈;对于年龄大的、心智成熟的幼儿来说,他们的关注点更有目的性,他们会在老师的问题引导下,到材料的某种必然的联系,并会有更多的方法使小车跑的更快或者更慢,这时他们的合作性行为更像是学习性行为。在不断的实验过程中,他们会有语言的交流,思想的
沟通和碰撞,此时此刻社会性行为也有所发展和提高。他们会为自己的大胆想法成功而欢呼,或是高兴的跑来告诉你,他是如何做的,怎样才成功的。
孩子们天生喜欢玩水,跟水有关的益智材料一出现,孩子们的眼球就被吸引。对于年龄小的幼儿,我选择比较直观的、形象的材料,让孩子能直接观察到变化如:《彩变变变》。教师在幼儿选择前会设定问题:“2种颜混在一起会变吗?会变成什么颜?”孩子们操作时,会把颜混在一起发生颜的变化,有时会有合作性行为,两个小朋友一起把好几种颜混在一起,最终彩变得浑浊,他们会非常开心,下一次他们还会选取这个材料,把其他的颜也混合看看,并开心的不得了,但是没什么目的性。
对于年龄大的孩子,他们更喜欢挑战性强的材料,如:《水的引流》和《小人跳舞》,老师也会提前给孩子们一个问题来刺激他们探索:“水杯里的水如何倒进另一个杯子而不会撒?小木棒会起到什么作用?”孩子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实验,当然老师会观察幼儿的操作,在适合的时候再次引导,帮助幼儿体验成功。有些时候,孩子生活经验阅历少,材料之间的关系迟迟不到,也会提高他们的探索欲望,他们会求助老师,回家求助父母等,社会性交往这时候就得到提高发展,他们再去把得到的答案进行反复推敲实验,同伴之间的合作性行为更充分的发挥作用的同时,朋友间的情感也更加默契了。